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般要求

(1)

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圆* * *复兴梦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坚定不移走质量发展之路,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扎实推进我区“三地两带一中心”(即桂林国际旅游度假区、 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区、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推动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新时代再上新台阶。

(2)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破除瓶颈制约,建立新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坚持质量效益。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际视野和制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

——坚持品牌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趋势,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促进和提升。

㈢主要目标

到2025年,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形成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旅游总人数和消费总额翻了一番,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经济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先进省份和重要目的地。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成效显著。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1.加快桂林国际旅游度假区转型升级。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创新、旅游开放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提升桂林国际旅游景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催生高端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的龙头作用,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2.加快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斯文化旅游和海洋休闲运动,建设一批高档滨海休闲设施和度假酒店。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水上运动等旅游新业态。重点开发建设北海银滩、涠洲岛、钦州三娘湾、茅尾海、防城港江山半岛、京族金滩等休闲度假景区。开辟海上跨国邮轮精品航线,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亚热带滨海度假和海上运动休闲度假胜地。

3.加快巴马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区转型升级。以巴马、东兰、凤山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养生文化、民族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健康旅游产业规模。开发丰富业态的长寿产品,定期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4.打造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带。完善边境地区旅游交通体系,加强边境口岸景区建设。深化边贸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建设边贸旅游产业园,培育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边境旅游产业链。加快边境地区国家风景公路建设,打造边境地区民族风情和特色旅游线路。积极探索中越边境口岸旅游通关便利化新举措,完善跨境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跨境旅游国际合作水平。

5.打造西江生态旅游带。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西江干流沿线城市的自然山水风光、岭南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西江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旅游带。充分发挥西江流域众多精英旅游板块的独特优势和气候条件,挖掘西江文化旅游的多元主题和鲜明品牌价值,建设绿色生态旅游走廊,努力成为多元化、国际化、全天候的黄金旅游带和中国水上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

6.把南宁建成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全面实施资本强市战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强化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引进建设一批大型都市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娱乐、都市休闲等业态,做大做强城市夜经济,建设成为以亚热带浓郁乡村风情为特色,以会展商务、都市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毗邻大湾区的北部湾核心城市,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中心城市,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引领城市。

(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7.优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体系。不断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健康养生、山水观光、休闲度假、跨国边境、民族文化等旅游产品,提升特色旅游影响力。培育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北部湾休闲度假游、中越边境风情游、桂西北民族风情游、桂北及左右江红色体验游、大瑶山周边历史文化生态游、桂东岭南风景文化游、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游、桂中刘三姐民歌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滇桂粤国家级风景道、西江国家级风景道。

8.加快发展大健康旅游产业。依托广西丰富的健康旅游资源和长寿生态集群,全面发展以休闲度假、养生医疗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产业。搭建医疗旅游产品开发推广平台,开发结合中医药和壮医药等民族医药的传统养生旅游产品。探索培育特色医疗旅游项目,建设医疗旅游小镇和医疗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开发长寿养生特色食品,发展老年住宅住宿,打造特色养生品牌,提升健康旅游消费,加快建设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

9.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推动高新技术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游戏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引导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优秀原创动漫、音乐艺术、影视创作,推出一批文化演艺产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创意设计,推广文化新业态,建设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

10.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与农林水利、工业、交通、住宅、医疗、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支持发展森林度假和水利旅游,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小镇和水利风景区。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矿产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项目和科技场馆,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培育国际优秀体育旅游赛事,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线路。结合通用机场、北部湾邮轮母港和全域高速高铁建设,积极培育低空旅游、邮轮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产融合发展态势。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文化旅游发展项目。

11.建设一批核心文化旅游项目。围绕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强化引领、补链、聚群,打造文化旅游核心项目。重点建设南宁万友国际旅游度假区、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北海尹姬国际医疗健康旅游产业新城、世界智力体育城、世界实景演艺之都等一批新的核心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规划建设理念先进、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如南宁荣盛天河海悦城文化旅游项目、桂林雁山民国风情旅游小镇、桂林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复综合体项目、贺州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实验区、柳州螺蛳粉特色小镇、防城港白浪滩航洋里等。

12.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加强培育和创建,推动现有A级景区、旅游度假村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升级,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推介大新史明园、防城港江山半岛、巴马赐福湖、北海涠洲岛、桂平大藤峡等国家旅游度假村。加快创建宁明华山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园、涠洲岛鳄鱼山、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三江城阳八寨景区、贺州黄姚古镇、南宁百里秀美邕江国际园博园景区、凭祥友谊关景区等国家AAAAA级景区。大力推进以桂北红军长征主题民族文化园、左右江红色主题民族文化园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景区。

13.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引导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游宜业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各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街区。重点建设升级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东盟数字文化创意园、梧州骑楼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桂林东西巷街区、桂林吴彤农民画产业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园区(街区)。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主题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显著、产业集聚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重点打造提升阳朔兴平古镇、靖西秀秋镇、合浦月饼镇、苍梧六堡茶镇、大化犹大镇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14.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快花山岩画景区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兴安灵渠、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左江流域落月庄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加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大遗址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一批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探索将民歌、民间说唱、音乐舞蹈、民俗风情、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餐饮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四)实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15.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全力打造国家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国家森林康复基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等国家品牌。重点推进防城港国家边境旅游实验区、中越德天-巴尼奥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龙州)建设。做好自治区区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名县等品牌创建和提升工作。

16.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项目。完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推进。打造以山水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桂林山水旅游品牌、以滨海休闲为主要特色的北部湾滨海度假区品牌、以寿康养生为主要特色的世界长寿养生品牌、以异域风情为主要特色的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品牌、以民歌为主要特色的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着力做强广西五大文化旅游品牌,增强广西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和特色优势,打造特色节庆品牌、演艺品牌、美食品牌、地理标志品牌和特色商品品牌,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7.文化旅游一体化精品打造项目。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策划,促进文学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以广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剧、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综艺等创作。申请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艺术节,继续举办广西戏剧展演、广西音乐舞蹈大赛、广西杂技魔术展等品牌艺术活动。建设一批影视、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创作基地,建设一批文艺创作、文体收藏、展示的文化休闲工作室。鼓励各类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在旅游城市或依托核心旅游景区开发主题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项目。

18.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建立安全便捷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完善旅游行业营运车辆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系统和景区道路绿道系统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高旅游厕所质量和标准,提升旅游厕所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文化设施景区化建设,重点建设广西民族剧院,改扩建广西博物馆,推进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一批自治区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具备旅游条件的广播电视设施等公共旅游服务场所。

19.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拓展项目。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入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渠道上市。

20.文化旅游智能服务升级项目。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大数据产业,建设广西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游村等建设。,建设“直通车到广西”、“一部手机到广西”等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广西“数字旅游”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广电在节目制作、网络传输、大数据云计算等资源优势,建设广西文化旅游云平台,丰富特色文化旅游视听内容,提供智慧旅游音视频一站式服务。

21.文化旅游惠民富民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旅游设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等助推计划,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惠民富民新格局。实施文化旅游便民惠民工程,推进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站建设,推广文化惠民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重点景区适度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 * *资源型旅游景区免费开放;鼓励推行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卡、电子优惠券、旅游年卡等措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

第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形成自治区统筹、市县重点、部门联动的良好局面。自治区每年举办1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各设区市竞相申办,对大会举办地的文化旅游发展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2)加强规划引导。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全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建立规划统筹机制和“多规合一”机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施规划评估,提高规划执行力。将《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工作安排,加强检查考核,推动《规划》落实。

(3)加强支持和引导。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多渠道筹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适当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用地供应,优先保障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旅游服务贸易,支持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出口。协调使用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制定全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经营、管理、创意、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将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纳入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依托重点高校、龙头企业和社会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文化旅游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推动建立新型文化旅游智库和文化创业研究机构,加强文化旅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支持文化旅游企业深化与区域内高校、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支持职业技术社会教育发展。探索与粤港澳和东盟国家的区域人才培训合作。

(5)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强文化旅游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实施部门联合“双随机、双公开”监管,继续开展全区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综合治理,确保交通、食品、卫生等关键环节安全和旅游设备设施运行安全。

(六)加强督导评估。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效果,并将评价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业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适时开展督导检查,通报各地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