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轻薄赋的具体内容

唐太宗吸收了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人为本,常说:“人,水也;六月,周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即位之初,就下令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珍惜民力,从不轻易征收徭役。他患有齐病,不适合住在潮湿的旧宫里,却长期住在隋朝的旧宫里。李世民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领导下,君臣和睦,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经济迅速好转。到了1989年贞观年间,牛马遍地,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派太平盛世的欣欣向荣景象。唐太宗在位20多年,有30多位官员进谏。其中,大臣魏徵的谏言达200余件,数十万字,都是一针见血,对改善国家大事很有帮助。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唐太宗认为,只有选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实现天下大同。因此,他求贤若渴,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考生范围和人数,以暴露更多的人才。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可谓“文武双全的人才”。正是这些人才,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非常重视法治。他曾说:“国法不是皇帝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所以一切都要服从法律。”法律颁布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了法律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贞观时期真正做到了太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反复思量,谨小慎微。他说:“人死不能复生,执法必须宽严相济。”由于唐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时期法制很好,犯法被判死刑的人也少。据贞观三年的记载,全国只有29人被判死刑,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和法制的最高标准——“刑事措施”可以不用刑罚。以人为本的思想,打开道路,打开易受训练的头脑;重用人才,任人唯贤是准则;急躁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它构成了贞观统治的基本特征,成为封建统治的最佳范例。与当时的西方国家相比,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