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可以喝姜水吗?立秋节气的注意事项
立秋可以喝姜水吗?
姜是好东西,但是秋天还是少吃姜比较好。以前有句老话,“一年之内秋天不吃姜;一天之内晚上不吃姜。”大概意思是秋天没有姜,晚上没有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秋天你完全不吃东西。关键不是“多吃”和“晚上不吃”。此外,立秋后,最好少吃或不吃辛辣烧烤等食物,如辣椒、胡椒、肉桂、生姜等。
可以多吃些芝麻、杏仁等食物,既能滋养脾胃,又能润肺润肠,防止秋燥引起的津液不足,缓解干咳、咽干、皮肤暗沉、肠燥、便秘等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
整个初秋你都吃什么?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习俗来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将军徐达打下元朝首都北平府后,常遇春将军手下的一个士兵从一个农民那里偷了一个哈密瓜。常遇春对士兵的管理非常严格,偷瓜的士兵应该处死。这时候农民出来说,元朝有个习俗,立秋摘瓜不算偷。常遇春听后赦免了士兵。没想到,立秋的摘瓜人一无辜,其他士兵就开始抢瓜。为了奖励士兵,常遇春找到了秋肥的替代品——蔬菜中唯一有肉有肉味的茄子。因此,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就流传了下来。
2.在杭州吃西瓜
立秋江苏各地都有每天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吃秋。立秋的这一天,往往是今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认为立秋后,早晚天气会变冷,吃冷食会对肠胃有影响,所以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了。
3、北京“糊秋肥”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吃肉,也就是“糊秋肥”。在北京一些老字号的肉类专柜前,购买肉制品的顾客会排起长队。一旦到了立秋,虽然天气仍然很热,人们的身体也不再湿漉漉的,毕竟凉爽的秋天来了。于是开始萌发做点好吃的来弥补夏天以来亏空的想法。我应该吃什么?最满意的是炖肉!通过吃炖肉来弥补夏天流失的脂肪,称为“贴秋肥”。
4.山东吃“渣”
在山东莱西,立秋流行吃“渣渣”,这是一种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说法。这么多的饮食习俗,大多是为了预防痢疾,可见中国工人对秋季腹泻的意识。
5.天津流行秋咬。
民间有句话:初秋到,秋天胖,冬天去,春天好。都说人在天寒地冻之后要多吃肉,补充三伏天食欲不佳出汗带来的不足,提高免疫力。然而,许多网友表示,生活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他们平日里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所以那一天的立秋不需要特别的辅食。
6.四川喝“秋水”
在四川的东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立秋的那一刻,全家人都会每人喝一杯,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积聚的暑气,秋来就不会胃痛了。
7.台湾省吃龙眼肉
《台湾省通史·风俗志》中记载,旧时台湾省“立秋前一日,于斯种下春牛,置于东郊之外,日称春牛。男女满衣,衣香鬓影喧。春牛过马路,小孩子摸耳朵或鞭打身体,都会受到祝福。如果春节在年初,那就特别热,特别祥和。”立秋之际,台湾省附近海域出现了立翅箭鱼、串、鱿鱼和鱿鱼。虾的生产期也是台湾省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桂圆肉,后代就会成为大官,桂圆又叫“福源”,所以有句俗话:吃了桂圆,子孙最好。
8.南京“啃秋”
本周日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继夏季至日之后的第三个节点。老南京的立秋节气里有“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说法,比如“立秋后十八锅”,意思是立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炎热;另外,立秋有男秋和女秋之分,有“男秋凉,女秋热”之说。
9.吃秋天的桃子
立秋时,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一人一个,吃完后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进炉子里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将拯救瘟疫一年。
调节心情,谨防秋燥
人在夏天出汗后往往会流失过多,体内会出现营养和水分不足的情况。进入秋季后,天气渐冷,气候干燥,容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为六淫之邪,是秋季的主气。干燥,容易消耗体液。口干舌燥、鼻塞咽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燥、易怒等一系列常见症状,医学上称为“秋燥综合征”。
老年人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较差,更要注意预防。秋季防燥,应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以后,以温暖干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初秋天气难免出现“秋老虎”的高温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让人心情烦躁,要积极防范“情绪中暑”。
要达到内心的平静,精神的安宁,心情的舒畅,就要避免感到悲伤,即使遇到悲伤的事情,也要主动去化解。同时也要收敛一下,适应秋天的平静气氛。人体若违背秋敛之气,则伤肺气。秋季肺气受损,冬季会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的秋季养气、收气和冬季养气、储气能力都不够强。
立秋后不能吃西瓜吗?
立秋后你仍然可以吃西瓜。在南方的许多地方,即使在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西瓜有清热除烦、解暑生津的功效。适当吃西瓜可以解暑,补充水分和能量,预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