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体系是什么?

《颜家训》一书涉及面很广。该书共7卷,20篇文章。前言主要讲写家训的目的。《龙芯》一文谈儿童教育;“兄弟”一章讲的是如何处理兄弟关系;《结婚后》一文讲的是男人的二奶和私生子问题;《管理家庭》一文讲的是如何管理家庭;《风操》一文谈及禁忌、称谓、丧葬等方面应遵循的各种礼仪规范,评论南北风俗、风尚的差异。《木宪》一文讲的是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文章绵雪谈学习问题;文章谈文章论;文章《史明》主张崇尚真理而非名利;时事文章提倡联系社会实际,办实事;《省事》一文,主张一心一意,不作狂想;《停足》篇提倡少欲知足;《将兵》一文反对文人参与预军;《养生》篇讲养生之道;“归心”一章是为了佛法而宣扬佛法。古籍考证,如《疏证》、《音词》,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杂艺》讲书法、绘画、射箭、算术、医学、弹琴、占卜、下棋、抛壶。《终制》是他晚年的一份遗嘱。回顾他的一生,他感触良多。

《颜氏家训》一书内容广泛,但从书中仍可窥见颜之推的思想脉络。

1,明哲保身之道颜之推出身名门,亡国之身,性命几乎有了保障。他特定的生活经历铸就了他特定的思想性格,所以相对于儒家经典中的正统思想,《颜氏家训》中的一些思想可以说是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严的思想并没有跳出儒家的体系,所以儒家思想在其思想中占有主体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主张明哲保身。这和他具体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颜之推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儒家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他一生都服从儒家思想。所以他教育他的后代,希望他们能够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在社会上生存而不被推翻。而且因为颜之推身处乱世,吃了很多苦,所以他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对灾难的恐惧,所以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明白现实社会中的利害关系,以避免乱世中的灾难。因为颜之推出身官宦之家,世代为官,也做了一辈子官。经过多年的官场历练,他体会到了做官自保的艰难。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保持官宦家庭的社会地位,不要沉沦为奴,以为耻于前生。

由于以上原因,他的思想经常是矛盾的。比如,想生活在乱世,就要避免官场的纷争,这与维持官家社会地位的企图相冲突;为了保官避祸,与正统儒家伦理有矛盾。本文对严家训中所体现的矛盾思想进行了分析。

不言而喻,颜之推臣服于儒家。他在《指挥士兵》一文中写道:

燕家前因邹、鲁,或分齐。这个世界以优雅为职业,到处都是秘书。.....天下大乱,衣冠楚楚之人,虽无能,或聚追随者,违素食业,战功小幸。我既然赢了弱者,就仰望上一代,所以我一心于此,后人必向往之!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颜之推不仅继承了祖祖辈辈从事的儒家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不要抛弃这一事业。但是,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他的一些思想是扭曲的,这与正统的儒家思想并不和谐。最具代表性的是仁与命的选择。儒家欣赏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说:仁者,仁者也,不必存而害仁,而自杀而仁者也。作为儒家的弟子,颜之推在《养生》一章中也用这种观点来教育后代:夫当不惜生,夫当不怜。这位先生铤而走险畏途,做难事,贪得无厌伤生而亡,实在可惜。诚孝则见贼;义则得罪;丢了性命,全家帮国家;失了身,不怪君子。

在这段话中,颜之推提出了两种人生态度:不要犹豫,不要怜悯。所谓“不可饶恕的怜悯”,就是杀死自己成为人的意思。颜之推的思想似乎与《论语》、《卫灵公》中所提倡的“杀身成仁”并无二致。但通读《颜氏家训》全书,尤其是省事、止足、谏兵、养生之后,我们会觉得颜之推对子孙的训诫重点不是教育他们如何应对杀身之祸,而是更侧重于教育他们如何生存。要生就要知足,要屈服,这样才能明哲保身,避免灾难。《家训》中有很多这样的观点,比如:碎石伤,不如矛戟,讽刺灾难,速度尘,要深防远极。

金铭任云:‘不多言,多言必失;没什么,没什么麻烦。至哉斯杰也!

天地鬼神之道,充满邪恶。谦虚可以避免伤害。

养生之夫,必先忧祸,全身健康,有此命再养,不要无命只养。

颜之推生在乱世,人的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他自己上上下下几次,命也差不多保了。所以,坎坷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只有先活下来,才能谈王之道和家族事业。但是,生活在乱世,又不违背儒家伦理标准,维持现有的社会地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在那个国家分裂、政权频繁更迭的年代,诸侯们不得不面对忠于旧主和投靠新主的痛苦选择。在这个问题上,颜之推的内心也是极度矛盾的。

他一方面赞扬了北齐官员田鹏鸾和鄱阳王世子谢夫人舍身成仁的不屈壮举,严厉批评了比的奴隶还多的齐国将领。我感叹何仙芝品行如此难,宫女嫔妃认定如此容易。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的灭亡,他是一个囚犯,但他是一个施立梁肖,北齐,北周和隋,可以为旧主服务,为新主尽力。在文章中,他有一段话为自己的人生立体行为辩护:不屈其二姓,夷齐之节;你怎么了,易和吉的意思也对。春秋以来,家破人亡,国家被吞并,君臣分裂。

在这里,他用了儒家圣人孟子的话,指出伯夷不屈的姓氏虽然高贵尊贵,但伊尹可以侍奉任何君主,也是有责任的。既然君主和臣民密不可分,那么一个大臣侍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主人也无可厚非,因为这符合孔孟之道。颜之推虽然为自己的经历辩护,但毕竟作为南朝汉族的官员,被俘后被迫在北朝为官,内心十分痛苦。

在南朝,他目睹了鲜卑士兵给南朝人民带来的灾难。北朝以后,他被鲜卑军人以怀疑的眼光陷害,几乎是一场灾难。所以他当时的心态和伊尹积极参政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他为官,主要是为了教育后代,不辱祖宗,但并没有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与儒家积极入世参政的理念大相径庭。因此,他多次要求后代官员保持谨慎温和的态度:官员自称泰人,但在外品方面,前瞻五十人,回望五十人,足以避免屈辱,不至于倾覆。如果他们凌驾于此,他们就会放弃并压制私庭。我是黄门郎,可以退休了。那时候我在旅游,怕被人诋毁,也想过,但是没时间。

自乱以来,见因风云,徽幸富贵,有权夺机。晚上填坑填谷,伤心难过,不是十个人五个人。一定要谨慎!一定要谨慎!。乱世不要做大官。这段话够清楚了。中产阶级以下的官员有一定的地位,不给官僚家属造成羞辱就够了。优于中国产品的官员权力太大,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很容易被推翻。他们应该坚决拒绝。这是颜之推总结自己仕途沉浮的经验得出的结论。这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

2、注重学习,实践思维如果说颜之推反对后代追求高官厚禄,参政议政是为了避灾,以求乱世生存,那么他鼓励后代努力学习,注重艰苦奋斗,是为了获得谋生的能力,这也是出于乱世谋生的考虑。例如,在《绵雪》一文中,他明确地说:

傅明《六经》是一部百书之书,却得不到德性。还是一门艺术,可以自费。父兄不能一直相依为命,国家也不能一直自保。一旦你流离失所,没有人庇护你,你应该寻求帮助。俗话说,“积累财富不如拥有一个姬伯”。好学有价值的人,没有学问。

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还说,那些在战争中被俘的人,那些读过书的人,甚至普通人,仍然可以当老师;没读过书的,哪怕是官僚子弟,也只能给别人耕田养马。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正是因为他的学习和知识,他才能在朝代更替的情况下仍然做官。可见颜之推鼓励儿孙好好读书,目的性很强。

颜之推强调,学习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流于表面。他在《绵雪》一文中写道:我先生读书,是因为他想快乐,想明辨是非,这样好好听。.....天下之士,惟能言,惟不能行,忠孝不明,仁义不足;打官司,不必讲道理;屠杀千家万户,不管其人;要他盖房子,不知道过梁是横的,税是竖的;作为一个领域来问,不必知道小米早,小米晚;吟诵谈论占卜,讽刺吟诵辞赋,物优而闲,物增而材增,军事经济根本用不上:故为武人俗官所鄙夷,良田好!

他认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么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或者提高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比如破案,治理百姓,建房,种地等。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能够畅所欲言,写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基于这种务实的观点,他无情地批判了当时养尊处优、脱离实际、不务正业的弊端。颜之推本人出身于贵族会馆,深知贵族阶层的本质,不学无术,空虚无用。所以他对贵族阶层的揭露是非常有力的。比如他在《涉事》一文中指出,士族的官员从古到今都很有海藻味,如果全知全试,也无能为力。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不知道有混乱的灾难;殿下,不知有急事要打陈;我不知道我有犁庄稼的痛苦。官民之上,不知有苦劳,故难应付天下大事。

平时这些人总是在夸自己的衣服鞋子。他们出去的时候会骑着,进去的时候会扶着。在郊区,没有骑手,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来没有骑过马。当他们看到一匹马尖叫着跳跃时,他们感到震惊,并说,这是一只老虎。为什么叫马?颜之推的评论当时一针见血,目的是警示后人好好学习,踏实做事,学有所长,立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