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注》是明代马妈的著作,作为一个中医初学者当然不容易理解。可以先找一本《内经选读》之类的教材,也可以看看《黄帝内经苏文白话释义》、《灵枢经典白话释义》之类的现代书籍。

如果你觉得这个研究没意思,有一些畅销书也是推崇《黄帝内经》的,你可以看看,开拓一下思路。从文化角度看《黄帝内经》传承的重要性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我想谈三个问题。一个是《黄帝内经》的学术定位。一是《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另外,再来说说《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在广州电视台刚刚播出的60集大型纪录片《黄帝内经》中,有很多专家的意见:焦树德先生说这是养生之书;有人说是医疗工作;还有人提出它是一部人文著作,因为它包罗万象,有医学的、伦理的、哲学的、天文的、地理的、心理的等等。那么你到底如何定位这本书呢?首先,它当然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现在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下一个不恰当的定义是,它可能是一本人文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书,也可能是一本具有人文特色的医学著作,它创造了一个以人文为特色的医学体系。这个体系不同于西医,西医是以自然科学为特征的医学体系。《黄帝内经》中提到藏象和经络,体现在哪些文章中?主要有《金匮严阵》、《灵兰米颠论》、《六藏象论》、《五脏别论》、《经络论》、《脾胃论》等,都是关于中医生理学的。《内经》也讲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如风论、痹论、咳论、痿论、疟论、厥论等。也有很多关于诊疗的文章,比如《苏文》,里面有《脉精论》、《三部九相论》、《经络论》、《针热论》、《针气论》、《禁针论》等等。因此,它无疑是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著作。

第一,《黄帝内经》是人文的,不是纯自然的。它以人为核心,讲的是人,而不是物质。它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性。

第二,《黄帝内经》说人的生命是不同的,不是普适的。比如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人的特异性和特殊性。也很重视人的体质,比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实人的体质不止25种,还可以扩充。《黄帝内经》强调人的个体性或特殊性。

第三,《黄帝内经》说,人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和自然是分不开的,人本身的肮脏形象也是如此。如《怒上苍》、《四气调神》、《阴阳应相象》等篇章,都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和整体性。

第四,《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被感知、感受和表征的。但是人类的生命现在不是通过实验室里的实验来分析的,不能用数学来描述,也不是定量的。这可以称为直觉或模糊性。

第五,《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生动鲜活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换句话说,它很少关注尸检。黄帝内经以前讲解剖,雷公学派强调解剖。比如《魂枢》里?《水经注》说:“人若八尺,其肉在此,从外可量,其死可剖。”后来的《黄帝内经》不讲解剖学,这是一个变化。这可以称之为动态。

因此,《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学是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医学体系。人文科学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它具有主观性、独特性和个性。《黄帝内经》以先秦人文哲学为基础,不仅以先秦人文哲学为指导构建医学体系,而且将哲学的概念范畴直接应用于医学。我坚持认为,只有明确《黄帝内经》这部人文医学著作的学术定位,才能认清中医体系与西医体系的区别。中医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医学体系,现代西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医学体系。

第二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文化渊源。我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汉武帝之后,但不排除其部分篇章形成于战国时期,但最终成书时间应在汉武帝之后。所以一定是受汉武帝以前的先秦哲学影响。影响《黄帝内经》的诸子百家,但主要是儒道两家。先看儒家,《周易》和《尚书》可以认为主要是儒家著作(当然也有一些道家思想)。《周易》的阴阳哲学,《尚书》的五行学说,《论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庸》的方法论都与《黄帝内经》直接相关。虽然《孟子》、《中庸》中没有阴阳五行的记载,但1973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行被学者认为是孟思学派之作,孟思学派的五行是:仁、义、礼、智、圣(信)。阴阳家的代表邹衍也算是儒家。儒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阴阳五行邹衍学派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教对《黄帝内经》的影响更大。比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的第一篇《论古代天真》,就强调古代真人,这是道家的一种理想人格。还有《黄帝内经》为什么叫黄帝?这可能是受西汉初年黄老学派的影响。黄老也属于道教。《内经》强调道,讲阴阳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医学之道、养生之道、成长之道,受《老子》万物源于道的思想影响。此外,老庄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存厚长寿”等思想,直接影响了《黄帝内经》广泛的保健、预防、医疗体系的形成。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黄帝内经》的文化地位和现实意义。

从文化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家和道家,中间有博士。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阴阳的角度看,儒家崇阳抑阴,道家崇阴抑阳,医生崇阴抑阳,既不抑阴也不抑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为道”,《黄帝内经》说“一阴一阳为道”,强调阴阳的公正性。如果阴偏向阳,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是调整阴阳,达到一种“和”与“和”的状态。当达到“和谐”的状态时,疾病就会被治愈。医家是阴阳和合派,可以说是《周易》阴阳和合思想最完美的传承者。可能对中国历史上君主治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开明的君主都强调阴阳调和。后来,明朝的皇家宫殿——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和中和殿——都是以《易经》命名的。《荀传》是“保和合,惟德”。“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取向。

《黄帝内经》的医学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医的医学思想和方法,即非对抗性治疗的思想、和谐的思想和以和解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的科学意义在于建立了另一种科学形态。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科学绝对不只是17世纪牛顿力学之后的现代科学形态。现代科学有三个特点:一是逻辑推理,二是数学描述,三是实验验证。它有一个物理实体和形式。《黄帝内经》提供了一种以整体论、模式论、过程论等为特征的科学形式。它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强调个体性和特殊性,不提供一个公理。西方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基于物质层面。刚才陆广莘教授提到了“现实主义”,陈立夫先生提出了“存在主义”。事实上,中国的哲学不能被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模式所应用。中国的哲学是物质与心灵的统一,生生不息,不是物质的哲学,而是人与生命的哲学。中医就是基于这样的哲学。当然,基于这样一种哲学的科学不能等同于西方基于唯物主义的科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这种科学形式在解决人类生命问题上是有用的、有效的。

《黄帝内经》确立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发展?这确实是一个战略问题,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存亡。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的口号。我不反对中医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现代化。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使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对此我不敢苟同。我曾经在1999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医现代化的悖论》。我想说明的是这样一个悖论:中医在不改变其非现代科学特征的情况下,能否实现现代化?毫无疑问,中医不是现代科学,它的理论内涵、思维方式、学科特点都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因此,中医的现代科学化必然会抛弃中医的理论内涵、思维方式和特色。想象一下这种“现代科学化”的结果。中医还存在吗?所以我给了一个方程式:现代科学的中医=中医西化=中医毁灭。因为在现在的医学领域,代表现代科学的学科是现代西医,所谓现代科学的中医其实就是中医的西化。在我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西医按照现代科学模式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只需要用在自己身上,不需要把自己变成他。

纵观目前中医的现代研究,很多人都在试图寻找或证明中医理论和《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观点与西医一致、相同,以此说明西医有,我们中医也有,证明我们中医是科学的。这个研究的结果导致了西医的嘲讽,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医和西医一样的东西,都是西医最肤浅的东西,比如一些解剖知识。如果从这方面来比较,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来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解剖学可以说是最初级的。在《黄帝内经》之前,中国是讲解剖的,但是在《黄帝内经》里面,他没有讲解剖。也许这就是《内经》的伟大之处,因为它是从信息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来看待人类生活的。不要用对抗的手段,要用调整和解的手段来处理生活问题。我觉得中医要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要以实践为评价标准,不是符合现代科学,而是实事求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准不是西医或现代科学,而是实践,只要有效有用。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中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总之,《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文化的源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应该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天地总是从春夏到秋冬,这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体也要按照这个顺序生长、成长、收敛、收藏,这样你的身体才是健康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很有原则性的问题——顺其自然。《黄帝内经》是唯一一部以圣王命名的书。首先传达了一个信息,研究人生是帝王的事,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们非常讲究养生,但现在我们把身体看作是可以不断消耗和损坏的东西。在古代,就是养它,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爱惜它。现在的人某种意义上不爱惜身体,很难听到真正好的理论,所以学习《黄帝内经》很难。圣王为什么重视医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书籍?其实所谓圣王就是一个遵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种成长收敛收藏的人。另一方面,圣王通常是一个能控制自己的人,不仅是身体,还有欲望。想要成为一代圣王,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对自己的身体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可以看看曲立民讲的《黄帝内经》。(王朝网wangcha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