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序言是什么?

《黄帝内经》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都源于2000多年前的这部伟大经典。因此,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灵枢和苏文)的人很多。

从文字学的角度,运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手段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是开展《黄帝内经》各项研究课题的基础。唐代名医王冰评点《黄帝内经》,松石校订《黄帝内经灵枢》,都对《黄帝内经》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王冰在整理《苏文》时做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松石也在《灵枢》几近失传时整理了《家集》。因此,后人常质疑此版《内经》中某些内容的可靠性。

幸运的是,有一本叫《黄帝内经太素》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杨尚山。初唐时,他对《黄帝内经》(灵枢和苏文)中的经书进行了重新分类和注释,将其分为三十卷,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该书虽对《灵枢》和《苏文》中的经书进行了分类,但几乎囊括了唐代保存下来的《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原文未作改动,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靠材料。宋代著名学者林逋在校勘《苏文》、《A-B经》、《脉经》等医书时多使用该书,并给予高度评价。可惜《太素》这本书流传不广,南宋以来国内几乎没人见过它的真面目。

到了明清时期,学术界大多将其视为失传之书。清朝光绪中期,出现了奇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发现,日本宁纳寺收藏的论文还有三年的旧本(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虽然不完整七

卷,杨仍如稀世珍宝,遂写而带回。宁纳寺旧抄试卷《黄帝内经太素》的重新出现,立即在国内医学界引起轰动。此后,被中国复制的《太素》不断出版,流传甚广,研究之风日益高涨。但由于当时科技的限制,无法出版影印版,于是原本就不完整的旧稿越传越错,几十年都没有好的抄本问世。

萧炎平,晚清学者,精通儒学,擅长医学。《黄帝内经》“从医数十年”,对这部医典非常重视。他在失传归来的《黄帝内经》中见到后,下大力气编纂《莫之志》,并广泛使用《灵枢》、《经》、《伤寒论》、《晁氏病源》、《千金》、《外台秘笈》、《一心方》等书籍,对进行了多年考证。该书遣词造句、引经据典,40余万字,成为当时国内最完整、最细致的版本。萧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为中医经典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萧的《太素》校勘本在学术界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但对国内学者来说,缺失的多达七卷是一大遗憾。近年来,中国与宁纳寺的学术交流越来越多。久闻《太素》原版发现16、21两卷,22卷九针、十二针两卷,为国内中医学者所关注。1979年,中医研究所的王学泰先生访问日本,得到一本日本1971年在宁纳寺重印的《黄帝内经太素》,其中包括缺失的16卷和26438卷。次年,薛泰先生将这三卷取出影印,命名为《残卷再现黄帝内经太素》,作为内参资料在中医界公开,为国内学者研究太素提供了宝贵资料。

几年前,王洪图教授有幸得到了日本朋友小尾先生的丈夫赠送的《黄帝内经太素》影印本。

这本书是Kosobe的丈夫Tadashi Nagata写的(即照片副本)。),其原著为著名的宁纳寺《太素》,版本价值很高,可谓太素现存版本中的极品。欣喜之余,我们马上把这本书和小本的《太素》做了初步对比,发现它不仅能填补16、21、22卷的空白,还能填补3、8、10、12、65438+卷的空白。为了让更多的中医界同仁和中医爱好者看到内容最全的新版《太素》,我们对《小本》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以期对中医学术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

本次补充修正的风格和工作简述如下:

1.《黄帝内经太素》的这次补校,是以民国十三年萧炎平刻本(简称“小本”)为基础,以小部先生监督校订和日本筑地图书馆影印的宁娜姬寺论文(简称“宁娜姬寺本”)为主校,以王学泰先生1971参考日本胜文堂,对于省级文本,这本书是在“脚注”和“

以上作品在编者注中引用时,均为缩写,请注意。

2.肖延平原书未收之处,此次增补的内容均与现行版《黄帝内经苏文》(明代顾从德1956抄人民卫生出版社)、《灵枢经》(明代赵复鞠婧堂1956抄人民卫生出版社)校勘,部分章节还与《针灸甲乙经》校勘。学校加到哪里,就按照萧的风格加到各个版块。

编者按”来解释。为了节省文字,前三本书分别称为《灵枢》、《苏文》和《A-B经》。

3.书中所有漏字都标有“□”,每个“□”代表一个汉字;如书中失字数不详,则以“□………”表示。

4.这次校对中所有的问题、疑点或必须说明的东西,一般都有脚注说明。原曼主编的《黄帝内经太素》有很多注脚和精辟的解答,所有用户都标注了“曼维本朱越”的字样。

5.这本书没有根据经文分成几节。每当杨尚山作注时,新加一段,小燕平《平阴》附杨注(前一格);萧炎平在没有杨注的经文上加“平一”的地方,用“[]”括起来,不分段。

6.为了方便阅读,整本书由竖排改为横排,并重新标点;所有经书都用黑体印刷,所有杨尚山的注解,“平按”和“

编者注”是用宋体印刷的,以示区别。

7.书中尽量使用标准简化字,如藏(脏)、符(福)、回(回)、闲(散)、怪等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全部改为简化字,不再校对。但有些词,如酸(酸)、官(圆)、糗(闷)、欧(欧)、吉(俯)、豪(毫)、夏(扛)、叶(躲),经常与《灵枢》、《苏文》等书交叉对照。有些字,萧的连一是注,所以萧注家用的是原话,没有涉及的就改了,如易(次)、聂(齿)、齐(脐)、支(肢)、方(仿)、支(指)等。,没有附加注释。

8.宁纳寺本和盛文堂本《黄帝内经太素》中有许多“之”字,如“吴冶”为“吴冶”;“道生”为“道生”;“善恶也”作“善恶也”等。,一般没有附加注释就删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