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太极“高手”都上不了散打擂台?
武术散打是一项竞技运动,其竞赛规则能使运动员充分发挥战斗潜力,有效保护人身安全。在技法上,任何流派的打法都可以,只是不允许伤身,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勇、智、力、技、霸的精神,是一项对抗性十足的运动。而太极拳则是以拳载道、表演道、求道,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太极传理论以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八卦为基础,培先天,补后天,发展内丹,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终极目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攻防能力只能是一个小技巧,一个副产品。因此,太极拳和武术散打在性质和目的上是不同的。
太极拳的拳法理论充满了老子总结的“有无互存”的自然辩证方法,即对立可以互相促进。所有的拳击都是消耗人的体力,也就是“耗气”;但人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补充这种生理之气。太极拳创始人基于“有无互长”的哲学思想,选择了能损耗人生理之气的十三势长拳技法,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可见历代太极拳的传承人并不是以攻防为目的,也就是没有以攻防为魂。虽然太极拳有以弱胜强的功能,但以强打弱并不是太极拳的特色。其实其他一些拳法,比如形意拳,八卦掌,达到高级水平的人并不认为拳击的目的是与强者搏斗。毫无疑问,孙鲁堂先生在近代的一生习武是必须的,但孙鲁堂先生在《拳的意义》中明确提出,他和他的形意拳老师都认为“拳即道”,“拳”可见,太极拳历代的创造者和传世的大师们,都是以“长生不老,返老还童”为宗旨的,也就是“魂”。都说太极拳以技为末,这是从终身锻炼来说的,而从锻炼内容来说,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技巧。就好像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分不开的。说养生是太极拳的灵魂,不代表武功就是太极拳的身体。否定了武术,太极拳的灵魂也就否定了。
第二,训练方式和训练条件不同。
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是一项非常专业的训练,运动量很大。根据散打比赛规则,攻防动作反复训练上千次,达到攻防动作自动潜意识反应。为了提高意识素质,适应比赛的环境和条件,这种专业训练可以使先天条件好的学生在两到三年内达到参赛的要求,也可以取得好成绩。俗话说,“学了就管用。”
另一方面,在太极拳运动中,主要要求是松、静、匀、稳。要想练好这里的任何一个字,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古籍,让理论指导实践。除此之外,学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比较复杂。从站桩开始,先练静态和动态技巧,再表演技巧,再学套路。这是推手阶段(包括递手),最后是无控散手阶段(包括断手和擅长)。这套确实回答了“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但是如果真的出门就不打了,因为。
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在解放后那个可怕的特殊时期,师父不敢过多谈论和教授武术,即使练习也是业余的,无法与冷兵器时代前辈们的专业训练强度相比,导致太极的武术功能的断代和丧失。由于训练方法的失传和断代,直接后果就是拳法的退化,太极拳技艺的失传,导致大部分太极拳练习者不敢谈格斗术,即使会格斗术也是变异的,失去了太极拳原有的风味和风格。或者根本没学过太极拳。再加上民间拳手绝大多数是业余训练,生计所迫,训练时间有限,不够温和,自然技术无法提高。即使有所改善,其进度也非常缓慢。太极拳武术功能退化的根本原因是训练方法(功法)已经失传过时,没有得到传承。
社会上有句话叫“慢练快用”: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慢慢练,自然就快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慢练“松”有利于快移,但毕竟跟不上实战的要求,需要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进一步练快。平时不练快,根本起不来。将很难适应对方的快速变化,在实战中你只会输。有前辈说太极拳的练习,“慢到别人跟不上,快到别人跟不上”。意思是:慢慢练的时候,因为运动量大,别人适应不了,跟不上;快速练习时,不容易做到动作规范,也让别人无法适应。太极拳爱好者要想在散手中交流,就得练好接招和“踢、打、投、取”的技术,用拳、掌、指、肘、脚、膝、髋、头、肩等关节部位对敌人进行大力攻击,多练习释放整体力量的机会,把势法、劲法、技巧的结合练习到位,使反应自然,针对性强。还需要用内功来加强全身的搏击能力,因为在武术对抗中,身体就像弹簧钢网,就是不怕拳打脚踢,还能发出很强的力量。身体肌肉紧绷时像石头,放松时又柔软光滑,舒展自如,变化多端。这是武术的基础。否则,人体就像玻璃一样,看起来很坚固,但实际上打了十几下就碎了。这样就没有了从事武术的身体基础。当然,还有心理训练来应对,做到沉着、勇敢、精神饱满。精神是实战的灵魂,框架结构和技术招式是散打防身术的基础。技巧、力量和智慧是真正自卫的唯一途径。
此外,民间对训练人员的选择没有专业队广泛,训练条件也没有可比性。大多数人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和器材。
第三,推手游戏与散打比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在散打比赛中,一名选手将另一名选手推下擂台是很常见的。这种“推”就是见机行事,顺势而为,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战术。但如果只靠推,那就只能等着挨打了。在太极拳中,很多人把拳架和推手作为全部内容。⑤⒓?基础?哎?肘、靠八法作为太极拳的主要攻防技术,在散手中很少练习,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进入了一个误区。真正的体用是散手,太极推手是一种非常初级的对抗性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双方联手时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度,还可以测试桩功和各种力量的效果。它温和、友好、和谐,具有游戏的性质。观察一下,有些练习者打得精致细腻,但需要双方配合,双方都要顺着不掉脑袋的意思。被打了不要硬打。你要带着对手的实力出去,带着理智去玩。推方法的人不参加比赛是明智的。如果你去参赛,你会很迷茫,因为推作业是拳击和散手的桥梁!与武术散打相比,散打的远踢近打贴身摔,无论双方距离如何变化,都可以灵活任意。只要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就一定会赢。所以大部分推手只会推,不会打。实际充电难免会失败,这很正常。
真正的太极推手是无法用现在的比赛规则来检验的,因为它只是一个中级的练习方法和过程,比赛中使用的太极拳技法也不能定位为太极推手。目前能看到的太极推手表演有两种:一种是民间分布,不代表终极实用性,只能用于表演和趣味练习。这种推子的给料和给力与实际打人的力不同,所以分布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另一类是名为推手,实为散手,中间推手,打手,散手混合,甚至包括硬拉,强推,生拖等打击和强制打法。传统的太极推手是以触、接、跟、贴为原理的。⑤⒓?基础伞?肘、倚、进、退、护、盼、定十三势。双方接触后,用四肢感受对方用力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性、速度、长短。达到身心理解后,他们能迅速反应,及时感受,立即做出决定,是顺其自然,随波逐流,还是化解发力点,迅速反击反弹。
第四,太极拳散手不同于武术散打。
现在武术散打突出少林拳的实用性。用四个原则来说明它的玩法,即:一、以长打短;第二,软硬兼施;第三,打快打慢;第四,以强凌弱。事实证明,这四条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太极拳的推、散手有五个原则,一是刚柔相济;第二,静制动和先发制人;第三,要圆直,借力打力;第四,放弃影响了人,也影响了人;第五,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对于太极拳的四大原则,只有实力相差无几的优秀运动员,或者太极已经到了“秩序与本尊”的高级阶段,达到“一毛不能加,苍蝇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时候,才能随意适用这四大原则。如果你和对手实力相差甚远,太极功夫又不是真的高人一等,就不要生搬硬套这四条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失败得更快。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奇制胜,变刹车,软硬兼施,以勇取胜。可以说“两军相遇,勇者胜。”太极拳爱好者要想善用散手,不妨参考前人的实战经验,即将“摔、打、摔、拿”这种直白的拳法与“贴人”、“以柔克刚”、“使人无形”的拳法结合起来。太极拳的打法讲究“失败的引入和成功的组合,包括主动进攻和后攻,而不仅仅是后攻”,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和杠杆性的智能进攻。“引进不成功”的实质是“踢摔”技术的延伸和提高。但是,不是正面进攻,而是“曲线打击”。
第五,技术交流平台的差异。
在现代中国,太极拳界大多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与世界上其他武术和其他搏击技术进行交流和学习。现在的太极拳学习者大多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不要和练其他功夫的人打架,或者很少。这个,就不如上一代拳手了,不分高手,打太极拳的名声就不一样了。现在我想保住自己的名声和面子,大部分拳手都不喜欢和同级别的拳手交流来证明自己的功夫。
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在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太极拳的“名师”和“名家”鱼龙混杂。客观来说,只有既有传承又有搏击技艺的人,才能称得上正宗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人。伪太极的“大师”能否展现太极的真功夫?
太极传的高手种类很多,有的功夫很厉害,注重实战!有些人很擅长写作。练了几个月,太极拳就可以写文章或者出书了。有的人擅长教学生,有的人擅长教学生。能带领人入门的人也是高手。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太极“高手”是上不了武术散打擂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