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286年)生于战国时期的宋郭猛(今河南商丘)。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称他和老子为“老子”。他也被称为蒙古官员,孟壮和孟措。

庄子曾做过漆园办事员,生活清贫。根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派人邀请庄周治理楚国政治。庄子拒绝了楚庄王的邀请,理由是他宁愿做一只在泥里嬉戏的乌龟,也不愿做一只在庙里的乌龟。他一生淡泊名利,崇尚修身养性。清静主义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庄子·独观》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只知三闾之悲,不知戚元之悲多于三闾。盖三闾之悲在一国,启元之悲在天下;三闾的悲哀是暂时的,而奇缘的悲哀是永恒的。”(三闾就是屈原)

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和以“万物为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这导致了他独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庄子和老子在深刻揭露“国之贼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一脉相承,倡导一种无为而治、人少小国寡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倡导一种“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和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可能性和价值取向。

同时,庄子也用了一种文学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寓言的方式。这样庄子的思想似乎就有了水一样的整体性,也就不怕被后人肢解了。同时,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遗忘。不同时期的阅读会带来新的意义。庄周的梦,混沌到开窍,巧解牛,都是他的优秀寓言。庄子的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老子相比,庄子的思想更倾向于追求艺术和自由。从庄周的《梦蝶》和子妃的《鱼知鱼乐》就可以看出来。

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写的,《外篇》、《杂篇》是庄子及其弟子和后世学者写的。但也有人认为,外篇杂文的内容大部分还是庄子自己写的,只是写的时期不同,后人的作品虽然也有,但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