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曾柏的医学贡献
其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
1.痰。痰是广义的,以广义痰为主线,讨论临床各科50余种疾病,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诸多突破点。《中医痰》五版开创了中国中医痰的先河。《中医痰》第三版作为中医学院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中国医药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的《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一书第21-22页记载“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多位医家提出了痰病的宏观辨证标准,其中以湖北中医学院朱增柏教授最具代表性”。在长期治疗痰病和各科痰病的基础上(即所谓怪病归罪于痰,百病皆因痰等。),对五脏致痰提出学术见解。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五脏生痰理论是正确的,在各种痰病、痰病的诊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为患者降低费用,也被很多学者引用。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创新才是中医中药的正确道路。不得不提的是,在一个654.38+0.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医疗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看病贵、看病难是众所周知的,群众反应极其强烈),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中医痰的很多具体内容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不要骄傲,要自尊,更要自信。这是朱增柏教授在医疗实践中应用和拓展中医痰证反复证实的结论,所以敢于为别人说话。商业为政治服务。朱增柏教授从来没有这么高调地喊过,所以他也从来没有参加过上世纪中叶的“文革”,长期在XXX思想医疗队工作。说到中医痰,说中医痰的研究和普及真的可以为政治服务(指以上范围)。看似有点跑题,但确实是朱增柏教授30多年来在实践中探索中医痰的亲身经历。
医案举例:背寒或背胀主要指患者自觉背寒或背胀。后背冰冷如冰,却查不出相应的病理变化。西医一般不是病理性的,但是病人很痛苦。此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在古代医书中也有记载。《伤寒论》称之为“背恶寒”,《金匮要略》称之为“背恶寒”,刘六书论河间称之为“背恶寒”。
这种病没有外感症状,所以不属于外感疾病(当然也有因外感风寒或吃生冷而诱发或加重的)。无阳虚、一般怕冷等症状,故不属于阳虚。此病主要讨论痰瘀互结、杨琪郁结之证,因背寒不能伸。
主要症状:背部受凉或发胀,其受凉发胀的部位和特点常表现为手掌大小的受凉或发胀的背心。少数患者冷胀感沿背部正中沟呈直线向下延伸。这些年来,时轻时重。每次天冷,下雨,或者劳累过度,躺着运动少,吃的饱,吃的水,都很明显很严重。相反,如果气候温暖、安静、阳光充足,进行体力劳动、体育锻炼、捶背、热敷,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暂时消失。部分患者也有额冷、胸闷、胃胀、食欲不振、运化迟缓、有呛咳感,但不妨碍进食,有时还会咳嗽、吐痰。舌淡,微腻或少苔。
按:中医称寒背综合征痰饮已近2000年,用温化痰饮治疗,屡试不爽。背寒的临床症状有两种:一是痰湿内侵,使阳气不能传播,导致背寒或腹胀;一、寒邪囿于经络,阳气郁寒。但这种病的特点是背寒如掌,病近乎奇,所以不属于后者,而是痰湿症状。类似于这种疾病, 它已被记录在痰和咳嗽的症状中。 诸证之证诸证之证王的《泰鼎主养生论》说:“痰证古今不吉,或脊上寒线起。” 明代戴思恭说:“他以痰浊著称,经常肩背酸痛。”(引自《辨证论治精要》)。主张“多病同时有痰”的治痰大师朱丹溪说:“马甲常冷如冰,乃痰所致。”(丹溪心法痰)可见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痰引起的肩背疼痛、畏寒等症状,病理是由于寒痰、冷饮积于胃中,影响胸膈,使胸中之阳不能展开。脾胃为仓廪之官,掌管水和运粮。脾胃失调,运化失常,水谷津液失常,痰饮积滞,心下有胃腔。所以这种病的症状很多,比如食欲不好,运化消化不畅,肚子胀大。发病之初,很多人不以为然,渐渐地痰饮变得又黑又长,并在胸腔和膈肌上积聚和着色。胸膈居于心肺,祖气会聚其间,认为一体之气流行。《灵枢·谢可》说:“宗气积于胸,从喉而来,贯心脉,而吸。”《魂枢·刺节·真邪》云:“祖灵留于海,下者注于气街,上者行于呼吸径。”经文的意思是知道胸膈充满气,肺充满气以呼吸,心脉充满阳以运血,循行传布,如离天,澄明澄明,而痰饮则如气阴之浊升天,阴霾重叠,失去澄明。宗族精神盛行,妨碍停滞,所以胸闷,气道咽喉不通。脉精说:“背属阳,心脉转背。痰能阻膈,祖灵不能透心脉。心阳转背,背部失温,故背寒胀。如果阻滞严重,症状也严重,所以可以一直延伸到尾骨。
虽然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背部发冷发胀,但发病初期,背部发冷发胀,有时无,有时轻有时重,拍打、热敷、杨琪后症状消失。所以患者在这里往往会粗心大意,或者只是认为气血运行不畅,或者是偶尔后背发凉。看病时往往不理会主诉,反而以少香、运化不畅、胸胃不畅、咽喉不通等症状要求治疗。未经仔细检查,医生常将其误认为食积、气滞、梅核气等症状。用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半夏厚朴汤等调气消食的方法作为治疗,服用上述药物,也可以放松三到五天。不过,毕竟不重要,即使中气益伤,痰饮凝结,病情依旧。患者不知道病情的真相,求医未愈,就会有很深的感受,以至于气越郁痰越积,相互煎熬。因此,该病多年不愈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女性。
治疗原则:温阳和胃,行气化痰。
处方:薤白、桂枝、杏仁、橙子、姜黄、贝母、半夏、莱菔子、旋覆花、威灵仙、炙甘草。
薤白的配方温而苦,滑而顺。自仲景《金匮要略》、瓜蒌大蒜白酒汤、瓜蒌大蒜半夏汤、枳实大蒜桂枝汤使用以来,均被视为开胸除膈阴痰的重要药物。桂枝性温味甘,甘草味甘,益心阳,助宗族。威灵仙除痰湿,机智好走,每剂不少于50g。与桂枝心痛同用,促进胸背部阳气传播,放松背部肌肉。以上四味药重在温阳行气,即于所说的“补天沐浴之日”。一旦离开天空,为什么就不会有胸霾之苦?天气的窒闷是由于局部气机上升,所以要用化橘红、半夏、胃脘去痰,以平痰之源。旋覆花、浙贝母、郁金化痰行气,与橘、夏配伍,祛痰力增强。萝卜积聚痰液,同时消除痰液,从而减少痰液的再生。
虽然寒痰、冷饮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但偶尔可见由于痰浊长期郁结,气滞逐渐转变为热,病情变得寒热夹杂。背部发胀时,伴有口苦、尿黄。这一切都可以在上述药物中稍加修改,加入瓜蒌、连翘、枇杷叶就不难治愈。痰与血同源,痰病若久治不愈,必然伴有血瘀,症状为寒痛。用肉桂、水蛭、陈皮、威灵仙制成蜜丸、衣服。如果疾病导致杨琪缺乏,应适当选择如补骨脂、蜈蚣和鹿角片等药物。
1967年冬天,作者在湖北神农架开了一所学校。有一天,他在开车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的司机(解放军战士)把后背紧贴在司机的办公桌后面,频繁地抚摸,有时还用手猛捶后背。它的痛苦感觉对面部有益。大概过了十几天,我在开车的时候看到司机恢复的和以前一样。我问:解放军同志,为什么?答:一次野营“训练”后,部队为改善生活加餐,吃了太多肥肉,很快后背就变得又饱又冷,所以总是把后背压在椅背上或使劲拍打,以解燃眉之急。说话间,我拿出两件旧棉衣。棉衣背面磨破了,棉衣里没有棉絮,卫生队说没病...因其兵煎药不便,即外敷为治(即此病附方),备了威灵仙、蜈蚣、洪菊等化痰丸一料,送去。大约半年后,这位同志被提升为车队队长。有一天,他送给我一本“红宝书”(《毛泽东语录》),这在当时真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重提旧事,意在说明从痰论治很多疑难杂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禁忌:作者治疗疾病时很少讲禁忌,除了癌症、癫痫等特殊疾病。“天人合一”的原则是基于患者的自我感觉。比如我一直不认同茶叶、萝卜、绿豆等解药。,但是痰饮导致背部发冷发胀,就是在某些方面要做一些适当的禁忌:就是在治疗期间或者疾病初步恢复后,一定要少吃腥肉和油腻的食物,少吃冷饮和凉菜,少喝酒,更不要吃汤多的菜(我在深圳见过十几个人)他们经常开玩笑说,有了钱,就没有运气吃了!其实这是痰造成的。我们学院有几个87级的学生。他们早餐只吃馒头或油条等干烧糊的食物,不能喝稀粥。如果他们吃一点薄的食物,他们会感到背部浮肿,胃里有水蒸气。他们会多吃燥、焦、燥、香的食物,只有痰清了,脾胃之气像壮了一样流动起来,肝气舒而不郁,他们才会“提”起来。这样做对预防饮痰病复发大有好处(很多人复发是因为不注意饮食禁忌或房事过多)。《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在漫长的夏季里,津液烧干,所以喜欢喝凉水。我本来是想解渴的。我花了太多时间不动就逃走了,还因为喝酒留下来了。”《苏文志珍大论》说“湿淫盛,人病而饮。”诸如此类,指饮痰病因病机及痰为局部、大气运行所致的文字。张等人简单地说喝多了水是留着痰喝的,还是有临床价值的。
改革开放政策好,食客多,白吃的人多,狂饮冷饮的人多,喝痰酒康复的人也不少见。他们能不小心吗?
附:外敷经验一份。
铁线莲,辣椒粉,肉桂,茴香,麻黄,白芥子,樟脑。
上药,研成细末,放入布袋中,拍平,用线缝好,防止粉末聚在一起,干敷在感冒肿背上。布袋外面套着另一个布袋,一个是脏了可以换,一个是缓释药物,延长药效。在布袋上绑一块布,这样挂的时候就可以带着。这种药袋最好热敷,就是先把布袋放在两个温水袋中间,大概十分钟左右,然后尽快挂在背上,或者用火烘烤后挂在背上。效果越热,见效越快。这样的例子很多。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病人感到背部和全身放松,或者在愉快地打了几个嗝后,他看起来像一个正常人。“离开了天空,阴霾就会散去”,也就是所谓的。
第二,肝病。朱增柏教授治疗肝炎始于50年代末。除发表多篇辨证论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论文外,还出版了《中医辨证论治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乙肝》三部肝病专著。在治疗2万余人(包括失败病例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仍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所谓乙肝个体化治疗),而清热解毒的治疗应自始至终进行”。清热解毒的原则一直贯彻着,20年来公开引用了几十次。1991年11月,朱乙肝散(甲、乙、丙型)再次获得国际金奖,还获得了99世界优秀传统医药国际博览会金奖。除国际金质奖章证书和奖杯外,还颁发了纯金荣誉奖章和纯金荣誉奖章。
5438年6月至2000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中医药科研方法学研讨会上,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教训,提出中医药治疗乙肝要通过整体护理和调理达到抗病毒的目的,从改善机体自我稳定状态入手,立法惩治药物,使其愈演愈烈。这一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提高治疗乙肝的疗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些报刊还用一组红色标题刊登了这一学术观点和治疗处方。
病历举例:曲XX,男,43岁,医师。肝脏不适三个月。最近三月来肝区感觉身体不适,摔得很重,一天天加重。精神差,食欲不好,睡眠不安,b超和CT检查,发现肝右叶有两三个蚕豆大小的大阴影,但不认为是肝结石。转氨酶偏高。这位病人从事西医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鉴于肝癌等肝病的高发,肝区不适、情绪焦虑等症状越来越严重。患者面色晦暗,神情抑郁,脉滑沉,有时口苦,舌苔薄黄,舌根有少许腻苔。1983 65438+10月4日。证候为痰瘀互结于肝。治疗以化痰散结为主,也要解毒活血。处方:柴胡、夏枯草、浙贝母、威灵仙、海藻、鸡内金、青皮、茵陈、板蓝根、炒川楝子、丹参、甘草。五剂,水煎。此外,将川楝子、鸡内金、浙贝母研成极细末,每次3-6g随药吞服。按压:肝主泄气,导致情志失和,可使津液、水液、血液停止聚集,产生各种疾病:血、水、痰、神情志。这种病的特点是肝郁,津液痰饮,CT等检查发现有阴影,所以情绪比较抑郁,肝气比较郁滞。气郁则热,津液循环不畅,疑郁于肝。肝脏具有储存血液、调节血容量的功能。唐荣川说,“心主血,肝为之”。这个解释很科学。所以肝脏经常会有淤血症状。但是,每种病都有自己的症状,每个人都不一样。此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都是肝郁而热,痰浊积于肝。治疗以化痰散结为主,也要解毒活血。处方中柴胡、炒川楝子、青皮能疏肝、柔肝、行气;浙贝母、鸡内金、威灵仙、海藻、化痰软坚。海藻和甘草相互刺激,对痰多顽固的病特别有效。茵陈、板蓝根、丹参,凉肝、解毒、活血,是肝病,多有毒,血液循环不畅。此外,最后服用穿山甲、浙贝母、鸡内金,意在服用宁心剂,克服顽痰之症,还能健胃消积。服药一个月后,肝脏不适症状大大减轻,情绪和食欲都有所好转。头发的上半部分没有变化,只是略有增加或减少。吃了十个月的药(有时候叫他停药,万一吃太久伤胃),症状全消了。第二次b超和CT检查后,肝脏内阴影消失。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中医在治病时要重视和参考西医的检查诊断,但不能对西医的检查诊断另眼相看。
第三,病历和医字。永动机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而医案和医词是体现以上两者的最佳形式和载体。因为这种认知,朱增柏教授发表了更多的医案和医学词汇。病历和医学词汇有借鉴和继承,但更多的内容是他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即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创新何以辨英雄”(谢《文心雕龙》)在医案、医谈及相关著作中被多次引用。发表的医案和医字主要是疑难杂症和一些疑难杂症,用普通的方法和处方很难有效,所以我们在组方、调药的时候要另辟蹊径;时而独骑孤军奋战,时而四面出击,时而以轻制重(包括各种外治),时而以轻迎面治病,时而剑走偏锋,是人们普遍关注和倡导个体化治疗疾病的真实写照。从中医的历史和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或衰落来看,具有中医灵魂和精髓的医案医事,是中医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病历,医学的话,它首先重视对患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强调人、时间和当地条件。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被广泛认可,即永动机整体概念中的个体化,体现在中医的医案、医词中;体现了医生自身在辨证论治和立法制定方面的经验,体现了医生的创新学术水平和思维倾向。它是中医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源头基石。从中医文献学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这一2000多年的历史现象。从现在和未来的情况来看,需要发展和创新中医中药,保留中医的根,注重中医医案、医词的积累和升华。中医、中药在我们念叨了几十年的优势、特色、创新上,应该实施什么目标?通过医疗实践容易做到什么?朱增柏教授认为正确积累好的病历和医学词汇非常重要(当然,病历和医学词汇要不断规范,要有一个易写的模型,以扩大其重复性,便于普及)。
在鼓吹中医医案、医词积累的重要性时,也要提到人们正在从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方法中,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整理、总结中医、中药的理论和疗效,以达到* * *疗效,或一药两药治疗多种疾病。这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对中医中药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前景。但是让我们冷静地回顾一下。近40年来,随机双盲总结的这些假说和药物疗效,有多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朱增柏教授认为,现在要注意两股力量:一是整理、完善和规范个案的病历和医学用词,二是借鉴大样本和动物实验。说到底,西医和中医都是治病的,某些疑难杂症我们是治不好的(在654.38+0.3亿多人口的中国,应该也包括用更少的钱来照顾疾病的问题)。怎么能谈优势呢?中医如何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病历的例子:
一个男人,老了。喉咙干燥、经常窒息、眼睛肿胀或咳痰。胸闷,心烦,口苦,尿黄,便秘。症状较轻时,它们又转向月球。医生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温痰汤,一种是养阴润肺方。孰优孰劣?
望形色、察色脉象、问其疾苦是中医方子发药的前提条件,但病人的形色、舌脉是看不到的,而药方要在俄罗斯确定。你怎么能大喊大叫?所以他告诉我,中医病不要只靠四诊八类就抛弃,还要靠身体的强弱,气质的兴奋和压抑,用力的差异等等。如果把药当药剂用,身体健康,摆脱了疾病,但无效,甚至对身体有益。医生很自信,我了解到病人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虽然身材魁梧,但公务繁多,心灵手巧,忙得不亦乐乎。抽烟越来越多而且只有一根接一根,吃清淡凉辣,便秘。
盖津液几何?就年龄和工作而言,津液枯竭是必然的,不言而喻,是由于过度思考,通宵“开刀”的劳累,肺胃阴的损伤。患者长期被烟、辣气灼伤,津液消耗,痰浊之病首当其冲。津液,与五脏、气机有关,一时受损,一时荣,肺胃津液耗竭,必然会抽肾阴,造成阴伤干咳。工作过度的人,长期被烟辣灼伤的人,对津液的伤害比其他人更大。自信推断没有错,应该把滋阴润燥的药方作为治疗和药物:
川楝子20克,瓜蒌10克,麦冬20克,半夏10克,巴旦杏10克,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蜜甘草6克,其他13种药物,药物复合而成。滋阴养液,润肺燥,柔肝直,养胃肺阴。津液充盈,金木得到滋养,可减少痰燥难耐的倾向,缓解咽干、呛咳、口苦、心烦等症状。顾松原说:“药贵在适量。如果不够,功效难求。如果太多了,味道就没了。”(《顾松原医学镜》)一般病人应该还是这样,这个病例需要仔细检查。“有病饮痰者,宜温药而治”,“肥而修者,必多饮药”,但只是说说,并未改变。如果不去深究它隐藏的细节,就会误投麻辣温热的产品,得不到报酬就会生气,火上浇油,必然导致大病、重病!
喝汤咽下去,感觉喉咙湿润,胸闷得快,口苦咳嗽减轻。一剂之后,越病越厉害,两天之后,吃五剂药,病就好了。并亲自鼓励和安慰他们。至此,我意识到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黄舒淇,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综合而辩证的课题。对于工作的人来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苏文《朱知交论》)这是中医理论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医生,既要懂人情,又要精通时事。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为患者选择药方!愚者不忍心私了,我就把他的医学理论和事务写得条理清楚,鼓励同路人。
第四,肿瘤。癌症目前还是一种难治的疾病,所以朱增柏教授从来不谈自己治疗癌症的效果如何。当病人坚持就医时(都是晚期病人),他总是告诉家属,一定要治疗,可以试试。由于他出版了多部癌症治疗方面的书籍,台湾省佳恩出版社于4月1993出版了专著《朱增柏治疗癌症选案》,因此寻求治疗的癌症患者仍与日俱增。通过30余年的治疗实践,他有经验,也有教训,但他也总结出了中医药治疗癌症,预防转移复发的三条经验:一是在组方、发药时,要突出补肾、解毒、化痰三个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当时的主要症状、体质和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要么单用一种方法,要么两种方法三种方法并用。有时会根据患者特殊的身体条件和特殊的性格爱好,剑走偏锋,采用逆治重治的方法(但方药必须平和无毒)来力挽狂澜。第二,外治法。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用外治法。为什么外治法必不可少?朱教授认为,外治法(药)可以直达疾病本身,几乎没有毒副作用。该外用治疗剂有多种剂型,如外用剂、外用搽剂、喷雾剂、放在身体下的垫、气味吸收剂(可放在患者头部两侧或室内)。西医常用介入和栓塞药物治疗癌症。为什么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在临床上没有得到利用和发挥?近年来国外多次报道,用吸入药物分子治疗肺癌,据说效果很好,而且据说这是一项发明,是分子水平的高科技。朱教授认为,这一发明比中医和民间医学中吸入药气的疗效至少晚了两千年。在古代,烧中草药治病,散毒气,疏通气血,刺激食欲等等,都是证明,但仅仅是吸入药气治病,是传承创新工程中被遗忘的角落!经常能看到的是,在桑拿房、足浴房、星级酒店等场所,都是有钱人享受的。工作之余确实能让人神清气爽,心情舒畅,这也是中医外治法治疗危重病的一大优势之一。第三,开放感情,忌吃毛。这一条对于缓解病情,控制转移非常重要,已经被很多病例反复证实。限于篇幅,只能理解。
病历举例:刘XX,男,82岁。1990三月18。患者于3月1990+01日经医院肿瘤科确诊为膀胱癌(细胞学检查)。因害怕手术,于3月18前来就诊。当时患者天昏地暗,精神萎靡,声音低沉,难以继续,步履艰难,尿滴困难,脓血较多,但不是很痛,口淡无味,食欲不佳,形体消瘦,舌淡而紫,苔黄腻,脉弱而钝。【辨证】痰瘀互结,导致凝血毒化。【治疗】补肾益气,解毒抗癌。[处方]自拟处方:枸杞子、天麻、炙黄芪、新开沙参、黑木耳、香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海金砂、三七(研细,分次吞服)、甘草g .油炸,每次10 ~ 20 ml。四天后,他自称头晕,一整天尿中仍有脓血。他希望自己的舌头似乎由苍白变成红润,声音比以前更清晰有力。在他的上面,分两次加入枸杞、天麻、炙黄芪、沙参、黑木耳、香菇、半枝莲,去掉三七,加入败酱草60g、薏苡仁60g。另外,6号抗癌散(自制)50g,20g三七的使用量;琥珀20g,* * *研成细粉,每日两次,以0.5 ~ 1.0g药液服。一周后随访,头晕改善,尿中脓血减少。加入炒薏苡仁20克、猪苓60克、生蒲黄30克,分3剂服用。服药粉。经过一周的随访,头晕进一步改善,混在大便里的脓血进一步减少。从上面减去黑木耳和生蒲黄各20克,继续服用。之后每月1 ~ 2次治疗,解毒扶正法不变,药味略增,有外感时停药,差、味差时减量。一年后,头晕和混在尿里的脓血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然后我就开心了,精神也好转了。经过1992的4月和5月两次细胞学检查,尿中未发现癌细胞。之后在上述材料中加入300g紫河车。每天2 ~ 3次,连续3个月。6号粉还是每天服用1 ~ 2g。1992 65438+2月20日,尿中脓血再未复发,仍被告知每3 ~ 5天服用上述1剂量,6号抗癌散继续。患者年老体弱,头晕乏力,有虚证。所以我们第一次用了集团的熟黄芪,新开的南沙参,天麻,黑木耳,香菇,枸杞等扶正药物,为了让人治病。癌症是毒引起的,所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败酱草、甘草可以持续3年。糙叶败酱对腹部和肠道肿瘤有很好的疗效。所以用量特别重,再配合薏仁、银耳、香菌,排毒不伤身体,相辅相成。生蒲黄、三七、海金沙、猪苓止血清湿热毒。6号抗癌散具有解毒扶正的双相作用,所以连续使用了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