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思格和江哲三格的具体来历、地点和典故。回答得好可以加分

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北方四个书柜分别是北京故宫的文远阁、京郊圆明园的文远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水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金文阁,合称“故宫四院”(或“北四阁”)。此外,清政府还在江南镇江金山寺修建了文宗阁,在扬州大观堂修建了文慧阁,在鼓山圣音寺、杭州西湖宫修建了温岚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剩下的我就不太清楚了,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解释四馆七馆的名称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一套御书和官修丛书。它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海纳百川,提纲挈领,把四千多年的文化提炼出来,成为古籍大观。”【1】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宝库。该书分为四大类:经典子集和历史子集。“《四库全书》共3461种,79309卷,《目录》共6793种,93551卷。这些书基本上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2]及“前四版分别弃于大内文远馆、奉天文远馆、圆明园文远馆、热河金文馆。后又续为三部,分别藏于扬州文慧馆、镇江文宗馆、杭州温岚馆,各3.63万册,翰林院本共计29.4万册。”[3]一大系列的书已经抄了八本,为它建了七座南北图书馆。这一壮举可谓前无古人,堪称前无古人的世界文化事业。

1斯Ku齐格名字的由来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清帝高宗自称“检讨古文”,欲“彰显千古同文之盛”[4],上书寻访遗书。12月,他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次年二月,四库全书馆成立,十六位皇家王度和大学士被任命为馆长,六位大臣和侍郎被任命为副会长。此外,还有4000多名作家和书法家...,可谓人才荟萃,盛极一时,蔚为壮观。历时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2 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已编纂完毕,存于文远馆。之后,其他六部陆续完成。

早在《四库全书》编纂开始之时,乾隆就决定修建一座宫廷图书馆,即“藏书一册”。这一思想在他的《文远亭记》中说得很清楚:“凡事预则立”,虽然书的完成还需要时间,但存放书的地方一定要建起来。在皇宫里,是不可能找到一个地方的,所以于文华可以在寺庙后面建一座文庙。(《高宗皇帝诏书第二辑》卷十三,第1-2页)此后,北四亭相继建成。而“因为江浙是人文之源”,高宗决定继续写三本《藏于江南三阁》。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上谕曰:“审读古右杂文,研究古籍。近几年,我命儒生编辑《四库全书》,特意建了文渊、许文、文远、金文四馆,以备存放。现在第一部写完了,第二、三、四部限时六年,所以《嘉惠译林》是一部杰作。因为江浙是人文之源,有很多擅长力学的人,愿意学习中文文秘。这个《四库全书》是允许广为流传的,以光治文。如扬州大观堂的文慧馆,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馆,杭州圣隐寺的温岚馆,都有藏书,以便江浙一带的读书人就近观察抄本,用它们来表现我国藏书美财的无限繁荣。”[5]

1.1,“天一阁”与四库七馆的关系

古籍收藏很难,不仅怕乱,怕天灾人祸,还怕“万劫不复”。正如清代康熙年间大学者黄宗羲所说:“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久了,就难了。”.....天一阁书,藏范司马。嘉靖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6]这是黄宗羲在《天一阁书记集》中对天一阁收藏的由衷赞叹。清代嘉庆著名学者阮元在《宁波范天逸阁书目序》中也对他赞不绝口:“中国藏书最长的家,是宁波范天逸阁。它的藏书在亭子之上,亭子与六间房连成一体,而书柜就是那个。下分六间房,取‘天生水,地六成’之意。乾隆年间,建了七个亭子,用了不少。" [7]

由于《四库全书》卷帙浩繁,甘龙很早就想模仿这种藏书方法。[8]于是,在编纂之初,我了解到浙江省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天一阁”图书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藏书不发霉,不虫蛀,有防水防火的功效。于是他下令仿范的“天一阁”建四个亭子,以备日后贮藏。比如乾隆《文远馆记》中提到,“藏书之多,浙江范氏天一阁必是巨人。因编《四库全书》,命采其亭式,建储处。”(《高宗皇帝诏书第二辑》卷十三,第2-3页)并派人到天一阁了解建造情况。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二十五日上谕:“浙江宁波范家读书最多,赐书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作为赏赐。听说他家图书馆说“天一阁”是砖砌的,不怕火不怕烛。自前明朝以来,此井未遭破坏,其方法十分精细。我想告诉我的亲戚去那里看看房间是怎么做的。是否用特殊的砖石代替木材种植。这个书架是什么风格的?详询,铁成准确样本,敞开胸怀,呈现出来。”[9]尊旨在访范家后“马上复读”:“天一阁在范宅东,坐北朝南。左右砖朱@ ①是墙。前后檐,门窗上下设置。它的横梁和立柱是由松木和冷杉制成的。* * *六个房间:一个在西边,有楼梯。东面的一个房间,靠近墙壁,因为怕潮湿,没有存放书籍。不过中间有三个房间,里面十个大柜子,六个柜子。前后都有门,两边存放书籍通风。后面有两个柜子,两个小柜子,西边有十二个柜子。在碗橱下面放一块石头以防潮湿。亭前挖有池塘,其东北角为弧形池塘。据传,凿池之初,土中有隐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有‘天一圣水’之意,故以亭名。有六个亭子,意思是‘六成之地’。因此,书架的高度、深度和宽度,以及数量和大小都包含六个数字。专用绘图仪器。”[10]因此,高宗在皇宫里建了四个院子,在江南建了三个院子。从此“天与水”的含义与七亭的命名有了密切的关系。

1.2,仿“天一阁”的四仓七亭建筑

齐格馆的建造是在不同的地点、环境、各种因素和条件下进行的,并相继完成,但都是模仿“天一阁”的建造体系。

首先,工人是热河避暑山庄的金文馆和圆明园的文远馆。四集《高宗诗话》(卷三十三,第三十三页)和《诗话台》说:“早晨取阁式,先构文风。”注:“命仿浙江范天一阁之制,阁建于碧墅山庄之前,阁建于此。”

文锦阁,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动工,次年夏竣工。文远馆位于北京郊区的圆明园。乾隆三十九年重修。在圆明园北原建筑四达阁的基础上略作改建为文远阁(《高宗帝制五首:文远阁诗》),次年继金文阁后建,为北四阁第二阁。文远亭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第二年完工。地址在故宫文华殿后面,馆名沿用明代文远馆的名称,馆内收藏有四库图书馆完成的第一部四库全书。温水阁最晚建于北寺阁。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次年完成。它位于盛京(沈阳)紫禁城的西部。

上面的金文、文远、文渊、文水四馆都在禁地内,是故宫四馆,也叫北四馆。所有的亭子风格都是仿范天义亭。《高宗帝制五首:趣亭》(卷四十,页三十)说:“书楼四库,乃天一之法”。其中说:“浙江鄞县收范书之地,名曰‘天一阁’,此处有六塔,以‘天满水,地六成’为胜之术,意在藏书。其公式可以用,是以元、元、金、描摹四馆之创,仿其制而学。”

江浙的文宗、、三馆,也是仿照范的“天一阁”而建的。只不过文宗和文慧是先得了古今藏书,所以才预建,而温岚馆是在《四库全书》三分本之后建的。这三个亭子都位于长江以南,所以也叫南三亭。《续金山志》云:“文宗阁在宫中左侧,乾隆四十四年所建。”[11]文慧亭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宗五首》(卷四,第19页)与庚子重叠的《文慧亭诗韵》:“天宁别关书屋巍峨,积书甚多。”注:“此亭形成于庚子年间(乾隆四十五年),也是仿照范的‘天一阁’。”温岚亭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于四十九年(1784),由“玉兰堂”改建而成。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下令:“杭州圣音寺后玉兰堂,交由陈惠祖(浙江巡抚)、朱升(浙江公使)重修温岚阁,设书柜备用。夷陵阿(两淮盐务)、余省文远等馆所熟悉的书体,可以适当模仿。”(《处理四库全书档案》卷一,第85页)《杭州府志·西湖图说》也说:“左剑阁,近宫,存《四库全书》,赐名温岚;东墙明映西陵源,金庸陷入喧嚣。”(邵编,刊于乾隆四十九年,卷一,第44页)《温岚亭上诗》末有云:“之‘天一’近斯,幸温岚双璧”(卷六,第4页)。至此,南三阁的“天一”痕迹明显。

2四库七亭的命名和解释

如前所述,七亭皆仿照范《天一阁》,理由是“天满水,六成地为胜之术,意在藏书。”长期以来,乾隆不仅模仿其风格,还在其名称中的“水”字上下足了功夫,旨在“以水生火”,保护《四Ku》的收藏“长久不衰”。因此,“水”成为七馆命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发现,文远馆、金文馆、文远馆、文寿馆、文慧馆、文宗馆、温岚馆这七个馆的名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三个字,首字“文”,尾字“格”。只是中间两个字不同,但都有“水”字,其名称的含义非常明确,即第一个字“文”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代表了清朝文化繁荣的含义,以及四库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间有“水”字,如上所述,表示范的藏书在“天天水满”的时期累火,以保藏书。至于文宗阁,可以写成“文宗阁”;据说因为镇江一直被洪水淹没,所以亭子就建在金山上,面对一条大河。如果加上“水”,那就是“洪水”;还有一种说法是“宗”字本身就有水的意思。“镇江文宗虽然外表看似独特,但如果仔细研究其内涵,就会有‘江河住海’的坚实含义。”【12】简而言之就是火被水代替了。以上对汉字的解释只能算是“王文商业”。

甘龙的解释让人感到困惑和精辟。以内院四院为例,可以看出乾隆释名的内涵。他解释了“文学”的含义,用文学比喻水,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他在《文远歌集》中写道:“写作的意义是伟大的!以世为师,以道为载,以言为言,以启民,以开乃至于今,所谓天道不丧。以水为喻:那么经典之源也是文学之源,历史之流也是文学之分支,文学之派也是文学之派。派、支、流都是从源头划分的。集也,子也,史也,皆出自经典。所以我把书存放在四库,第一库是经典,但我以水为喻,追根溯源。而算上‘天一’的亭子,差别也不大。”(《太上皇文选》第二辑第十三卷第2-3页)在《文隋歌集》中,再次阐述了“文”的内涵:“二书褒尧舜,一说,一说,一说载于中,明是源出于外,徐以文示之。作家也是理性的,文字所在,自然存在。文不在吗?孔子顺了尧舜之心。世界上没有文字,失去了正义,却不是世界。是云吗?但文字离不开简牍的简化版来改造世界,这四库的系列也很重要。”(第14卷,第4-5页)文字的意义是伟大的。“文之所在,有天感”,而“天庭亭算”,意从“水”起,“天庭满水”火,以使亭书长存,求“文”之永恒。

对于北四阁的命名,乾隆也作了专门的解释,如:“阁之名始于盛朝,今已无立足之地,而兼任殿阁爵位的内阁大学士之名犹存,故需储书,故所谓名实相合。前面是文华寺,是20岁就要讲学的地方。诚然,枕经、镜史是用来教化百姓的,后人视之为家法,故赐于绳祖,以取经于世,修民而返古。没错。”(《皇帝诏令第二集·文远葛》卷十三第1-2页)因此,文远葛虽然是明朝的产物,但由于其“名实相符”,所以至今仍被沿用。此外,“文华堂在其前”,是讲经的地方。这样“以枕经史为鉴,以镜为民”才是真的,“循绳先民之深意考天下,修民之事溯古才是真的!"再比如,也有文锦阁的特写:"改元为源,有活动必有流,故分部落。“要想从部落中找到一条小溪,追根溯源,首先要关心知其津,知其津,然后就会迷失方向,迷失正道,断了港口也就情有可原了。所以第二遍解析木是美的,地上标注了龙门的名字,也算是认识了天津。而且就像刘勰说的“道家形象妙,但不是文字不津,而是文字妙,不学不传”,其实和我的心也是一样的。府庄位于塞外,古为不毛之地,今为艳日富庶,礼乐渐升,四库藏书阁。比起司马迁的‘隐山’,也是天壤之别!”(《第二套高宗皇帝御书》卷十三,第3-4页)“天津饭”的奥秘是如此完美,天衣无缝。

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在《文穗阁记》中对北四亭的命名进行了总结:“四亭的名字都是用文字写的,但若深若源,若津若流,若溯,都是以水为基,取范的'天一阁'之举,这也见于以前的记载。如果有海源,所有的水域都有自己的源头,都属于海,那么似乎海是它的尾巴而不是源头。不知道为什么尾巴漏了,还是作为源头运过来的。原反终,大易显其终。天津是穷源的必经之路,但也是可追溯的,天津也是穷源的源头。如果水的本体是这样用的,那么文学的本体呢?正因为盛京,名字才更符合周所谓‘溯流求基业’的意思,意在缅怀先人创业的艰难,向后人展示守文的典范。我是认真的!”(《高宗皇帝诏书第二辑》卷十四第4-5页)可见乾隆为七亭命名的良苦用心,“用意是想一想!"

编辑宋亚凡

参考

[1][3][5][11]郭伯公。民国图书与《四库全书》编纂考辨(四)。上海:上海书店,1992:(前言),(前言),65438+

[2][4][清]雍Ró ng @ ③。四库全书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出版说明),(卷首)

[6][7][12]毕,张娇华编著。中国古籍与现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36-38,39,443。

[8][9][10](清)王先谦。续录东华。(乾隆79年,第12页)

关于未存储在字体中的单词的注释:

@ (1)原字秋瓦。

@ ②原词补充。

@ ③原话王贾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