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有哪些民俗?
全省名山众多,佛道寺庙众多。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和道教五大名山之一的恒山,在九州和海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浓厚的宗教文化构成了中国儒释道的民间现象。至今仍有许多回族居住在山西,传统的回族节日为过年过节的民俗增添了一抹奇异的光彩。
历史上山西山区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特别封闭。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但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习俗,纪念的形式也不一样,甚至不同,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但总的来说,该省仍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征。农忙季节,一个月一般只有一个节日,只体现一种信仰。这些活动很简单,大多在家庭中进行。在淡季,节日的数量相应增加。在民俗活动中,娱乐成为主要部分,内容庞大,形式复杂。最典型的就是过年了。用民间语言来说,“正月里的每一天都是节日。”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20岁时节日的精神调节功能。每个月的节日都是对这个月生活内容的调整。正月是对全年生活内容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民间语言说:“过了一年,期待新的一年。”对这种关系最简洁、最概括、最生动的解释。
山西有个民俗,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喜庆的日子,都要做面塑庆祝。
面人俗称“面人”、“面羊”、“羊肉包子”、“花包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形式。这些面塑大多是农村、城镇、城市的家庭主妇制作的。尤其是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塑造各种图案、技艺精湛的面塑,如人物、动物、花卉、羽毛、瓜果等。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和色彩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和习俗密切相关,并在发展变化。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独特。在霍州地区,面塑不讲究装饰色彩,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以塑为主,着色为辅,颜色与面皮本色交替。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选用上等白面,经揉面、定型、笼蒸、上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型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大方,风格粗犷、简洁,富有高雅美感。而且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被当地人称为“羊肉包子”,古代“羊”为“吉祥”,有“吉祥”之意。
春节来临前,农妇们按照当地习俗,用家人磨好的细粉,揉成小猫小狗老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夫巧母”的面团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长命百岁,财源广进,和谐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寒食节”时,霍县人祭奠祖先用的面塑是“蛇盘”。是的,还有单头蛇和双头蛇。在旧民俗中,晚辈祭祀祖先时吃“蛇头”,寓意“杀毒头,避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的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刀、针线、坐饼(就是塑造一个坐在莲台上的女人)、狮子、老虎、狐狸等等。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据说在这一天,妇女们在吃“针线”、“顶针”等面塑时,都别出心裁。
婴儿满月时,外婆家一般会做一个直径一尺多的“梆子”,也就是一个圆形的面圈,放上十二生肖的细面塑。有的还会在大的里面有较小的,中间有龙凤或虎头形状的面塑,称为“龙凤吉祥”或“虎辟邪”。谁来看孩子,就切一块“坤坤”,给人欣赏。
新媳妇来的第一年,娘家会给女儿送“羊肉馒头”。在旧社会,因为穷,给女儿送几个“羊肉”包子是很费力气的。现在生活富裕了,一次给女儿吃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羊肉包子”。馒头有各种形状和含义。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简单,很少装饰和着色,往往只供应红点和颜色。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在这一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活的产物,它深深地隐藏和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手工艺品之一。
新洲一带,过年要祭神蒸。春节前,将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供品,如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和马蹄铁。俗称“花馍”。
忻州小笼包,中间常夹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有营养和调味,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个很大的祭品叫“枣山”。这种枣丘是将红枣卷成等腰三角形,边角顶端常模压一层如意图案,其上加三到五个面塑“小元宝”,同时还模压一个咬铜钱的“乾隆”。蒸熟后,“枣山”便可染上颜色,成为一道亮丽的民间艺术..
清明节,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寒食节”的面头。这种面头,里面是素馅的油、盐、小米、芝麻,揉成少男少女的头,以红莲豆为嘴,黑莲豆为眼,再加上一张脸、鼻子、耳朵、眉毛。蒸好后摸摸染染,很是天真可爱。有的还做一种“冷燕”,把蒸熟的冷燕捏起来插在酸枣树枝上,很像一群燕子停在树枝上。据传说,这些民间面塑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寒食一日”。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人有蒸“面”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始于元末。据说,人们通过互赠“面人”来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不过,七月十五的面人样式很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娃、花、瓜果等。还有鸳鸯、孔雀、狮子、老虎、鹿等动物模型,蕴含着幸福、吉祥、爱情。十五之后,几乎每一面墙上都挂着一串面塑。
在忻州地区,结婚那天,男女双方都要蒸许多大“幸福包子”。这些大大的“幸福包子”要摆在餐桌上,供人享用和品尝。同时还要蒸一个大的“花饼”。有些地方习惯用十公斤面粉揉成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粉为圆底,卷成的长条边缘有花纹。上面盖了一层红枣,上面加了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蕾丝面盘,上面捏了“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呈色点状,供人欣赏食用,也可作为礼品。
在忻州地区的生日期间,经常会蒸“幸福包子”。“幸福小笼包”多为桃形,上面有各种小装饰,象征吉祥长寿,被着色为“长寿小笼包”赠送亲友。
举行葬礼时,当地人还要捏一个“点心”面塑,供奉在灵堂前。这种面塑做成各种花、果、小动物的形象,非常精致独特。有的是蒸过之后有斑,有的是晒干之后有斑。
在忻州樊氏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主题的小雕像。同时还有一种小而精致,白而肥,淡雅的小面,没有任何上色。这个小脸人有爬的,躺的,捧花的,啃瓜的各种姿势。有时,它会被放在染成红色和绿色的“大花”里。相传,这种面塑是五台山佛寺当地人为拜佛祈福而制作的特殊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塑造生命、旦、精、尾、丑等戏剧性人物的面塑,甚至在庙会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也挺精致的。
总之,忻州面塑是千姿百态,多姿多彩,成为一件具有审美情趣的民间艺术品。
江州面塑
江州,即今天的新绛县,是山西南部平原的一个县。这个地区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和棉花的产区。所以逢年过节,这里家家户户都要把一等小麦磨成面粉,揉成各种面塑来庆祝节日。因为这里的面塑讲究点色,色彩艳丽,所以当地人叫它“花包子”。
江州花馍造型夸张,造型独特,尤其是“兽花馍”。
在江州城乡,大部分家庭主妇都会捏包子,一般都能捏出各种普通形状。因为都是自制的,虽然水平不同,但不影响吃。久而久之,一些家庭主妇熟能生巧,包子的揉面水平也能不断提高。
因为这种家家户户都要开展的民俗活动,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捏包子,代代相传。
每当城乡有丧事,做包子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活动。而且这些馒头会展示在大众面前,也因此会被评价。这种不评选冠军的自发群众评选,无疑成为推动馒头揉面的动力和推动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论。
因此,江州一直以制作包子而闻名,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口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