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春夏秋冬藏是什么意思?
通常我们说四季,中医有五季。除了春夏秋冬,从立秋到秋分还有一个漫长的夏天。五季对应五脏五行。春,肝,木;夏天,心,火;长夏(俗称秋虎期),脾、土;秋、肺、金;冬,肾,水。《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生,万物荣,夜卧早起,大步朝庭,被(披)以缓形,以使生,生而不杀,施而不夺,赏而不罚,是春之应,养生之道。”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持续三个月,这个季节被称为陈发,是一年的开始。世间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这时,人们应该“广行庭中”对应天地之气,即在寻找晴朗天气时,在庭中悠闲散步,追随花柳,常去踏青。而且走路慢,穿的宽松舒适;“慢慢穿头发”的目的是在“做旧”的基础上,脱去旧衣服,换上新衣服,从改变不合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到调整精神,“让野心活起来”,逐渐养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夏三月的野心。这叫美秀,天地间一片和谐的气氛,一切华而不实,夜卧早起,日日不厌,做到志不怒,华英美,怒不可泄。相反,它是可悲的,秋天是疟疾,很少有人得到它,而冬天至日病得很重。夏三月,这叫繁秀,繁繁,还有讨厌的声音。东西长了,所以繁茂美丽。天地和合,万物华而不实。夏季的至日上,阴稍高,阳稍低,所以说天地和合。阳施则阴加强,故万物华而不实。晚上躺着早起,太阳永不疲倦,会让你生气,会让华蓥作秀,会让你生气。如果你爱外面,晚上躺着早起,会减缓阳气。不怨不怒,胸怀宽广。缓阳必化,旷达必释气。物化使华英美丽,齐宣泄使肌肤澄明,四季发扬,故情随太阳去,也在外。这个夏天气应该是成长的方式。龙,起来。夏气滋养,人性要有所回应。相反,它是可悲的,秋天是疟疾,很少有人得到它,而冬天至日病得很重。音和音都一样。逆,即失其序养久。心如火,盛夏旺盛,失去指挥很痛。到了秋天,晋王下令清场,怒不可宣。与之外争,金胜寒,火胜热,为痨。夜间发病称为肺结核,白天发病称为疟疾。详见《论疟疾》。夏为主季,秋为主季。如果失去了力量,怎么去收集?所以,很少有人从云端收到钱。冬天至日水胜,火能胜,所以冬天至日病重。夏后有长夏,指的是从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属于中医范畴。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所说,“春以肝为本,夏以心为本,长夏以脾为本,秋以肺为本,冬以肾为本。”“长夏应随脾变”。湿是长夏的主气,人体的脾与之对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伤阳,尤其是脾阳。因为脾喜燥恶湿,一旦受损,就会导致脾气运化不畅,气机受阻。表现为消化吸收低下、腹胀、食欲不振、口无味、胸闷、呕吐、便溏甚至水肿。秋三月,这叫包容,天气急,气氛爽,你早睡早起,和鸡一起开心。平复心神,缓秋刑,收敛精神,使秋气平复,肺气清朗。这个秋气应该是养收之道。反了会伤肺,冬天拉肚子,服务西藏的人少。古人把秋天和三月的季节叫做榕平,意思是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已经成熟,不再枝繁叶茂,一片富贵闲适的景象。王冰的注解是,万物生长在夏天,它已经变得华而不实,它的形状取决于秋天的水平。王玉川还说,它的意思是平坦的,收获的意思也是平坦的。当收获满满的容器,就叫包容。宽容在这里是收获季节的别称。冬天和三月,这是一个封闭的西藏。水和冰躺在地上,不要打扰溢出。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这样如果你有私心,如果有,驱寒的时候会很温暖,不会漏皮,会让你气极。这个冬气应该是养藏之道;反之伤肾,春则痿,冬则闭阳之季。(植物枯萎,种子埋在冰雪下,植物枯萎,动物冬眠,地面上的生物都看不到,水面结冰,就是‘躲’。)人要早睡晚起,比如要等到太阳升起,意志要像冬眠,像躲藏。注意保温,不要暴露自己的皮肤,让阳气流出来。这是保持“仓”与冬天一致的方法。如果逆着这条路走,会伤肾的。(如果肾被水破坏,肝木失主,肝主筋短,筋失养。)春季会手脚无力,阳气生长受影响。传统理论认为冬季宜藏不宜泄,所以告诫人们要适应冬季,不可露肤,注意保暖,否则阳气会外泄。五脏中,肾主水,对应冬季。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含元阳,肾藏精,应藏而不泄,具有蛰伏闭藏的特点。肝属木,肝主升发,说明肝具有升发发生时间长,生机无穷的特点,就像春天树木的生长一样,生机勃勃,对应春天;五行学说认为水生木,木是水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