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至日养生需要养阴、补阳、强心肺
对于夏来说:杨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严重贪图清凉,反而会伤了阳气。那么,杨应该怎么养呢?
夏季至日养生,滋阴壮阳,强心肺
■夏季,阳光明媚,滋养阴阳,保护心神。
夏天烈日如火,地热蒸腾。人们往往只关心眼前的舒适,避热避寒。西瓜冷饮贪得无厌,还不如睡大觉冷。有些人甚至冒着汗水跳进游泳池,在夜晚凉爽的时候游泳。于是,感冒、腹痛、腹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么怎样才能健康的度过炎热的夏天呢?祖国医学认为,夏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万物繁盛、旺盛生长的特点,以“养阳”为主。
杨琪实际上是人体的免疫力。中医认为“阳气,卫外为固。”也就是说,杨灿保护人体,使人健康强壮,并避免自然界中六种邪恶的入侵。《尊生八记》说,“顺阳消暑”,养阳有助于消暑。
夏天人出汗多,人体的阳气向外强,包括阴,体内的阳,尤其是中焦的脾胃相对较弱。如果不盖被子,或者整夜沉溺于冷饮,势必要用一些阳气来维持阴阳平衡,这样会使人体的阳气损伤更加严重。人既要跟风,又要处处维护阳气,绝不能让阳气过度消耗。
■贪凉易伤阳,饮食要有规律。
在炎热的夏天,室外温度很高。为了维持体温的平衡,体温调节中枢会扩张体表的毛细血管,打开汗腺,不断散热发汗降温。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化痰止泻,卫阳不固”。此外,在炎热的夏季,人们睡眠少,食欲差,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如果晚上开窗或开电风扇,或露宿户外或淋雨受凉,这些都非常容易让“虚邪贼风”趁机引发夏季感冒:发热、咳嗽、头痛、全身发酸、乏力、无汗。夏天晚上感冒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会让人心烦意乱,有时还会并发扁桃体炎、气管炎、关节炎,甚至肾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症状。所以夏天要像冬天一样随着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晚上睡觉时用被褥盖住胸腹部;出汗后不要马上洗澡,雨后要马上擦干,穿上干衣服,或者吃点姜汤。
饮食上避免暴饮暴食、受凉。冷饮、雪糕、冰镇食品一定要尽量少吃,但可以适当吃一些温热的食物,以温暖体内消耗的脾胃阳气。平日里,人们习惯喝凉茶消暑,以为多喝凉茶可以退烧,预防中暑。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凉茶大多味苦性寒,夏季人体阳气较弱。多喝会消耗体内的脾胃阳气。
■暑火扰心易悲,养心养阳也要养心。
一年四季,夏天属火,内热通心。火是阳,阳主动。另外,心脏有火。两火相遇,心神容易受到干扰而不安,产生不安和烦躁。心烦会让心跳加快,自然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为生命之本...阳光下的太阳,而且应该是夏天的天气。”所以夏天也要注意养心。
夏天是最容易烦躁的时候,所以首先要静下心来,通过各种渠道努力让自己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静则引阴,正所谓“淡定自然凉”。阴阳协调后,心脏得到很好的保养。同时要保证不过度劳累。心为五脏之神,其“管辖范围”最大。如果过度劳累或情绪低落,就会损害心脏,导致阳和逐渐消散。当然也可以适当吃一些清心火的食物,比如煮一些好吃的莲子汤。
最后,要注意夏季正常作息,晚睡早起,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只有春夏养阳,使阳气充足,才能坚守体内的阴精,为秋冬的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夏季至日什锦猪里脊肉面,长阳补虚巧度夏。
在我们的民俗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冬天的至日面在饺子夏天的至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一些真实的意义。面条是长的,古人用这个意思来形容夏季至日最长的一天。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体内的阳气应该像这一天的阳光一样越来越长。所谓“久养,无病,满养,能活百岁。”所以在民间传说中,我们用这张长脸来暗示我们人体的阳气越来越长,不要弱。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小麦,是全谷物中营养价值最高的食物。它“秋天播种,冬天生长,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具有四季中和的精神。性凉味甘,能养心安神。是心脏病患者的最佳食品,适用于因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打哈欠、悲伤者。《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小麦粉补虚损,强身健体,厚胃强身”,可见自古以来就是滋补人体的重要食物。
俗话说:“麦旧稻新”,新麦是热的,而老麦是相对平和的,所以不要总以为什么都是新的好的,麦子就应该是老的。另外,大多数人只吃精制面粉,不吃标准面粉。其实最好将精制面粉与标准面粉混合,避免单纯吃精制面粉而导致的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脚气等营养缺乏症。
我们都有吃面条的经验。我们不能只吃一碗白面。总有一些东西倒在上面,用来拌面条调味。这种东西北方叫卤水,南方叫浇头。在夏季至日的这一天,浇头也特别受重视。根据一些传统的民间调查,我们古人有一种特殊的浇头,就是鸡肉和猪肉混合的浇头。
有句话叫“鸡鸣天下白”。其实,并不是因为公鸡报晓,太阳才升起,而是太阳升起后,公鸡在报晓前就感受到了时间的变化。所以鸡是最早能感受到四季之气和时令之气的动物。它有中医的气血,所以最擅长滋养人体的气血精神。鸡肉最好是家养的或者散养的草鸡。
猪肉为阴,性温,是一种滋阴润燥的肉类。不像羊肉或狗肉那样燥热,对缓解阴虚阳亢的体质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夏天经常出现的烦躁、口干、五心发热、手心脚心经常发烫、出汗等症状。
制作浇头时,要注意将鸡肉、猪肉切成条状,也就是常说的鸡柳、猪柳。同时,放一些干净的蔬菜,如胡萝卜、山药、土豆等。,并把这些东西切成细长的条,都是“长”的意思。这就是营养全面丰富的夏季至日健康饮食——夏季至日面条。
说到至日的夏季饮食,我不得不提到一种现在很多年轻朋友特别喜欢的饮食——烤肉串加冰啤酒。夏天的夜晚,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会变得“硝烟弥漫”,被烧烤一扫而空。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不健康饮食。
羊肉性温,用炭火烤就更温了。而且烤羊肉串的时候,知道会放一些茴香、孜然、辣椒等辣味调料在上面。这使得烤肉串非常辣。吃饭的时候喝冰镇啤酒,忽冷忽热,就像天气一会儿热,一会儿下雪下雪,人体最容易生病。而当内脏突然接受这样一个异常天气的洗礼,也会变得不知所措。
如果真的想吃羊肉串,可以少放调料,甚至少放辣椒。同时,喝一些清凉消食的茶,如菊花茶、决明子茶等,不仅能润喉止渴,还能帮助你消化体内的羊肉。夏季至日是肠胃病和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体的抵抗力也明显下降,酷暑更为严重。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健康,让自己安全度过这个夏天。
■夏季至日上防暑有问题,没必要开生姜。
夏季至日是夏季的“极点”,而不是夏季的“到来”,这意味着北半球的白天达到最长。夏季至日后的三伏天将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做好防暑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的防暑工作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这时候我们往往不用急着找医生,而是可以先找到自己。
■殷琦在室内容易产生寒气,祛寒生姜。
夏季的是阳气最盛的季节。这个节气对应的是《周易》的干卦,六爻都是阳,意味着天地之间的阳达到极致,然后阳会逐渐消失,阴会逐渐生长。这个时候阳气向上向外辐射,所以天气比较热,但是到了夏天,很容易变冷变冷,所以地下还是挺冷的。联系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其实也是一样的。从冬季开始,人体气机慢慢向外发散,发散到夏季的至日,也形成了阳在表,阴在里的局面。所以《伤寒论》说“阳在表,胃寒”。
然而,在夏日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的时候,人们为了消暑,对各种冷饮和食品特别感兴趣。这个时候,一些凉性水果正当时令。如果这些寒凉或寒性食物得不到控制,就会使寒气积聚在胃中,损伤脾胃阳气,使人出现畏寒、乏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口粘等症状。另外,由于天气炎热,为了缓解夏天的炎热,很多人喜欢吹空调,室内外温差调节很大。一不注意就会感冒,于是全身酸痛,鼻塞,咳嗽,痰多。我们说这些情况是防暑不当造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处不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款姜糖饮料来解决这个问题。
姜糖饮又称姜糖葱花饮,在《中草药熬汤手册》中有这个配方,需要三种原料。食谱很简单:15g姜片,适量葱白,20g红糖。首先,把葱切成3厘米长的段,每段3段。与生姜一起加入50g水煮沸,然后取汤加入红糖饮用。趁热服用,然后盖上被子睡觉,很快就会出汗。
这个食谱看起来简单,但是效果非常显著。因为除了葱白有散寒发汗的作用,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生姜的作用,生姜也叫姜。性温,味辛,有散寒、治风寒的功效。所以,无论是体内寒气还是感冒,都可以喝姜糖饮料。另外,从五色来看,生姜属于黄色食物。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入脾胃,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俗话说“饭不香吃姜”。吃饭时吃几片生姜,不仅能驱散胃里的寒气,还能增进食欲。
■中暑病情严重时,别忘了用生姜。
我们说夏季至日季节防暑不当导致的内寒、风寒感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候离大热天不远,防暑降温措施不足会导致中暑。中暑是这个时候的常见病,不是普通的风热感冒。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一般是指患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出汗、全身乏力、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有的人中暑严重,有呕吐症状。这时候也可以吃姜汁止吐。将鲜姜用刀去皮,切成薄片,切成小丝,剁成细粉,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加入醋、精盐、味精、香油,拌匀。因为生姜主要能治呕吐,所以被称为“呕吐圣药”。
人中暑了这个时候也可以用生姜,甚至有的人中暑晕倒了。将适量的姜汁倒进病人的鼻子里,他会很快使病人清醒过来。所以宋代大学者朱曾说:“姜能开导神明,驱除邪气。”开导神明就是提神醒脑,因为姜是辛辣之物,能开导心神,开导时气血通畅,自然神清气爽。
其实生姜除了以上功能还有其他用途。比如夏天很多人脚汗脚臭,可以用生姜切片放在水壶里煮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加点盐和醋。也可以用姜汤热敷肩周炎等疾病,晕船晕车也可以喝姜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医生不开药。看来姜的作用真的不小。只要我们在夏季至日甚至日常生活中准备好生姜,一些小病就可以自己解决。我们需要怎么找医生开处方?
生姜虽然应用广泛,但并不适合阴虚的人。这类人一般表现为手脚发热,手心出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不好。同时也不适合内热严重的人,如患有肺热、干咳、胃热、呕吐、口臭、痔疮出血、疮疡等疾病的人。
■左右开弓,如射雕塑,强心壮肺疾。
夏季是一个令人悲伤、耗肺的季节,尤其是夏季的至日,汗如雨下,酷暑难耐,阳气外泄加剧,人体就像一个亏空的金库。各种疾病,尤其是那些吓人的“名”病,如冠心病、脑溢血、肺气肿等。,此时正在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如果我们不及时自卫,我们很可能成为他们猖狂做法的目标。在这里,我给你介绍一种强化心肺的方法——“像射鹰一样左右开弓”,帮你拉起这道防御战线。
“射鹰似左右开弓”之术,出自中国古代养生术八段锦。据史料记载,八段锦在宋代相当流行,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为这个动作舒展优美,就像一幅华丽的织锦,所以取名八段锦。它* * *由八个动作组成,“射鹰般左右开弓”是第二个。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八段锦通过四肢的伸缩,活动肌肉,使全身经络疏通,从而促进脏腑气血运行,帮助人体健康强壮,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套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也不大,非常适合老年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者有一些慢性病的人。具体行动是:
双脚自然分开,手臂垂在身体两侧,站立片刻;右脚跨向右侧,屈膝下蹲成站姿,大腿尽量与地面平行。同时弯曲手肘,慢慢举在胸前,双手握拳半举,虎口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呈八字形展开。目视右手食指,右手慢慢向外拉伸直,头部向右转,同时左手握拳,手臂用力向左弯曲,呈弓射箭状;深吸气,调整呼吸1 ~ 2秒,然后双腿站起来,放下手臂,深呼气,恢复初始姿势。
停一会儿,反方向再做一次。重复多次。
练习这种技术时,一定要注意肩膀和手肘下沉,上半身保持直立,脚跟外撑。永远不要结束你的肩膀,弓起你的腰,张开你的脚。侧拉手的五指要并拢,屈曲要紧,肩臂要平;八字掌侧撑要使肩肘下沉,手腕手指垂直弯曲,掌心空空。年老体弱者可调节“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或“马步”的高度,但动作必须正确完整。此外,还要注意注意力高度集中,呼吸自然、均匀、轻柔,拉弓时吸气,还原时呼气。锻炼开始时,每节可以做4个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每个动作可以逐渐增加到20次左右,直到你微微出汗。
心是五脏之神,主血,泵血,滋养全身。它在五脏中居于首位,就像一个君主,指挥和控制着其他内脏,而其他内脏在它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肺“主全身之气”,居五脏之首,分布全身气血。心、肺和内脏在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射鹰一样左右开弓”的动作,主要是通过扩胸来增强心肺呼吸和血液循环的功能。同时,伸展手臂和八掌手的图形也能有效刺激分布在手臂和手指的肺经,调整手部太阴肺经的经络,促进经络和气血的循环。经常练习此术,可有效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胀气、胸闷、哮喘等因心肺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
同时,蹲姿能有效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协调能力;手臂的拉伸增加了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了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灵活性;上身直立扩胸有利于纠正驼背、肩内收等不良姿势,预防肩颈疾病。炎炎夏日,如果能及时坚持锻炼,坚持不懈,一天“鞠躬”几次,无异于为自己的心脏和肺部买了一份有效期很长的保险,不用付现金。为什么不呢?
珍惜“阳气”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要么整天躲在空调房里,要么吃特制的冷饮,但这两种方法都不科学。中医认为,夏季除了防暑降温,还需要防止“暑降温”,因为温度过低或过凉的食物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阴热”,对脾胃产生不利影响。
贪图清凉,谨防酷暑的侵袭。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提到“和谐”这个词。其实不仅社会需要和谐,人体也需要和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顺应天时”,不能与自然“拧成一股绳”,因为人类再伟大,也永远不能背离其“自然属性”。自从人类从“猿”变成“人”的那一天起,就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规律。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偏离这个规律。
王企石在《徐莉·袁剑》中指出,“夏季防暑,夏季防暑降温,夏季长则防湿。”短短几个字就成了指导我们夏季养生的总纲领。夏天天气热,所以凉爽,这是常识。为什么要防止“暑降温”?因为贪凉会损伤人体阳气。
炎热的夏天总是令人望而生畏。现代人经常躲在空调房里,以躲避炎热。其实不光我们怕热,古人也怕热。只是当时没有空调等现代化设备。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发明了“扇子”。当时的扇子多为竹制,古人也称之为“摇风”或“凉友”富裕家庭会用丝绸制作扇子,一些文人更喜欢在扇子上题诗以增添情趣。到了汉代,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叫“叶轮扇风”的大型降温工具,“一人运之,满屋寒气。”这和现在的空调有点类似。有些人根据水建造“凉爽的房子”。比如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清朝皇室专门为避暑而建的。
夏天凉爽是自然的,但中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如果你只是想无节制地凉快一下,你的健康可能会受到损害。因为夏天并不是越凉快越好,太冷也可能导致夏令病。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有点困惑。只听说过有人热中暑,没听说过有人冷中暑!
其实“中暑”有很多讲究。中医认为,暑伤有阴阳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暑”属于暑热,一般是在湿度大、通风不良或湿度大的环境中呆的时间太长而引起的。那么什么是“阴暑”?中医认为,阴、暑是“由静而得”,“由暑而得,乘凉”或“以阴寒攻人者,快而无知”。比如在空调房里呆太久,或者为了凉快而睡在阳台上,或者在树荫下、凉亭里呆太久,都有可能引起头痛、无汗、腹痛或关节痛等症状。可以说,夏天热是因为周围环境太热,夏天热是因为环境太冷。阴暑的病因不仅仅是暑邪,还有寒邪和湿邪,所以似乎比“侵略性”的中暑更“温和”,最常见的症状是症状迁延,湿邪挥之不去,或者出汗退热。对于患有阴热证的人来说,绝对不能喝绿豆汤解暑,否则只会雪上加霜。如果想缓解症状,可以多喝生姜、红糖水,让自己出汗,通过汗液排出体内寒湿之邪。另外,服用藿香正气散也有一定效果。
多吃冷饮也会伤阳。
除了呆在不能太冷的地方,吃太冷也不好。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电风扇、空调等降温工具只能给身体降温,嘴巴却受不了。为了让嘴“上瘾”,冷饮也出现了。我们现在吃冷饮很方便,冰淇淋、雪糕、冰镇饮料层出不穷。其实吃冷饮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我们的祖先也喜欢吃冷饮。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冰箱,有钱人家冬天一般都是削冰藏坑。唐代也有“冰商”,即专业的收冰人,在夏天卖给有需要的人。其实说起来,冰淇淋的诞生也和中国有关。当时元朝有一种皇家冷饮叫“冰淇淋”。后来,这种聚会被凯尔·波洛带回了意大利,后来又传到了法国和英国。英国商人将其改造成“冰淇淋”。小而盲目的吃食物,成了人们消暑的必备。总之,为了避暑,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
可以吃冷饮,但是也要注意度。因为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消阳则阴长,消阴则杨龙。寒之物属阴,阴多伤阳。夏天人体虽然旺盛,但大部分都飘在外面。脾喜燥恶湿。如果多吃冷饮,寒湿结合,会损伤脾阳,导致腹泻腹痛。光线也会导致食欲不振,无法进食。夏天人的食欲往往会下降,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其实不仅是冷饮,还有一些寒性食物,比如冰镇西瓜,最好少吃。西瓜味美多汁,还能解暑,因此成为夏季必备水果。但是,西瓜本身是凉的。如果你再把它放进冰箱,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吃了不消耗阳才奇怪呢。喜欢吃西瓜的朋友,不妨常温下吃,既消暑又不消耗太阳之气。尤其是一些老人和肠胃不好的孩子,冰镇西瓜可以不吃。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完全不吃冷饮。其实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能满足食欲,又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什么是适度呢?一般来说,冰镇饮料最好不要超过一瓶,冰淇淋或雪糕每天食用量不要超过两个,两餐间隔时间要在2小时以上,以免给脾胃造成负担。老人和小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免给本来就虚弱的脾胃增加负担。平时可以吃点西红柿或者黄瓜。另外,生活中常见的白开水是很好的夏季饮品,老少皆宜。不要小看白开水。在中医中,有“万药之王”的美誉。一般来说,只要是自然冷却的白开水就可以饮用,既能及时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又能调节体温,清洁人体内环境,从而达到防暑降温的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和谐”意味着“平衡”。《黄帝内经》有句话叫“生命的本源在于阴阳”。阴阳关系就像太极图中美丽的“S”线,保持着动态平衡。养生的任务是调和阴阳。阴阳平衡,既是养生之道,也是处世之道。只有这样,世间万物才能始终保持和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