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历史。

琅琊寺(1)

琅琊寺建于唐代(766-770),由滁州刺史李有清和和尚陈发创建。李煜将其命名为宝应寺,崔为其立宝应寺碑。在周朝晚期(954-960),该庙被摧毁,并重建了由秘书处的国王。在宋代,它被重建和扩大了几次。太平兴国第三年(978年),宋太宗赐额“开化寺”,又称琅琊寺。《滁州琅琊山华凯法寺大雄殿筹源》记载:“自李有清为唐朝刺史,求奇而建深山开化寺,为一寺之始;又在山麓清泉,凿石池,曰:私生子泉。李篆刻。还有吴道子画的观音像和须菩提像。寺前寺后有明月池、观音泉、琅琊河。山顶有亭阁,寺后有洪雪洞和归元洞,相互辉映。他在宋仁宗时,在山中修建御书亭,藏有四朝御书,这也是艺术先辈建功立业的原因。.....寺周围有许多摩崖书,都是宋以来著名游客、和大路所写。”

元末,开化寺毁于士兵。明洪武六年(1373),僧人邵宁、武威重修。规模宏大,殿堂雄伟。据《琅琊山开化寺》“洪武元年。宋连,一个东朝的随员,参观了所谓的华严池,明日溪,桂云洞,千佛塔,大理井和琅琊洞,以及禅室,琴台,茶仙阁和惠风阁...无心亭、轩、岫岩堂、堂、同兴堂、和昭文堂。

琅琊寺景观1(15张)

清朝嘉庆年间(1796?/FONT & gt;1820),郝晴大师将其重建,并改名为“华凯法律寺”。咸丰年间(185l-1861)毁于战乱。清光绪三十年(1904),大秀法师开化寺住持重修该寺,又称琅琊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琅琊寺共有12名僧人,60余座厅堂、房屋,土地面积27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侣们也得到土地和森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自己生活。

65438-0952,政府拨专款维修琅琊寺。65438-0956年,安徽省政府将琅琊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寺里住着四个和尚,根如是住持。1961年,根如大师去世后,超然大师成为方丈。

1983年,琅琊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19年底移交僧人。

五粮店[1]

合理利用,作为佛教活动对外开放的场所,如果圆法师当住持。1985大佛开光仪式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琅琊寺对亭台楼阁、大雄宝殿、韦陀殿、玉皇殿、藏经楼等进行了全面维修。,而大殿里的佛像、菩萨、罗汉都是分阶段重建的。寺内增添了各种法器,包括5000多公斤的铸铁钟、3.5米高的万年宝鼎、1米直径的鼓和香炉,以及条幅和经卷,使寺内静谧肃穆,使琅琊寺成为滁州佛教活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