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两份特色小镇研究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是非常重要的,报告具有事后撰写的特点。那么怎样的举报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份特色小镇调查报告。欢迎阅读收藏。

特色小镇调研报告1 xxx乡是xxx市“三山一河”战略建设的核心乡镇,是江西西部旅游新景点,是以生态旅游为经济支柱产业的“住有所居”(旅游接待+生态宜居)特色小镇。中国的景点很多:有10万亩高山草甸,还有江南罕见的绝美武功山;有羊狮,赞叹奇山云雾,山美;有20多公里的武功湖,风景优美;设施一流,功能完善,富硒,出水温度全省最高。这里有激流险滩,惊险刺激,被誉为“江南第一漂”。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是围绕这些优质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共生演进。

一、特色小镇的定位

-温泉养生休闲小镇。充分利用xxx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以及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中高端健康休闲区、城市生态休闲区等休闲旅游板块,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娱乐、文化创意、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努力打造“休闲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打造“中国慢生活基地”和中国福山品牌。在现有基础上,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文佳游客接待中心、夏雯村同溪自然村旧村改造、羊什木索道下南府门及停车场工程、xxx至文佳公路拓宽改造等,进一步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

——品质健康的养老小镇。借助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建设具有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的养老庄园和养老院,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虚拟养老”等模式,大力推进养老公寓、养老商品等要素市场建设,依托温泉资源开发一批康复理疗、温泉保健等产品。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镇。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传统农业优势,以绿色、有机、生态为导向,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有机水稻、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型农业示范基地、精致设施农业建设和旅游相结合,形成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叠加的综合效益。

二、鲜明的亮点

第一,行业有基础。引进江西安福上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大闸蟹、小龙虾,注册xxx竹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楼下杨梅基地、华泰花卉苗木基地、1号有机水稻种植基地,逐步形成水产、羊、石蛙、山鸡、兔规模。重点发展以农业体验和农业观光为主的福江南四星级农家乐;辐射周边打造楼下民俗文化游,以晚清文学坊为主,引入武功山大峡谷漂流、清江漂流等多元化休闲旅游项目,建立党员星级农家乐评定制度,规范农家乐、农家饭庄建设管理,实现旅游产业链条延伸。

二是设施比较齐全。以小城镇建设为立足点,抓住扩权强乡试点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安雯旅游公路(集镇段迎宾路)“白改黑”、“三改二”工程,全面建成xxx迎宾广场、xxx公园、xxx商业街安居工程、新型农贸市场、污水处理示范点等旅游配套设施,受益12公里。筹集资金10多万元,完成楼下县级美丽乡村精品景点建设,推进旅游走廊沿线9个新农村景点的庐陵风貌改造,建设一批村庄规划合理、村内外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农村示范点。

第三,有发展前景。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建成一批知名品牌和健康服务业集群。201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战略。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也指出,要鼓励建立健康服务业。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山水、温泉、“森林氧吧”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老年避暑休闲养生、温泉、田园观光、老年生态养生等新业态。

特色小镇调查报告2。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是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的重点任务。4月中下旬,市发改委调研组深入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汤村镇、永兴县柏林镇、热水镇、桂阳县刘峰镇、北湖区石盖塘镇等地,就特色小镇发展进行调研。相关情况概述如下。

一、郴州市特色小镇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边境镇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十字镇集群为主战场和主要形式,以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为核心内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特色小镇有:北湖区石盖塘镇、芦塘镇、保和镇,苏仙区飞天山镇、田亮镇,资兴市黄草镇、白浪镇,桂阳县刘峰镇、永陵江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梅田镇,永兴县柏林镇,边江镇,悦来镇,嘉禾县汤村镇。

1,空间特色鲜明,大跨镇集群带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

空间上,全市100多个乡镇以郴州大石镇群为核心,初步形成“一核四极多点”、“城市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共建共享”的城镇格局。大十字镇集聚区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6个省级园区。城镇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四县镇依托历史、文化、区位、地理、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等基础和优势,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商、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强的特色小镇正在加快发展。继续推进交通建设提升活动,郴州大道、陈勇大道等城际干线建成通车,G107等国省干线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和行政村道路畅通100%,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特色镇发展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化、棚户区改造、城乡环境整治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小镇的发展。

2.产业特色鲜明、产镇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征。

特色小镇立足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旅游、养殖、锻造铸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如北湖区石盖塘镇(工业镇)是我市最早建成的省级工业社区,有色金属深加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良好,20xx年工业总产值达83.6亿元。苏仙区飞天山镇(一个有山有水的小镇)背靠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六寨沟公园。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采摘、购物于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产业形态良好。资兴市黄草镇位于国家5A级东江湖风景区,享有“江南水乡,东江湖一花”的美誉。依托东江湖生态优势和东江漂流、雷贡献、通天仙、龙凤仙、金牛岛等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和养生保健产业发展良好。桂阳县刘峰镇(电子商务镇)有“湘南名博会”和“小香港”的美誉。全镇电商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广泛分布在广东、长沙、郴州、贵阳等地。中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新型工业化镇),培育了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建材三大优势产业,拥有白石渡氟化工循环产业园、有色金属深加工园区。永兴县柏林镇(银都镇)素有“中国银都”之称。白银年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20xx年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工业产值达6543.8+06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依托金银贵金属提纯加工,向上游延伸产业供应链,向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木北线。嘉禾县汤村镇(锻造镇)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全镇锻造铸造企业86家,年产值20xx近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扳手产量占全球70%。在临武县顺丰镇,芋头产业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近1.2万斤。其中,北溪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汝城县汝水镇(温泉镇)地处“南国第一泉”、“中华第一氡泉”。20xx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65万,20xx年春节假期超过4万。门票收入每年仅达到3000万元,全年直接旅游收入近2亿元。同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誉为“名茶之乡、金桔之乡”的桂东县清泉镇(茶镇),现有茶叶基地418亩,实行“基地+工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干茶600余吨,产值6543.8+0.2亿元。安仁县安平镇(商贸镇)目前拥有全省乡镇最好的农贸市场,辐射周边几个乡镇数十万人,建成了公共设施齐全的步行街和农民集中居住区,集吃、住、行、购、娱于一体。“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

3、创新特色鲜明,综合改革试点和简政放权不断优化特色小镇发展环境。

资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郴州市作为省辖市,资兴市、桂东县作为县级市,沙田镇、刘峰镇、热水镇、梅田镇作为镇级镇,分别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嘉禾县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北湖区花塘镇等36个镇获批国家和省级中心镇,资兴市黄草镇等22个镇成为省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镇,汝城县大坪镇等3个镇成为省级边境镇。国家在批准试点示范时,普遍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大胆推进改革创新,在项目申报、资金发放、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乡镇机构改革,特别是撤乡并镇的扎实推进,加速了人口、产业、行政等资源的集聚,为建设特色小镇乃至名镇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改革,进一步向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权力,全面提高镇对镇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壮大一批镇特色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认识落后、产业薄弱、配套设施差、要素短缺等方面,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比较滞后,整体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地方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各县(市、区)普遍没有把特色小镇建设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策支持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尚未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方案文件,没有进行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在规划引导、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倾斜不够。一些基础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镇建设中。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和支持不够,自发组织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往往会有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总体上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布局”的良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行业内,尤其是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城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有的特色产业总量小,普遍具有布局分散、发展粗放、原始积累的特点;一些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设施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特色小镇普遍只有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差,配套建设不足,整体功能不全。小镇环境不优美,镇域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凌乱,绿化匮乏。环境卫生、车辆乱停放等问题。道路硬化、供电通信、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唐村镇只有锻铸业占主导地位,旅游、商贸、物流等其他产业严重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提升,生态环境有待加强。柏林镇、石盖塘镇等其他镇也有类似问题。

4.要素供不应求,资源聚集和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大多数城镇都为基础设施建设负债累累。汤村镇负债1620万元,热水镇负债10多亿元。土地要素约束紧,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耕地,土地整治涉及面积大,整治难以到位,制约了新城建设的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如以旅游业为主的汝城县热水镇、苏仙区飞天山镇,面临着“建”与“管”并举的局面,缺乏专业人才的引导和管理。此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较弱,削弱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特别是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技术产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浙江特色小镇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浙江省从20xx年开始引导培育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分两批公布了79个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总结起来,有四条先进经验:

1,“非镇非区”新内涵概念。在空间上,特色小镇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色的发展载体,是同行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群落。从概念上来说,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位、生活区、工业园区。他们不仅仅是通过工业繁荣城市,也不是通过城市繁荣。而是在充分学习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最佳平衡点。

2.“一镇一业”的新产业定位。

一是定位“一镇一业”。浙江法正[20xx]8号文件明确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和发展,必须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万亿省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不搞同质竞争。

二是培养“单打冠军”。每个特色小镇瞄准上述产业中最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前景的产业,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突出培育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单打冠军”。如西湖的云起小镇以云生态产业为主,余杭梦想小镇以“互联网加创投”为主,上城区的雨花山南基金小镇、绍兴的诸暨袜艺小镇、柯桥黄酒小镇等都形成了特色产业。

三是实现集群化发展。每个镇都要围绕主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向两端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诸暨大唐袜业艺术小镇,通过完善产业设施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生产成本可降低20%以上。

3.聚集“产城融合”新功能。

首先是突出四大功能的紧密结合。

所有的小城镇都聚集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这是特色小城镇区别于工业园区、景区、生活区的典型特征。更重要的是,四大功能要与产业定位融合发展紧密相关,尤其是文化、旅游、社区功能,要从主业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发掘。如大唐袜业艺术小镇,注重从袜子4000多年的诞生、发展、转型、升级中挖掘历史文化渊源,甚至在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突出袜子艺术主题,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全力打造以提升袜子艺术性和品位为重点的旅游景点,完善配套社区功能。

二是突出新兴产业的孵化。

特色小镇也是培育新产业的新空间。如黄愚山南基金小镇,面积不超过3.2平方公里,聚集了全球600多家企业,其中金融投资企业4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20xx年税收超过4亿元。

三是突出经典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注重对其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弘扬以及影响力的放大,提高产业话语权和产品附加值。如绍兴黄酒小镇正在规划建设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黄酒手工作坊、特色民宿区、黄酒风情体验街等。,从而提高行业各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D)新的“精致美观”的建筑形式。

第一,骨架小。

特色小镇的建设形式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的粗放发展。城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明确界定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应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规划面积的50%。如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的“磐安江南医药小镇”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体建设用地面积132公顷。

第二,价值高。

所有特色小镇的建设都要以生态为主,坚守良好生态的底线,以“一镇一风格”多维度展示地貌、建筑、生态特色。各特色小镇要建设旅游功能,各特色小镇利用自身旅游资源建设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建设5A级景区。例如,龙泉青瓷镇不仅是4A级旅游景点,也是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根据产业规划,其主导产业并不是旅游业,而是被列为历史经典产业。

第三是气质。

特色小镇完全抛弃“百镇”。各镇要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要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城镇风貌。原则上不再新建高层建筑,努力展现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功能融合、多彩的历史人文之美于一体的独特城镇风貌。

四、全市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建议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产业引领、全面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促产业、强实体、提质量、增实效”的总体要求,把特色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城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 注重突出各地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城镇发展基础,使城镇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努力建设一批湖南省产城融合示范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2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推荐浙江、贵州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相关政策正在酝酿起草中。我省即将在年内开展“产城融合”试点示范。我市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启动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目前,根据省发改委要求,经认真研究,市发改委已将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汤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刘峰镇等5个建制镇作为我市申报的全省首批示范镇上报省发改委。下一步要主动申报,加强衔接,争取尽可能多的特色小镇挤进省级示范点,为争创国家级示范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议在各县市区选择1个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完善特色小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等综合考核机制,在全市开展年度评比,对符合条件的优秀特色小镇奖励500-1万元。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导。出台扶持试点镇的政策,设立市级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试点镇所在县(市、区)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特色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导”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要明确和落实税费减免、土地保障、人才引进等各项政策,着力解决特色镇建设要素制约。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农民工、大学生乃至有特殊技能的留学人员集聚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努力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是引导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指导城市发展的科学依据。建议市级层面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的总体战略,加强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要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要把握发展特色产业、挖掘地方文化、服务旅游、便利生活的多重功能,合理建设项目和载体,让产业融入城镇。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

3.突出特色,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各特色小镇要立足自身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整合,确立特色产业定位,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的原则,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特色小镇。在产业基础上,重点建设天妃镇、热水镇、黄草镇、石盖塘镇、鲁塘镇、五里牌镇、柏林镇、汤村镇、田亮镇、刘峰镇、白石渡镇、安平镇五个特色镇,农产品及加工。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依靠实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在建设特色产业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着力发展其他配套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4.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既要服务我市产业发展大局,又要惠及百姓生活。要大力加强城镇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商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镇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同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循,切实加强特色小镇管理,不断提升特色小镇形象,提升小镇生活品质。

5、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参与。

切实加大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提高认识,自觉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使小镇真正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内外一致、人与自然和谐的亮丽风景线。鼓励新闻媒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宣传我市特色小镇建设,邀请国内外主要媒体参观、采访和报道,组织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