虚假医疗广告有哪些套路?
2017年,一款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电视广告中看到的眼药水,被指涉及虚假宣传,走下神坛。
近年来,夸大虚假的医疗广告屡禁不止,一些中老年患者深受其害。
中消协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全国共受理“药品及医疗用品”投诉1954件,其中24.82%涉及虚假宣传。
3?在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总结虚假医药广告的骗人招数,教你一眼看穿。
受访专家
孙钟石,全国处方自动筛选系统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药师于霞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剂科刘诗婷教授
虚假广告的七大陷阱
面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虚假广告中经常使用以下伎俩。
1
过分强调疗效
“三个月治愈”、“一次性根治”、“长期控制病情”都是比较典型的术语。
随着医学的进步,有些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愈。但是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很多疾病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方法,只能控制其发展和恶化。过分强调“治愈”和“根治”的人,一般都是骗子。
2
用伪学术包装产品
关键词是“国家专利”和“国际医学成果”。很多广告明确指出“治愈率99%”,却没有临床证据支持。
医疗信息不对称,公众难以识别虚假陈述,患者长期被疾病困扰。面对这些说法,他们更愿意相信。
三
完全忽略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宣称“数万患者临床效果良好,无任何毒副作用”。但是,“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离不开任何毒副作用。
四
夸大适合人群。
比如,一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只对特定人群起作用,但虚假广告往往打着“治病防病”的幌子扩大销售。
五
滥用科技前沿,鼓吹神药。
有些广告充满了神秘的字眼,比如“纳米”、“端粒酶”、“远红外”。很多词只是药理学或生理学上的概念,并没有实际用于临床。
更有甚者,我创造了一些伪科学词汇,让普通人觉得特别“高大上”,然后就上当了。中医领域是虚假广告的重灾区,常用“灵丹妙药”、“神贴”、“祖传秘方”等表述来鼓吹“神药”。
六
类似药名,“李鬼”冒充“李悝jy”
有些药物是在其他广为人知的常用药物的商品名基础上,加上一个字或一个词,如“新”、“超”,借人之名。
比如沐舒坦口服液是家庭用药,用于小儿祛痰。但是,市面上还有一种药叫“欣沐舒坦”。包装和广告设计都和前者很像,只是成分不同,用法用量差别很大。
很多人根本分辨不出来。他们去药店的时候,可能会糊里糊涂的买后者,但是习惯性的给宝宝吃前者的量。新沐舒坦是一种非处方药。虽然不是假药,但可能会影响治疗。
七
假专家“平台”
广告中的一些专家非常不可信,他们的身份往往是伪造的。他们大多打着“谢赫”、“北医”、“解放军总医院”的旗号,骗取人们的信任。
由于大众缺乏辨别力,认为有名字有单位的专家,结果相信了他们推荐的药物。
这位老太太被称为“中国最忙的虚假广告艺人”。出现在《大卫》中,头衔多,角色多。
从“祛痰平喘绝技传承人”到“蒙医传人”,从北京大学专家到风湿病分会委员。经核实,一系列头衔均为伪造。
严厉的惩罚会带来痛苦的改变。
孙认为,虚假药品广告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处罚力度不够。
《广告法》通过暂时停止销售来处理虚假广告。“这个处分太轻了”。他建议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暂时停产,让违法者有悔改的压力。
刘诗婷说,“多少天能治好”之类的虚假宣传内容,很容易查证,一旦认定责任,就会严惩不贷,让违法者的风险大于收益。
于霞说,还需要宣传合理用药的理念,提高公众、媒体和医务人员对安全用药的认识和认同。
建议您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适应症和自身情况选择药物,不要相信广告中夸大的疗效,不要盲目听信患者推荐的药物及其疗效。
购买药品的原则3
专家总结了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应该记住的三个原则:
1.广告法列出的禁语要背:“最”,比如最新的技术;“一”,如全国第一;“档次”,如世界级、国家级;“第一/家/国”,如独家配方、世界领先、第一产品等。权威相关,如独家供应、专家推荐等。
2.虚假药品广告主要针对难以治疗、无特效药、有羞耻感的疾病,如癫痫、阳痿、皮肤病、糖尿病、癌症等。
这些患者要了解健康常识,所患疾病,治疗前沿。如果有疑问,他们应该询问医生或药剂师。
3.官方网站,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专门的查询平台。如果受到药品广告的诱惑,不妨先查看一下有没有药品批号,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的指导下购买使用。处方药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只能在专业杂志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