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北伐而不是休养生息?蜀汉的灭亡是因为北伐吗?
反对北伐的还有蜀中大儒乔舟,甚至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反对北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说,诸葛亮打仗打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成就。北伐真的没用吗?
这又回到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实现政治理想,分散蜀汉内部矛盾,增强蜀汉凝聚力等。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
以战争手段消耗曹魏的资源和实力,阻止曹魏休养生息,恢复实力,目的是延缓或阻止曹魏统一天下,以达到保存蜀汉政权的目的。
诸葛亮的北伐有几个特点:
1,稳扎稳打,无风险,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北伐极难成功。曹魏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它有一个明智的君主和一个明智的部长。它的国力强大,内部稳定。就算是偷袭,也只能用一次,不一定能成功。所以诸葛亮拒绝了魏的子午谷战略。魏延的策略不仅不成功,而且风险很大。这不是诸葛亮的选择,也不符合诸葛亮的谋略。
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除了第一次用错马谡,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也收获颇丰。就算退兵,诸葛亮亲自断后,不仅自己一方毫发无损,还杀了新美乐股份公司和张合两位将军。这是诸葛亮的告诫。
所以,稳扎稳打,不冒险,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是诸葛亮北伐的第一特点,因为这才符合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目的。
2.优先进攻陇右,而不是关中核心的长安。
曹魏在关中、陇右、凉州的重要城市和指挥中心是长安,长安的重要性相当于关中的都城。从诸葛亮北伐来看,并没有直接进攻长安。
比如第一次北伐攻陇右五郡,第二次北伐攻陈仓,第三次北伐攻武都郡和尹平郡,第四次北伐主要是祁山和司马懿的对抗,第五次北伐是斜谷,攻鄢郡和司马懿在五丈原的对抗。
就战争而言,攻下敌人的核心城池是赢得战争的手段,但诸葛亮不进攻,也是为了消耗曹魏的资源和力量,不攻城掠地。
3.准备延长北伐。
《三国志·诸葛亮传》:青龙二年春,俊朗之人一展武功,分兵定田,为其长留之本。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演武,派兵开荒,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诸葛亮开荒到前线,是为长期北伐做准备。历史上很少有在前线准备长期作战的例子。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当然不是打败曹魏统一天下,而是把军队拉到前线,解决前线军队的补给,从而延长战争。诸葛亮的军队一直在前线,当然曹魏用来防备诸葛亮的军队也只能随行。如果诸葛亮带五六万大军北伐,曹魏至少会有几十万大军同时镇守。
几十万人要吃喝,要备战。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曹魏国力虽强,只会让曹魏的实力越来越弱,而不是越来越强。诸葛亮使北伐长期化的目的是消耗曹魏的资源和力量。
为什么一定要用战争来消耗曹魏的资源和力量,而不是休养生息?
因为双方国力的巨大差距。
就人口而言,蜀汉的人口不到一百万。根据263年的数据,蜀汉总人口为94万,军队为65438+万,官员为4万。曹魏总人口差不多443万,军队差不多40万,东吴政权总人口230万,军队差不多20万。
就人口而言,曹魏的人口是蜀汉的4.7倍多。按照这个比例,曹魏的劳动力也是蜀汉的4.7倍,每年的人口增长也是蜀汉的4.7倍。从蜀汉的建立到它的灭亡已经有42年了。假设双方都休养生息,没有战争,会发生什么?
可以认为,曹魏休养生息的速度是蜀汉的4.7倍。例如,如果蜀汉的粮食总收成是654.38+0万阿津年,曹魏的粮食收成是470万斤;如果蜀汉净增人口1万,曹魏净增人口47万;如果蜀汉42年净增人口420万,曹魏净增人口65万。
如果没有蜀汉和曹魏的战争,42年后,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差距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会越来越大,双方的差距可能达到10倍以上。那么几十年后,蜀汉还是会不打这一仗就灭亡,实力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虽然历史上有很多战役,但是从蜀汉和曹魏的情况来看,
反之,如果蜀汉不休养生息,而是不断对曹魏发动战争,那么曹魏的消耗将是蜀汉的数倍,这与休养生息的效果是相反的。比如诸葛亮发动北伐,率领5万大军,对岸曹魏至少有65438+万人前来防备诸葛亮。
诸葛亮一天消耗654.38+万斤粮食,一个月消耗300万斤粮食,那么曹魏一天消耗20万斤粮食,一个月消耗600万斤粮食,这还只是粮食的消耗。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的运输部队数量不会比前线部队少很多,这将增加后方人民提供的税收数量,并可导致曹魏政权内部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
再比如,关羽北伐襄樊时,侯殷、魏发展,曹魏宛城诸将,造反,杀太守、共曹。他们为什么造反?史书记载了原因,因为宛城地区的官民不堪曹魏徭役之苦,因为有战事,战事耗粮。食物从哪里来?从人民来说,人民需要向曹魏缴纳更多的赋税,这会导致内乱。
如果双方都休养生息,那么曹魏政权就不需要对人民征收那么重的赋税,就有可能轻交赋税,减轻人民负担。一方面,诸葛亮北伐可以增加曹魏人民的赋税,增加曹魏可能引起内乱的可能性,从而消耗曹魏的资源和力量,而曹魏的消耗是蜀汉的数倍。
虽然战争对双方都有消耗,但只要诸葛亮发动北伐,曹魏的消耗就一直存在,而且比蜀汉大得多,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诸葛亮通过战争消灭了曹魏,而且当时曹魏不仅是蜀汉的敌人,还有东吴的孙权、辽东的公孙和西北的乌桓、匈奴、鲜卑等人。
曹魏还需要分出一部分国力来对付孙权、龚以及西北的胡人,这就增加了曹魏的压力。其实在诸葛亮的时代,曹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明帝和曹睿在长安亲自挂帅,可见曹睿的重要。
而诸葛亮则在一系列北伐战争中寻找曹魏的破绽和错误。一旦曹魏连年战乱,因苛捐杂税而引起内乱,或因连年战乱而内部危机,那就是诸葛亮的机会,诸葛亮用连年战乱阻断了曹魏的国运。
诸葛亮本人依靠自己的治国才能,弥补了蜀汉国力的不足。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尽管遭到反对,诸葛亮还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国内的问题。到了姜维的时候,还没有诸葛亮这样善于治国的人才,所以国内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诸葛亮北伐,可以看做是魏国被耗尽的长期策略,就看谁先撑不住,谁先露出破绽,谁先犯错。诸葛亮如果休息,不仅跟不上魏国的发展,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比如长年累月不打仗休息,会导致部队缺乏实战。从古代平均寿命来看,十几年就是一代。一旦那一代参战的士兵死了,后来的士兵就不参战了。没有实战经验,战斗力会明显降低。一旦有一天,曹魏大举进攻蜀汉,蜀汉将在一战中灭亡
这是降低士兵战斗力的一个因素。另外,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一旦没有北伐这样的对外战争,其内部的纷争和腐败也就开始了。尤其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将陷入无休止的内部斗争。蜀汉末年,连太监黄浩也出来玩政治。诸葛瞻死前说了什么?第一,他无法阻止姜维的北伐。第二,他无法阻止黄浩玩政治。这是内部斗争。
看看后来的吴栋政权和曹魏政权就知道了。吴栋电力部长废除了皇帝,皇帝杀死了电力部长。最后弄了个暴君孙皓当皇帝,曹魏直接从司马师手里接过曹师的大权。中国淮南也有三次叛乱。以刘禅的治理水平,蜀汉能好到哪里去?
没有战争,蜀汉的统治阶级就会松懈,国内歌舞升平,沉湎于表面的宁静,但人民未必能安居乐业,税收也要交。蜀汉后期,治国人才匮乏,政治开始陷入黑暗,小人开始出现。如果没有北伐这样的对外战争,20年后就会提到蜀汉的灭亡,所以诸葛亮北伐是正确的。
蜀汉的灭亡有很多原因。诸葛亮时代的北伐和姜维时代不同。诸葛亮北伐,能够自己治理国家,治理好大后方。姜维北伐时,没有管理大后方的人才,人民又穷又累,所以反对的人很多。
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国力持续衰弱,皇帝昏庸,内部人才匮乏。不要因为蜀汉的灭亡而责怪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已经29年了,诸葛亮不用承担无限责任。诸葛亮的祖孙三代为国捐躯,值得蜀汉人尊敬。诸葛亮把一生献给了蜀汉,死了。
公元263年,蜀汉国力衰弱,刘禅这个皇帝更加昏庸。他甚至重用黄浩这样的太监。就连姜维上书说需要防备曹魏的国家紧急信息,也需要占卜决定。这简直是儿戏。一个国家处理信息的最高权力其实就是这个手段。这个政权能不灭亡吗?
蜀汉王朝后期,中国人才极度匮乏。本来就是一州之地,不可能重用益州本地人。根本没有可用的人,也没有持续的人才。蜀汉是天生的弱者,而曹魏是一个人才。钟会和邓艾是军事奇才,司马昭也是具有超能力的军政人才。没有人可用,这自然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但这不是北伐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