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粮食产量是多少?
1,平均亩产量
关于汉代平均亩产量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几项:
(1)荀悦的前汉?文帝第二年,晁错说:“今天一个五口之家,只有两个文学家,他们的庄稼人也不过百亩。100亩收成才300石。”100亩亩产小米300石,亩产小米3石。汉代的小亩略小于战国时期的周目,即今天的0.228亩,相当于每亩281斤,高于战国末期的247斤和战国初期的205.8斤。
(2)《汉书》?晁错的话载于《食粮》:“今一家五口农民,仆仆不少于二人,其耕者不过百亩,百亩收成不过百石。”吴辉认为,晁错所说的石头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块石头指的是“米”而不是原粮。荀悦说三个小石子小米,加上大石头小米就是1.8石,1.08石就是大米打六折时的1.08石,也就是一石给米月。有研究者认为,晁错所说的“百亩收成只有一百石”是“只有三百石”的错误。这也可以和荀悦的“三百石”理论相一致。我们在这里也列出这个说法,以供参考。
③“管子?《治国》曰:“常山之东,河与幽之间,蚤生杀迟,五谷熟之地也,收四种。中年亩二石,一夫是粟二百石。”“常山”,即“恒山”,是为了避免刘恒皇帝的禁忌而改变的。因此,这份材料可以视为汉代的亩产量数据。武辉认为,这里所说的“石”是指汉代的大石头,“二石”是3.333石,高于荀悦所说的“三石”。这里说的亩产量是“四种五收”,也就是复种的产量。
(4)《淮南子?师傅训曰:“一人用脚耕,不过十亩。中田的收获只有四十石。“战国初期,一个家庭两个劳动者可以耕种100亩,一个劳动者平均耕种50亩,这个城市大概是15亩。可能包括部分田地用牛犁耕,人工耕,可能达不到15亩。所以这里写着“但是十英亩”。武辉认为,这里所说的亩、石,指的是大亩、大石头。大亩10亩,年产40石,中等条件下亩产4石。一个大石谷和一个小石谷是2.77石。这是南方水稻的亩产量。
(5)仲长统在《长燕?损益》说:“今肥而肥之人,使一亩收三蹄,取一斗,不为过。“东汉时期也是亩产3石小米,和西汉差不多。这个产量水平就是“肥肥比”,是肥荒平均计算的结果。
上面列举的五种材料表明:(1)亩产3石粟,是汉代文献公认的;(2)考虑复种因素,亩产3.33石也是可以的;(3)南方粗放种植,水稻亩产2.77石,也是合理的。2.特高产
汉代除了平均亩产量外,还有灌溉田和“代田”,特别是产量特别高的“区田”。相关材料描述如下:
(1)历史记录?《河渠书》载河东潘受部言:“渡渠引汾,灌溉淠、汾阴,引河灌溉汾阴、蒲坂,可得五千顷。5000公顷,所以需要弃河,百姓放牧。今天,如果你灌溉田地,你可以在山谷里得到超过两百万块石头。”也就是说,水浇地平均亩产4石。武辉认为,这里说的亩是小亩,石是大石头。鹅卵石亩产6.666石,比普通田亩产3石高出一倍多。
(2)史记?《河渠经》中也有庄雄弼的话:“临晋人愿渡洛阳灌溉崇泉以东一万余顷老卤地,每亩可制十石。”武辉认为,这里的亩也是小亩,石是大石头,破碎小石头的产量是每亩16.6石。
(3)史记?按照贾让在《沟壑志》中的话,“有渠灌,盐卤湿,淤填肥,更重种麦稻。高田五次,下田十次。”吴辉认为,从2块大石头增加到10块大石头,就是所谓的“高田的五倍”;下田从原来的1石增加到10石,是“下田的十倍”。
(4)史记?《货殖列传》有“千亩钟馗之田”的说法,意思是在城市郊区附近的良田里,亩产可达10石。吴辉认为,这里说的亩是小亩,一亩是10块鹅卵石,是平均每亩3块鹅卵石的田地的3倍多。
(5)离汉朝不远的嵇康在《论养生》一书中说:“耕田者,谓良田,亦称天下。”好的“良田”亩产10石,是世界公认的高产水平。武辉认为,小米亩产10鹅卵石,相当于现在市场上的亩产937斤,接近亩产1000斤。
(6)《汉书》?《食货志》载有汉武帝末年搜苏校尉赵国在西北推行“戴天法”的内容。据说“一岁的收入,往往超过领域,是两倍的好。”武辉认为,这里说的“亩”是大片的亩,“胡”指的是大石头。小亩1卵石,比大田多7斗甚至1.4卵石,即每小亩产量3.7 ~ 4.4卵石。
(7)《毕升书》载有所谓“区田法”。采用深耕面积、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强管理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书上说,“在地区种庄稼,干旱时经常灌溉,往往一亩收百抱”,“在山区种庄稼,干旱时灌溉,一亩收一百多石”,“在山区种庄稼,十亩收一千石,一年吃三十六石,二十六年。”吴辉认为,这里所说的“石头”指的是小石头,相当于每亩谷子(小麦)28.92石,相当于今天市场上每亩3904公斤。有人怀疑区田法能否达到这么高的产量,这是需要研究和控制的问题。
总之,汉代谷子亩产3石,相当于今天市场体系下的亩产281斤,比战国时期的谷子亩产增加了,相当于今天市场体系下的亩产247斤。汉代小米豆平均亩产2.82石,相当于现行制度下的亩产264斤,比战国及现行制度高出232斤。
汉代的高产田一般可以是“亩产十石”或“一亩稻一田”。至于区域田,产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