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没有两条路。

《礼记·中庸》说“大德则寿”。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这样他的心灵才是安心的,气血才是和谐的,生理机能才是稳定的,形神才是和谐的,才能健康长寿。有人分析过,道德修养高的人,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相对稳定,体内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还能增加脑内激素的释放,加强神经活动,可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因此,修德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为保健专家所重视。儒、道、墨、法、医家都把培养修德列为首要任务。

唐代孙思邈明确指出:“德行不全,服玉液丹药,不能延年益寿。”明代王文禄在《医学第一》中说:“修身养性无二术。”根据养生理论,道德修养与脏腑阴阳协调有内在联系,即《黄帝内经》太素说:“修身为德,则阴阳和谐。”《黄帝内经·古天真》中也说:“故凡能年年百岁而不失其行者,不以其德为危。”

第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爱是永恒的。

孔子在《论语·永业》中说“知动者,仁者,静也;知者乐,仁者寿。”孟子指出:“爱别人的人,也会永远爱别人;尊重他人的人会永远尊重他人。“注重道德修养,乐善好施,得到好的回报。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恩爱和谐的关系,自然不受干扰,精神愉悦,有益健康长寿。正是因为孔孟践行了儒家的仁德思想,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成为当时伟大的寿星。

知者动,仁者静;知道的人快乐,善良的人长寿。

二是心胸开阔,光明磊落。

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悲。”心胸开阔的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贪图不义之财,不做害天害地的事。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自然心安,吃得香,睡得香,生活在舒适愉悦的氛围中,对内心环境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有利于健康长寿。

第三是乐善好施,心胸开阔。

孙思邈认为养性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养性序》指出“欲养性者,善其所学也”,“性自善,古今中外百病不生,无灾之因,亦为养生之大课”。心地善良的人总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自然他会平和豁达开朗,以自己的奉献为荣,乐于助人,不会因为计较个人得失而整天愁眉苦脸。这样就很少有担心、悲伤、厌恶等不良情绪刺激,可以长期保持安静愉悦的心态,健康长寿。

以德为生的人也不少,其中以唐代名医孙思邈最为人熟知。孙思邈投身医德,解除大众疾苦。他出诊的时候从来不来回看,只“全身心投入拯救”。即使面对“又臭又恶心”的病人,也不觉得有任何厌恶,依然以非常同情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对待。他行善,活了一百多岁。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中年亲戚流散,仕途险恶,但他豁达大度。他以“枕上愁堪病,屋中笑不如求医”来勉励自己,并给自己取名“乐天”。他74岁去世,长命百岁。而同时代的李贺却自恋,自我封闭,自寻烦恼。他只活了26年就离开了家。两者的鲜明对比说明,保健必须培养道德,这就是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