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表现

受过教育的人的十大特征

在现代社会,受过教育的人在事业和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

守时:无论是开会还是约会,受过教育的人从不迟到。他们知道即使是无意的迟到也是对其他准时到达的人的不尊重。

二、说话:注意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对方说话,再反驳或补充对方的观点和看法。

三、态度和蔼:与人交谈时,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睛,保持专注;而不是翻东西,看报纸,心不在焉,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四、语气中肯:避免大声喧哗,与人交往时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扯着嗓子说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让人讨厌。

5.注意谈话技巧: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即使你不能接受或明确认同他们,也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他们“胡说八道”、“胡说八道”、“胡说八道”,而是陈述自己的观点,分析事情,说明道理。

6.不骄不躁:为人处事,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打算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七、信守承诺: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不会食言。如果你自己说,你应该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实践是最好的承诺。

8.关心他人: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关心并给予妇女、儿童和老人最大的关心和便利。

9.大度:虚心与人相处,不为一点小事与朋友同事吵架甚至断绝往来。

X.同情心:当别人遇到一些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本文选自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延伸阅读:

修养,涵养,修养

文|林城60

学历、修养、修身是经常遇到的三个概念,出现的频率和使用的概率都很高。那么,如何理解这三者的真正含义呢?不同的人对这三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在网上查找解释,也不是单一的。以下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教育”是指个体在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相应道德标准、文明和社会规范的一些行为。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教育,反映的是父母或者老师的失职,或者是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教”是指教育、教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启蒙、教学等。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者”接受某些符合道德、文明和一定社会规范的行为;“培养”是指培养、培育、训练或培养等。这里主要是指接受或培养上述道德、文明、规范的精神或物质行为,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一个人说话骂人,开口就是骂人;站也不站,坐也不坐,横冲直撞的走;随地吐痰,不尊重老人和妇女;在公共场所破坏公物,不注意公共卫生,粗俗下流等。,这个人就是没文化。一个人文明礼貌,说话得体,说话不骂人;站着,坐着,走起路来规规矩矩;不随地吐痰,尊重老人和妇女;在公共场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破坏公共财产,不在人前低俗,等等。这个人是受过教育的人。但是,在很多人身上,人是前有教养,后无教养;有些场合有教养,有些场合没教养;对某些人或事有教养,对另一些人没教养;教育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没教养的人是很复杂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个人教育会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的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

“自制”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一些行为。行为可分为“物质行为”和“精神行为”。物质行为多表现为通过某种行为改变外界的人或事,往往能引起一定的物质后果或结果;而心理行为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态度、面部表情、情绪或情感表现出来的某种心理现象,一般不会引起现实的物质结果。“自我克制”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精神行为上。“汉”就是胸怀宽广,心胸宽广;“养育”是指培养、养育、承受、训练或培养一些超越常人的不受情绪影响的行为。一个人在别人该暴怒的时候不暴怒,在别人该不耐烦的时候不急躁,在别人该哭的时候不哭泣,在别人该高兴的时候不表现出高兴,在别人该难过的时候看不到难过。我们把这个人叫做“涵养”。因为一个人的心胸是宽广的,他能把事情看得透彻,他能把各种情绪融为一体,不会被一些特殊的情绪所左右,所以他获得了一些涵养。有涵养的人和没有涵养的人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涵养显示了一个人的独特性。相反,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句话不处理就会暴跳如雷,遇到高兴的事就马上笑,稍有不高兴就大哭或大哭,急躁不稳,所以这个人缺乏一定的涵养。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俩经常为琐事争吵,争论自己的理由,不断提高嗓门,甚至不分场合,不顾邻居感受,不顾外人在场,大打出手。这样的情侣可以算是没有涵养。反之,也是一家人。这对夫妇对外人很好,很有爱。当他们遇到冲突时,他们通过协商解决。他们不会互相指责,互相谩骂,甚至不会大声说话。即使很快离婚,他们也没有表现出对对方的仇恨。这种情侣大概获得了一些涵养。有涵养的人往往是讲道理的。正是因为他们懂道理,懂道理,懂得进退,才表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表现出宽广的胸怀。

“修养”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表现一个人良好综合素质的一些行为。“修”是指修养、深造、修改、修整、修补、修身养性等,而“修”是指“修”的内容的培养、养成、出生、训练或养成,即锻炼某种能显示自己综合素质的行为。当一个人能和诗人一起作诗,和思想家一起谈哲学,和作家一起写小说,和画家一起作画,我们就说这个人有这些素养。相反,一个人和诗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不懂诗,和思想家在一起的时候,他很浅薄,和作家在一起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写,和画家在一起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画。我们称这个人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一个学识浅薄的人,没有学历,但有一定的道德水准,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有某种素养(道德素养)。相反,一个人知识多,学历高,却缺乏一定的道德水准、良好的人格或相对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缺乏某种素养(道德素养)。可见,“修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修养是指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修养等自身综合素质的各种行为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水准、人格、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良好的道德行为。其实很多人既有修养又没有修养,修养的某些方面是别人所欠缺的。正如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全培养的个体。

教育,修养,自我约束是什么关系?

首先,三者有区别:一是行为方式不同。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育养成的一些道德的、文明的或规范的精神或物质行为;自我克制主要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心理行为;修养是表现一个人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各种行为。第二,侧重点不同。教育和修养既有精神行为,也有物质行为,而修养更侧重于精神行为。第三,表现不同。教养和涵养更多的表现在一个人的外在方面;而修养更多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方面。第四,内容不同。教育更多的是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举止有关;修养更多与个人心理素质和各种情绪有关;而修养关系到个人的所有综合素质。第五,它们不能相互替代。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一定有涵养或修养。相反,一个获得一些自我约束或自我修养的人不一定受过教育。教育、涵养、修养三者相互交叉,但不能相互替代。但是一般来说,在互相穿越的过程中,修炼应该包括一些修炼和涵养,修炼和涵养是修炼的一些方面或者外在表现。

其次,三者是相关的:第一,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实践就不可能被教育、被培养、被培养;第二,三者都是通过理性获得的,都是在理性支配下的行为。如果没有理由或理由丧失,这些行为将不复存在;第三,三方面包括修养、养育、承受、训练或培养,即三方面的获得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关,没有人或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不能培养,也不能培养;第四,这三者都与一些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关,是人健康合理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是这些心理素质的反映;第五,这三者都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当人们从事一定的行为时才能显现出来。一个不动声色的人,或者一个从来不发表任何意见的人,很难知道自己是否受过某种教育,或者说是否有某种修养和素养。

修养、修身、养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心理学或人生哲学观念上,各有其独特内涵,互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同时,它们关系密切,甚至有一些重叠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高学历或者涵养的人,很难说没有修养;同样,一个高度修养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教养,没有修养呢?但这种偏差确实存在,其统一性可能主要通过道德层面表现出来。离开道德层面可以理解。

总之,教育、修身、齐家虽然有区别也有联系,但都表现出个体的一些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甚至表现出一个人更文明、更道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值得人们去模仿和培养的,人也会在这种培养中走向完美和圆满。儒家传统的历史可能也是这种培养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还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也在从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