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痰当成病来治?为什么「百病皆因痰」?
人们常说,“肉生火,鱼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其实中西医对“痰”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西医所说的痰主要是指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的痰,内涵更广。中医在本质上将痰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的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除了人们熟悉的可以咳出的痰,用手可以摸到的甲状腺结节、脂肪瘤,以及急性肠胃炎引起的腹部“痰饮”也是有形的痰。无形痰潜伏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痰的存在是可以通过望、闻、问、感来判断的。希望。主要是看身体,看舌苔。中医说“肥胖者痰湿较多”,也就是说肥胖者“无形之痰”较多。脂肪有“痰”的特点,脏、粘、稠,是体内水和湿气中的脏部分凝结而成。皮肤油腻,身材肥胖,是痰浊内阻的表现。舌苔厚腻是湿脏水最直观的表现。气味。主要是闻。体内痰湿严重的人,一般狐臭更大,口气更重。问吧。痰多饮水湿,沉积在体内,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这样的人往往会感到沉重和疲惫。质疑病史,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诸多问题。停。切开皮肤,量一下脉搏。痰湿体质者常可感觉皮肤表面有肿块,如脂肪瘤、腱鞘囊肿、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这些都是痰的表现。脉象多为滑,犹如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痰是从哪里来的?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与五脏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故为痰之源。简单来说,如果脾的功能异常,人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异常积聚就会产生痰湿。痰湿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致病因素,走到哪里都会闹事:在头部,会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嘴的时候会粘粘的,甜甜的;停在喉咙里会导致喉咙里有异物;在皮肤上,它肥胖、多汗、粘稠;若止于胸膈,则咳痰、胸闷、气喘;堆积在腹部,可以看到一个又肥又软的肚子;到了关节处会很重,僵硬,肿胀。“怪病满痰”“百病皆因痰”就是这个道理。要防止痰的形成,首先要注意调理体质。痰湿体质的人,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少冰少糖,控制进食的速度和量;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海带、冬瓜、白萝卜、扁豆、洋葱、薏米、红小豆、紫菜、银杏等。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调动自己的正气,清除“体内垃圾”。对于已经形成的痰,要“给邪一条出路”:“痰在上,引其所至;痰在中,分为两部分;痰在下,淡而益之。”以有形痰的祛痰为例,化痰最重要的是分清寒热。如果是黄色粘痰,很难咳出少量,是热的;色白质薄,量易,性寒。前者宜清热化痰,可用川贝枇杷露,后者宜温肺化痰,用橘红痰咳液。对于无形的痰,要健脾化痰利湿。中药主要有党参、白术、茯苓、苍术、荷叶、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白芥子、莱菔子、苏子。患者还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应用一些经典方剂,如化痰祛湿方、越鞠丸、沈凌白术散、三子养亲汤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廖燕王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