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音乐特征

一.前言

中国被称为“礼乐之乡”,有着悠久的音乐教育传统。纵观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指的是对音乐的看法。音乐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提倡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是“乐”)与“善”(即符合孔子“仁”的政治思想)的结合,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和要求。《礼乐记》说:“乐者乐(乐)。君子以其道而乐,小人以其欲而乐。”乐首先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非常重视,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乐书在《史记》中所说的:有乐者,所以戒乐。君子以谦为礼,以损为乐,岳如此。所谓“和”,其实是指各种异质的和谐统一,各种对立的消解。音乐的作用在于与人的心灵和谐。当然,只有“美”与“善”统一起来,有“仁”与“乐”的音乐才有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艺术最重要的基础。

2.提倡“礼”和“乐”

所谓“礼和民心,乐和民声”;还有,把礼、乐、刑、政一起提,认为“礼、乐、刑、政达四者,王必备”(《史记·乐书》)。可见音乐被赋予了多么重要的政治启蒙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与“政”的作用方式不同,因为乐来自于中,礼作用于外。乐出于中,故静也,礼出于外。大乐趣容易,大礼物简单。开心的时候没有怨恨,礼貌的时候没有争执。那些逆来顺受统治世界的人彬彬有礼,其乐融融,也是事实。圣人之乐,也可以为民所好。很感人,也很容易移风易俗。所以王道礼乐为先,使人和谐。(《荀子·乐论》)“凡夫者,生于人之心”。因为人的喜悦,是陶冶的功能。集美善于一身,符合“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人,教育人,能使人的心(乐)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人获得出路。”这就达到了岳的目的。

3.倡导乐瞳伦理

儒家一直强调“修”(修身),强调“齐家”(齐家),强调“治国”(治国),强调“平天下”。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具有普遍性,这是儒家的传统。“诗”、“歌”、“舞”是音乐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相对于其他人类艺术来说,是不需要借助其他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所以是以心为基础的。所以这些乐器,比如石、丝、竹,本质上是音乐的第二层含义。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应该也是基于以上原因得出的结论。因此,中国传统器乐缺乏独立性。有人说,中国的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宋史”。更重要的是,儒家认为音乐是“德性之花”,音乐是“一般的伦理”。同时,儒家还认为良知存在于人性之中,良好的道德是人性的自然表现。又说“乐者亦德之花”,“乐者如德”。君子之乐用来陶冶情操,教育全民,移风易俗,当然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三、儒家音乐美学的发展及其主导地位

孔子在音乐方面总结了先秦以来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并在后世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誉为“亚洲圣人”,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认为音乐就是快乐,是内心喜悦不可抗拒的自然流露;认为人天生就有欣赏音乐的欲望和能力,人对音乐有共同的美感;认为音乐的内容应该是“仁”“义”之德,所以听音乐可以知道德、知政治;提倡“与民同乐”,天下才能治。孟子正是从这种人生境界出发,看待审美和艺术享受,反对君主对审美艺术的垄断,反对君主的“独乐”,将“与民同乐”的思想纳入其“仁政”学说。孟子并不反对流行音乐的新声,只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审美和艺术发展的需要,这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影响很深。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并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荀子的《乐论》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专著,对《乐记》及后来的音乐美学影响很大。《乐记》对音乐本质的阐释具有相当的深度。认为“每一声之起,皆由心生。”人动则物顺,感则物动,故声形。音是对应的,所以变了,变成了正方形,这就叫音。对声音感到高兴,并且保持干爽是很有趣的。”“凡声者,心也。情感在中间运动,所以被声音塑造;音写出来,就是声音的意思。“它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也是声音的艺术,是把自然的声音变成艺术的音乐的艺术劳动的过程。因此,对音乐这一人类社会的思想事业的解释存在着简单的唯物主义理解。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乐记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风气,所以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知道国家的政治好坏,这就是所谓的“审乐知政”。它说:“它是统治世界、一个乐毅及其政治的声音;乱世之声怒诉,其政为善;亡国之声哀思,其民困。发声的方式和政治是相通的!”它认为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内容,因此音乐的美感是认识现实的重要形式,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一贯的音乐主张,也符合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手段。利用音乐的审美功能来矫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是前王的目的。因此,乐记总是把礼乐并列,指出礼乐相互配合是阶级统治的基础,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非常重视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作用。《乐记》还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功能,指出音乐必须受到政治和伦理的制约。这种为满足统治阶级的文武需要而形成的音乐观,在当时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

儒家和孔子的思想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孔子已经看到了音乐在当时的政治和艺术意义,也为音乐的运用指明了道路。他对音乐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孔子强调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情与理的统一,是音乐为社会、为政治服务的实际效用的一个亮点。

今天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目的是为我们当下的音乐教育和发展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寻找我们当下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来自于对前人经验和思想的总结和推广,我们今天的音乐文化也来自于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正是通过文化的代际传递,我们的生活反映了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