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九州,兖州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4000多年前,于霞把世界定为九州,兖州是其中之一。在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他的足迹一度走遍了当时的世界。传说他曾经有过挖三门峡、劈龙门等工程,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可能的。只能认为是后人为了崇拜他而创造的神话。
根据现代研究,史前大洪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应该是黄河下游,这是大禹治水最重要的地点。传说大禹在兖州划定九州,有道理。
兖州的“燕”字,来源于兖水。延水,又名吉水,是古代四大渎神之一。在古代,节约用水非常重要。古人把能入海的有独立源头的河流称为“渎神”。
《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冀,是古代单独流入大海的四条河流,“冀”指的是节约用水。河南济源、山东济宁、济阳、济南都是以济水命名的。
吉水源于河南济源市吴王的太乙池。吉水流经河南省和山东省流入大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化,东汉王莽时期,吉水被干旱堵塞,而唐高宗又恢复了开放和干旱。黄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吉水河床,入海。
黄河下游,大清河(原东平湖至黄河口)和小清河(从东阿镇董熙湖流入黄河的一小段河流,称为小清河)是元吉水的老路。
黄河以“好淤、好决、好运”著称,有“三年决口两次,百年改道一次”之说。据统计,在1946之前的几千年里,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大改道26次。最北分流过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端经过淮河,进入长江。
黄河挟带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黄河决口前,魏源发现黄河两岸地势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决口北低是必然的。黄河有没有泥沙,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洪水期海滩淤积,枯水期河道淤积,河床长期抬升。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衡是黄河问题的症结所在。自周定五年以来的2600年间,黄河下游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由南向北摆动的大循环。
有无数的突破和转移。一般来说,金梦是顶点,在北方的津市和南方的淮河这样大的三角洲上,就是黄河的分流和迁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