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的饲养技术有哪些?
上述因素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发病和死亡。因此,生产中应选择断奶时间和断奶方法,减少和消除疾病的侵袭,促进仔猪健康发育。
一、仔猪断奶时间的选择
仔猪的断奶时间不能一样,要根据母猪、仔猪的生理特点和各猪场的饲养管理条件。从提高母猪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仔猪断奶时间越早,母猪利用效率越高。而母猪产后子宫恢复需要20天左右,子宫未完全恢复就交配,导致受胎率低,胚胎发育受阻,死亡增加。考虑到仔猪的生理特点,当仔猪体重在8公斤以上或4周龄时,仔猪已经利用了母猪的大部分乳汁,免疫能力逐渐增强,具备了通过饲料获取营养的能力。从饲养管理的角度来看,仔猪断奶时间越早,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越高,断奶时间越晚,对断奶应激的抵抗力越强。在周龄时,仔猪基本上具有抵抗断奶应激的能力。因此,在目前的生产中,仔猪在4周龄时断奶。
二、断奶仔猪的饲养与管理
1.饲料和饲料系统的转变
(1)进给过渡。仔猪断奶后2周保持原饲料不变,仍饲喂泌乳期饲料,2周后逐渐过渡到断奶仔猪饲料,让仔猪有一个适应过程。断奶仔猪的饲料组成应与哺乳期基本相同,但应调整饲料营养水平,避免突然改变饲料降低仔猪食欲,引起胃肠不适和消化功能障碍。
(2)饲养方式的转变。断奶后,仔猪从吃饲料和母乳转变为完全吃饲料。胃肠道往往不适应,容易消化不良,拉肚子。断奶后3 ~ 5天要适当控制仔猪的采食量,一般让其吃到八成饱。5天后,逐渐增加喂食量,逐渐过渡到自由喂食。如果饲喂过多过快,仔猪往往会因暴饮暴食而腹泻,所以生产时要特别注意。
2.环境变迁
仔猪在断奶后的前几天非常躁动,经常对母猪大吼大叫。为了减轻断奶后的应激,要求在断奶时将母猪赶走,将仔猪关在原栏内一段时间,待仔猪适应断奶的刺激后,再转移到断奶猪舍,即赶走母仔猪,留下仔猪。同时,原窝仔猪不分组,直接作为一组转移到断奶仔猪舍,但如果一窝仔猪过多或过少,就需要重新分组。
3.小猪的训练
训练仔猪养成断奶后定点排便、转群的习惯。仔猪排便多发生在早晨醒来的时期、喂食前后、临睡前。所以在这几个时期要把仔猪赶到圈舍内的排便区排便,并人工观察一段时间,排便完毕后再放生。同时,在排便区域留一些粪便,让仔猪根据粪便和尿液的气味来确认排便区域,从而快速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猪在指定地点排便,既能保持圈舍清洁,减少污染,又有利于仔猪健康,减轻饲养者劳动强度。
4.防止小猪咬尾巴
断奶后经常发生咬尾,不仅影响猪的休息,还可能造成猪的严重伤亡。
(1)小猪咬尾巴的原因。
①?管理措施不当。喂食密度太高,接触太频繁,躺下就伤尾巴;湿度大、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空气中氨、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过高、光照过强、群体应激、睡眠和喂食时间短、活动时间长、环境单调等因素都容易诱发仔猪咬尾巴。
②?饲料营养不均衡。饲料中营养元素不平衡或饲料中原料质量差也是咬尾的重要原因。比如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尤其是盐的缺乏,容易导致仔猪异位,喜欢咬粪便等含盐的东西。小猪尾巴上经常粘着粪便和尿液,有咸味,容易诱发小猪咬尾巴。
③?感染了寄生虫。当小猪感染寄生虫(尤其是疥疮)时,会导致尾巴发痒,所以小猪会不断摩擦,导致尾巴出血。血咸腥,小猪喜欢啃咬导致咬尾。
(2)仔猪咬尾的预防措施。
①?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度,加强通风减少有害气体,控制光照的时间和强度,减轻应激,使仔猪生活舒适;饲喂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特别注意微量元素、维生素、盐分的充足,保证饲料质量。
②?合理分组。根据品种、年龄、体重合理分组,最好采用一窝一圈的饲养方式,防止分组后打架。如果把不同来源的猪转移到同一个圈里,战斗激烈,可以对整圈猪喷洒苏尔等臭气,减缓战斗。
③?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不仅能防止咬尾,还能促进仔猪生长。
④?摆好玩具。在小猪屋里挂链子或者放石头,可以满足小猪的好玩习惯。
⑤?早期剪尾是解决仔猪咬尾问题的重要途径。断尾应在仔猪出生后1 ~ 3天内进行,只能保留尾巴的1/3。
⑥?发现咬尾,要及时处理。按照消炎、止痛、控制继发感染的原则,隔离被咬伤的猪,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IU、安痛定5mL、止血敏2mL,外用2%碘酊或红霉素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