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马惠帝
(中国美术学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100029)
《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100081)
休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休闲可以传达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态度,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人格修养。良好的休闲状态需要良好的礼仪、礼仪、道德、礼仪的滋养和孕育。好的“礼”需要闲暇生活的培养。缺乏“礼”的人,在行为上会失去风度、仪态、气节;一个缺乏“礼”的社会,很难有秩序和效率,很难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关键词:休闲,礼貌,秩序,和谐社会
引用
休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品格修养、举止气质、道德操守的重要途径。休闲尤其与“礼”密切相关。因为休闲可以传达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态度,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人格修养。良好的休闲状态需要良好的礼仪、礼仪、道德、礼仪的滋养和孕育。好的“礼”需要闲暇生活的培养,接受闲暇生活的检验。缺乏“礼”的人,在行为上会失去风度、仪态、气节;没有“礼”,一个社会就很难有序、高效、和谐。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国民精神道德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礼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不学礼仪,不可立”(《论语?纪的)。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仪”,在社会上就没有基础,就没有做人的资格。所以一定要“礼尚往来”(《论语?泰伯”)。不仅如此,礼与乐、书、数、射、防关系密切,是“六艺”之首。
休闲和“礼”有什么关系?“礼”在和谐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现代社会的休闲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仪式”?「礼」对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什么好处?尤其值得学术界深思。
1,“理”的由来及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礼”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供大家遵守的仪式”。其他研究文献(在收集的文献范围内)也有基本相同的解释。
“礼”起源于民间习俗和原始宗教活动,涵盖范围很广,从国家法规制度到个人行为准则、社会规范、文化制度、行为模式等,涉及:冠(成人礼)、昏(婚)、丧、祭、射、御、乡(乡)饮、自然神和祖先的祭祀仪式。礼是庞杂的、细致的、复杂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从未改变。“礼”的制度和规范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为中国人的“礼”充满了虔诚、善良、庄重、重义、深情、真诚,所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是世界上关于“礼”的历史记载和著作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之一。“礼”在周代发展得相当错综复杂,有“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礼记?礼”)。但这些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作为原始的、基本的仪式只有八类,即:“夫之礼始于冠,以昏为基,重于丧祭,尊朝聘,和乡射。这个仪式也是一般的。”(《礼记》?昏义”)。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度的建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礼记》,包括李周、李逸和李记。《李周》讲的是周朝的官制。《仪礼》讲的是各种仪式(如加冕、婚丧、祭祀等特定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及其后代学习《礼记》的记录,讲的是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礼”是儒家经典内容之一,以诗、书、礼、易经、曰、春秋为六经。孔子在接受弟子讲学时,选择了这些经典作为教材。音乐教学能使人“宽广易善”;“礼”之教,能使人“敬”(《礼记?后解》),因为,“不学礼仪,无道立”(《论语?纪的),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仪,就没有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所以一定要“礼尚往来”(《论语?泰伯”)。
儒家礼仪有其特定的含义。冠礼在明代是成年人的责任;婚礼是男女之别,夫妻之义;丧礼是慎终追远,是厘清生死的意义;祭祀仪式使人正直忠诚,其中,祭天是返本初,祭祖是追孝,祭百神是报德;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意;提问的天赋让执政者相互尊重;农村喝酒的仪式是为了联络感情,为了老少通吃;射礼可以从体育活动中观察美德。这些古老的礼物融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和美学的价值。除了伦理道德,儒家还教导音乐和诗歌,可以促进人们善良、真诚和尊重,彼此和谐相处,克服人性中消极的东西;它不仅对稳定社会、陶冶人心、改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人们的闲暇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古代社会,礼仪制度虽然是一种象征性的制度,但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政治功能。《礼》中的秩序、节制、交往、和谐原则,可以确定社会结构,整理风俗,控制财物的使用,起到理顺社会关系和人类秩序的作用。子曰:“君子义为质,礼为行,劣为行,信为成。”绅士。”(《论语?卫灵公》)这也说明了仁义、礼仪,仁义是实质,礼仪是形式。
以古代的“冠礼”为例,其实是成人礼的高级形式。礼记?曲礼曰:“二十为弱冠”,“男二十,冠一字。”为什么要加冕?礼记?关彝是这样解释的:“凡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礼义。礼义之始,在于表达正确,色彩统一,修辞通顺。让体直,色齐,字顺,然后准备仪式。做一个正直的君臣,做一个父子,做一个老幼。君臣正气,父子亲,然后礼义。故冠随后取之,体直,色齐,字顺。所以说,礼也是礼的开始。.....这是成人之道。那些成年人将被教导要有礼貌。那些授人以礼的人,要为自己是儿子、是兄弟、是大臣、是少数人负责。负责四人之行,礼可重?”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加冕仪式是“成长之道”,即通行之礼。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肩负起做儿子、做弟弟、做小人、做部长的社会责任。其次,作为这种责任感的外在表征,是成年人的“宽容与正直”、“色彩统一”和“花言巧语”,以区别于童年时的轻率与放纵。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说明自制是为了符合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节制,这是以仁为基础的。儒家主张“富贵有礼”、“克己奉公”,意思是可以通过修养来克制骄奢淫逸,使人按照礼仪行事,有一定的克制力。人与人相处,不侮辱别人,不尊重别人。君子待人接物毕恭毕敬,凡事节制,谦逊有礼。礼内的尊重和臣服是本质,表现为在行为上遵循一定的礼。但是,这不仅仅是遵守礼仪节,而是以礼让为要义。
“礼”还包含着相当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道德和良知的价值。“礼也敬,长辈孝,长辈幼,幼者慈,贱者厚。”(《荀子?荀子把“礼”赞为“道德之极”、“治而辨之极”、“人性之极”,因为“礼”的目的是使贵人受尊重,老年人受孝顺,老年人受珍惜,年轻人受爱戴,低贱者受益。在礼仪的顺序上,有尊、孝、恩、善、利,也有对弱者、弱者的保护。
“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之一。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还具有“和合众人”的目的,即促进社会和谐。一个稳定和谐的人类秩序,总是由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规范的。“礼”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互敬互爱。”(《礼记》?礼乐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种族与种族、文学与文学的相处精神。是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生存、文化交流融合的“护身符”,是中华文化延续千年的基石。
2、《家训》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不仅有延续和积淀了几千年的重视“礼”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礼教典籍。其中,经典以家训的形式,深深滋养和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记载的《家训》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的《指挥鸟》:“德广而尊者;富地守险者,安;尊胜守卑者贵;民强兵壮,临危不惧,百战百胜;聪明睿智,守愚者,益之;多记博文,保持浅显,宽泛。你去了,就不以鲁为荣了!”由此可见中国礼教的悠久历史。
后来流传最广的《朱子家训》、《三紫晶》、《钱文子》等“家训”,对民间的道德、伦理、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为流传。这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历经世代考验的做人做事的常识,是维护和谐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些文章往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易练,与百姓的闲暇生活紧密相连,成为端正家风、振奋家声、扬名后世的典范。
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发达,可供“休闲”的内容非常有限,育人的读物也没有现在这个时代丰富多彩。因此,那些谚语、经典、文章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亲切朴实,人们喜欢把背诵它们作为一种休闲生活,具有关爱自己的精神。通过休闲,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并慢慢内化为一种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不夸张的说,这些家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礼”虽不如经贸、科技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轰轰烈烈,但“礼”是“细雨润物细无声,鲜花倾土酿香”
《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一粥一饭,当思不易。半丝半缕,很难保持对物质资源的思考。与其口渴时挖井,不如未雨绸缪。自助一定要节俭,宴客一定不能留宿。器皿干干净净,瓦比金玉。饮食好,田园蔬菜胜过山珍海味。不跑花里胡哨的房子,不求良田。.....以富为耻是最可耻的。穷的时候嚣张的,无非是贱。如果不在家辩,官司最终会打得很凶。话不多就输了。不以武力欺寡,不以贪欲杀生鸟。如果你偏心,你会后悔很多错误。偷懒就会幸福,家庭就很难成功。如果你对一个年轻人表现出善意,你会厌倦很久。轻听发言,耐心三思。如果你在争论一件事,你必须冷静下来想一想。
圣紫晶告诉我们:生命之初,人性本善。同样的天性因教养而异。没有教育,就会有偏差。为了教好,你要深入地思考。.....亲师友,学礼仪。项九岁,会暖席子。孝顺比亲情更重要。四岁时,荣献梨。请记住,友好待人。第一孝弟,第二经验。.....曰义、礼、智、信。五个常任理事国不应混淆。.....荆紫彤,读史。考血统,知结局。
《千字文》清晰地向世人昭示:天地玄妙,宇宙浩瀚,日月昌盛,日月长,夏寒秋收冬,藏满岁月,风和阳的节奏是云腾的因雨露是霜,水是金,玉出昆钢剑。巨雀珠称夜光果宝,菜重芥菜,河咸,鳞浅,羽香,龙为师,帝为鸟。这
正是在我们背诵这几章的时候,人们才明白了一个道理:“道可为道,而为不凡。”人必须敬畏自然,因为你是其中之一;你伤害大自然就像伤害你自己一样。你必须爱一切生物,因为它和你一样是生命体,它也有喜怒哀乐。我们也学过:“一粥一饭,来时不易思。半丝半缕,很难保持对事物的思考。宜未雨绸缪,掘井不渴。”管理家庭和生活是一门大学问。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社会才能真正和谐...这是一份伟大的“礼物”。
3.礼仪与休闲密切相关。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乐于事”(庄子?传统儒家伦理中的“六艺”:礼、乐、书、数、御、射,对规范社会、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影响。“六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虽然是高品位的文化创造,但也能在民间广泛流行,形成了在文化精英的引导下,在黎巴嫩人民的直接参与下的历史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社会,由于劳动人民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多数人是文盲。为了适应这样的形势,这些“高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以世俗的面貌和形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取更大的受众。这也是中国拥有大量非物质和口头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六艺》中有深刻的“礼”的思想。君子之学,“藏,修,息,游。”(《礼记。学》)郑玄注:“游意闲适,游者不迫冲”,《论语?说“:“靠仁,游于术”杨伯钧注:“靠仁,享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正是在充满“礼”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今天仍然熠熠生辉的休闲生活,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众多的传统文化经典中,不乏具有休闲内容的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时期的闲适小品,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追求一种自由快乐的休闲生活,也可以看到古代圣贤将休闲与仪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有很多精英娱乐类别,如:赶集、庙会、鹰飞、养鸟、观鱼、垂钓、猜谜、对联、诗社、书院、风筝、踢毽子、拳击、舞剑、品茶、嚼蟹、书展、园林、飘。既是休闲,也是艺术创作,更是“礼”对大众生活的滋养和呵护。
把“礼”和休闲结合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民间种植千百年来的各种戏曲,尤其是京剧,近百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们的国粹艺术。“礼”的许多艺术表现(各种礼仪、礼仪、礼仪学、伦理道德和礼仪规则)都取自民间生活,如一些著名的戏剧:《锁子甲》、《赵氏孤儿》、《秦香莲》、《梅绮》、《宋武》、《王魁》、《李悝探母》等。然后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现象的爱憎态度,其中包括做人的道理和行事的“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对我们民族人格的塑造,对人们仁义礼敬和谐,对扬善抑恶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是非常深刻的。
休闲与“礼”的联系还表现在中国人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创作中。
琴:古代文人以琴养心,陶冶性情,审美情趣。美是“礼”的基础,没有美就没有“礼”。象棋: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认为棋盘是缩小的宇宙,象征着人的生存空间。所以往往是“以棋看人”。从下棋你就知道你是不是一个懂礼貌,以理服人,尊重法律的下士。书:书法艺术“笼天地于形,量万物于笔端”。视字如人,字即人,所以有“人品不高,不可用墨”之说。画:“神韵无处不在,而形在自然之间。只有物我交融在一起,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形神兼备。诗、词、歌、诗常用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诗言志,诗为心。以文交友,以诗抒情。从古至今,苔莎的许多文人雅士和有志之士都留下了瑰丽的诗篇,将被千古传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唱腔,正是他宁静致远的人生写照。而文天祥的“自古谁无死生,守赤子之心照青史”,则展现了一代英雄不畏强权,不畏公理的人格力量。的秦吗?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雄伟、浪漫的诗人情怀,感染了几代人的远大志向。诗歌的巨大魅力和深邃意境,为休闲生活增添了更多的高贵和优雅。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理”,使“理”生动、丰富、亲切、有力。当我们陶醉在休闲活动中的时候,不自觉地接受着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洗礼。这既有趣又有益。当代有人有一幅对的图:“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少;“琴棋书画诗词啤酒花缺一不可;横批就是:像人一样生活。”可见古风犹存。
4.和谐社会呼唤“礼”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个人与自然关系极不协调的时代,一个人与人竞争的时代,一个人与人频繁交往的时代,一个人充满各种欲望的时代,一个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的时代。但是,我们经常被很多事情困扰:为什么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礼物”越来越少?「礼」过时了吗?不要!
虽然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近几十年来,“无礼仪”的现象比比皆是。回顾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旅游黄金周”,人们看到了太多的大型集会活动,伴随而来的是喧闹、噪音、拥挤、凌乱的道路。大部分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游客经过的地方一定是一片狼藉:餐巾纸、花生壳、瓜皮、水果残渣、剩菜剩饭等杂物堆积在桌椅上,烟头、啤酒瓶也散落在地上。哪里有候车站(车)、候车场所,哪里就一定有熙熙攘攘、乱七八糟、吵吵闹闹。即使离开中国,也永远改变不了在另一个国家生活的坏习惯。在洛杉矶和旧金山的国际机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登机处总是混乱而嘈杂。在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所谓的“富人阶层”往往缺乏温文尔雅,往往以炫耀性消费来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极度缺乏“准文化”、“准学术”、“准艺术”的休闲姿态。整体来看,这个阶层并没有体现出一个文化先锋的群体形象,大多数人在闲暇生活中也无法形成“礼”的制度和规范。
近年来,食品消费也一路上涨。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每一顿饭都必须好吃,鸟兽,好吃又好吃;为了排场,可以花很多钱,甚至一万黄金。
以我们的城市交通为例,各大城市的交通极其拥堵,汽车和行人互不避让,违章驾驶(步行)现象普遍。因此,中国成为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2003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中国占104万。
在诚信服务方面,中国人每况愈下,各个层次都在作弊,到处作弊,一不留神就掉进陷阱。产品以次充好;服务中偷工减料;市场上的一锤子买卖;生产假烟、假酒、假药、假肉,“阜阳劣质奶粉致多名婴儿死亡案”,其实已经对婴儿头上做了不公正的事,可谓不道德。央视每周质检报告披露的制假售假案件触目惊心。目前,我们社会中的高交易成本和大量低效率劳动大多来自道德和信用危机。当然,这个制假案不是“礼”的问题,而是犯罪。这样,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威望和优秀文化传统。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粗鲁?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根本问题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在大量批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毁掉了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礼法”和“礼法”。文化思想史家刘梦溪先生曾写道:“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艰难的解构和重建过程之中。其中的问题很多,但却是最被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的礼仪问题。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近百年来,随着西学大潮的冲击和传统的瓦解,我们越来越没有继承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代表当今文明水平的礼仪,包括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穿衣,如何走路,如何与人交谈。基本上,他们处于无序状态。”
刘先生的观点可谓一语中的。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推翻了“孔家店”,长期走阶级斗争的道路,改变了所有文化的生活。礼崩乐坏——我们的民族出现了长期的“仪式真空”。近二十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让我们离“礼”越来越远。
社会进步的历史表明,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礼”的需求就越强烈。古人云:“粮仓知礼仪。”《礼记》第一条,开宗明义:“德仁义,非礼也。教训正确庸俗,非礼不备。争论和诉讼,非礼。陛下,您的上下级,您的父子,您的兄弟,都是不雅的。官秀才,非礼。班超治军,官员依法办事,不可能不体面,不可能不威严。祈祷祭祀,祭鬼神,不可非礼。”这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也是现代社会呼唤“礼”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说,这完全是束缚人的旧礼教,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种理解显然是极其错误的。儒家思想文化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认可并传承了两千多年,说明这一点已经被社会生活实践所证明。“仁、礼、智、信”是“礼”的基础。试想,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背景,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谁能离开“礼”?实践一再证明,一个缺乏“礼”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缺乏凝聚力、不公平、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最终会导致家庭不忠、夫妻不忠、朋友反目、社会离散、文化颓废。
应该看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外在的强制法与内在的自觉道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旧礼仪与新规定的交汇,极大地冲击和冲击着我们现有的休闲生活和“礼仪”体系。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法律约束和意识形态约束仍然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动员教育、道德自律、文化手段和礼仪规则来提高国家文明水平,协调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建立新时代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相关的价值观。
“为国以礼,社会安定,消除战乱,戒奢靡之风,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控制人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是礼乐制度的积极价值。这里有社会公正的含义,就是反对贫富悬殊过大。有些人变得富有。他们发财后会做什么?孔子讲的是“富而教之”,讲的是启蒙教育,反对铺张浪费、炫富争富。目前我国大众消费文化的过度浮夸,对社会风气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而文化批判的力量尤其薄弱。这是值得我们检讨的。”这种反省是切中要害的。
结论
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小康社会的标志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发展的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礼”在推进小康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因为有礼貌的社会才能有秩序、有纪律,才能有效率、有质量、有诚信。那么,“小康”社会应该有怎样的“礼”?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指出,“大道之行也是公事。选择天赋和能力,实践信仰,培养相互理解。老朋友不仅是亲人,还是独子。老的壮的有用的,年轻的壮的,孤独的有病的,都是家里养的。男人有积分,女人有回报。如果货弃于地,也没必要藏在自己身上。你不必为自己而做。故称“大同”求封而不兴,盗贼而不为,故出屋不封。此大道隐,天下为家。各有各的亲戚,各有各的儿子儿子,货都是自己的。成人以为礼,郭城沟池以为实,礼义以为纪。做人要诚实,对父子要诚实,对兄弟要和睦,对夫妻要和睦,要立制,立田,要智勇双全,把功德据为己有。所以,用即功,兵由此出发。于、唐、文、吴、、等,皆在此之列。这六位先生没有一个不愿意讲礼貌的。取其意,考其信。有过作品,刑有仁政,可见民有常。如果有不从这来的,当权的就去,大家都觉得会痛。是小康社会。”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礼仪制度建设和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人们高质量、高品位的休闲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的运用,和谐弥足珍贵。
子曰:“礼(1)用,(2)更贵。王之道(3)之前,斯里兰卡(4)很美。小的大的,都有问题。不礼而知和,不可行(5)。”
给…作注解
(1)礼:春秋时期,“礼”泛指奴隶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是指“周礼”,礼仪和仪式,也指人的道德规范。
(2)和谐:和谐与协调。
(3)前王之道:指尧、舜、禹、唐、文、吴、等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
(4) s:这个,这个意思。这里指仪式,也指和。
翻译
一子曰:“礼之应用,以和为重。古代君主的治国之法在这里弥足珍贵。但是,再大再小的事情,用和谐的方式去做,都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控和谐,是行不通的。”
评论和分析
和谐是儒家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一切情志、喜怒哀乐之中,中节为其和。”杨毓夫在《论语》中写道:“节中之事,谓之和,不唯喜怒哀乐。”适合这个演讲,演讲合适,演讲恰到好处。“孔子认为,礼仪的实施和运用应该以和谐为基础。但凡事讲和谐,或者为了和谐而和谐,不受礼仪约束,都是不可行的。也就是说,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彼此之间不能有不和。孔子在这一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不同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非常严重的,它的界限根本不能错乱。上一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显示自己的威望;下一级的人是带着恐惧听话的。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瓦解,大臣杀夫、子杀父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玉子提出了“和为贵”的理论,其目的是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崩溃,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也觉得孔子在礼法运用上不仅强调和为贵,而且指出不能为了和而和,要以礼为和。可见孔子提倡的和谐不是无原则的,这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