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在四季运动中应该注意哪些误区?

四季运动有不同的运动误区,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所以喜欢运动的男人有必要对比一下自己的运动。如果有任何误解,他们应该尽快纠正。

1.春运拒绝流汗。

到了春天,气温开始慢慢回升,男性健身的热潮开始回升。春天确实是人们进行户外健身活动的好时机,一些科学适度的户外活动会为一年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功能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肌肉和韧带也比较僵硬。所以,春天刚来的时候,运动要以恢复人体的机能水平为主,注意适量,不要盲目追求运动量。一些男性朋友对春季锻炼有误解,认为和往常一样,只有锻炼到浑身是汗才能达到目的。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这样确实可以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但在气温乍暖还寒的早春,体力活动过大,身体出汗过多。一旦被冷空气吹到,又没有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很容易感冒,可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春天身体需要一个调整的阶段来适应大运动量。这时候如果突然加大运动量,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耗。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普通锻炼者很可能忽视身体损耗的及时补充,影响锻炼效果,达不到锻炼健身的目的。

在此提醒男性朋友,运动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使肌肉和韧带充分放松,防止因运动量突然增加而造成肌肉和韧带损伤。

2.牢记夏天的“注意事项”。

钓鱼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男性朋友的喜爱。但在钓鱼活动中,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眼睛损伤。水面会像镜子一样反射阳光。垂钓者长时间盯着水面,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直接反射到眼睛里,使视网膜温度迅速升高,导致视网膜损伤,如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或出血、异物感、刺痛、畏光、结膜水肿充血、眼睑痉挛等。

日食。垂钓者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诱发中暑、头晕、头痛、耳鸣、头晕、恶心和呕吐。严重者可导致抽搐、晕厥等。长期日晒也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如红斑、脱屑、起泡、色素沉着、湿疹等。

蚯蚓病。蚯蚓是多种细菌的宿主。垂钓者被鱼钩抓伤后,病菌会趁机侵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蚯蚓经常携带的革兰氏阳性弧菌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垂钓者如果在有血吸虫病的水域垂钓,很容易感染血吸虫,引发血吸虫病。

为了预防这些危害,喜欢钓鱼的男性朋友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比如钓鱼时准备一顶遮阳帽遮挡阳光;钓鱼时注意视力调节,经常看阴凉处或闭目养神一会儿。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垂钓,并及时就医。钓鱼时也要注意卫生,不要在受污染或有血吸虫病的水域钓鱼。接触蚯蚓后要仔细洗手。手被鱼钩划伤时,要及时清洗、消毒、包扎,防止各种病菌感染。

在炎热的夏天,游泳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运动。既能防暑,又能增强体质。但是,如果忽视了安全和卫生,就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夏天游泳不要忘了“五个注意事项”。

溺水预防。游泳时,一定要摸清水情。即使是游泳技术很熟练的男人,也不要在未知的水域游泳。另外,要学会自救,也要学会救别人。如果游泳时不慎落入深水中,应尽快取仰卧位,头向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呼吸。溺水者被救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泥土和呕吐物,对失去意识和颈动脉脉搏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防止抽筋。游泳的时候,如果腿抽筋了,不要慌,在水里乱踢。你要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脚趾抽筋时,双手掰开脚趾向下压;当小腿抽筋时,用手按摩小腿,向脚背方向拉伸脚趾或用患脚用力向下踢,以停止抽筋。之后要立即上岸,通过日光浴温暖四肢。

预防中耳炎。为了保护耳朵,游泳前在外耳道涂一点抗生素药膏,可以保护皮肤,减少水的浸泡。游泳后要将耳内残留的水分擦干,避免耳内的水分促进细菌的生长繁殖。

预防结膜炎。不要在不干净的水里游泳。游泳后用清水或3%硼酸水洗脸,或用0.25%氯霉素或利福平滴眼液,每日4~6次。

抗皮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游泳后要定期用清水洗澡,换衣服。如果出现皮疹,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治疗。

3.“秋冻”运动要适量

“春捂秋冻”的道理大家都懂。对于大多数健康男性来说,“秋冻”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原理的,除了年老体弱、有慢性病、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

众所周知,人是温血动物,他体内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总部”——大脑皮层下丘脑,只有在温度变化的刺激下,才能增强调节体温的能力,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和抗菌能力,进而为适应寒冬的到来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期恒温环境只能降低人的热适应能力。气温稍有变化就加衣服保暖,就是在营造这种恒温环境。这样一来,没有得到锻炼的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一旦接触到寒冷,就可能无法抵御致病菌的挑战,从而容易导致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适应寒冷环境,可以提高体温调节能力。从秋季开始的耐寒锻炼是提高调节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手段。

给自己接触寒冷环境的机会,包括不要穿得太厚太紧。其实,过早、过度保暖,身体出汗不容易察觉,反而容易感冒。

需要冷适应。从秋季开始,要逐渐培养用冷水洗手洗脸,喝凉开水的习惯。这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效果显著。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冷水冲洗后,都要用干毛巾擦拭。

4.警惕冬天练“双刃剑”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或不适当的运动会伤害身体,甚至导致猝死,尤其是冬季晨练。所以冬季训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季节性适应

深秋初冬,天气突然变冷,特别是大风过境、寒流降温时,一些人对寒冷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皮肤微小血管收缩,容易引发心血管意外。一般4~6周后,进入真正的冬季,身体对低温有所适应,但相对安全。这就是“冷适应”的过程。

2.温度和风力

根据北京74万人10年的心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北京的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均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即平均气温越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越高。研究表明,当你从室内走到室外时,0℃以下的冷空气直接吹脸,可立即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导致心绞痛。所以出门前要做好保暖措施。

3.生物钟节律

根据生物钟现象,人体心血管功能在下午4-6点最佳,10 am次之,6-9点最差。因此,如果你身体健康,你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锻炼。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应选择在下午4~6点锻炼,或在10 am后外出,冬季尽量不要在凌晨锻炼,因为此时交感神经张力急剧上升,心血管负担最重。雾天不仅空气污染重,而且湿度过高,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不适合晨练。

4.运动量

寒冷的天气已经增加了身体的耗氧量,清晨是危险的时刻。所以老年人冬季运动量要相应减少,否则有氧运动很容易变成无氧运动,适得其反。

5.饮食调理

提高身体防寒能力的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充足水分。蛋白质具有特殊的热力学功能,使人体不怕冷。充足的水可以保证身体的良好循环,不易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