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暑、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整理了24首节气歌曲: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日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完成一圈需要一年时间。
一年分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按照公历,这两种气体每个月都不会发生变化。
上半年是周六周一,下半年是逢八逢周三。
这些都是节日,相差也就一两天。
二十四节诗先后,以下公式记在心里:
一月的一场小寒接着是一场严寒,二月的开春就下雨了;
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在四月;
五月的长夏和小满,六月的盛夏至日;
七月酷暑微热,八月立秋立夏;
九月,千年逢秋分,初霜寒露尽在十月;
立冬的11月有一场小雪,冬天的至日有一场大雪来迎接新年。
把握季节忙生产,及时播种收获,确保丰收。
随着中国历法的传播,二十四节气已经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站着就是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雨:雨开始下,逐渐增大。
蛰:蛰的意思是躲起来。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清明:阳光明媚,郁郁葱葱。
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长夏:夏天的开始。
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种子饱满。
芒属物种:芒作物如小麦是成熟的。
夏天至日:炎热的夏天来了。
暑:暑就是热的意思。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
大机构: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暑热: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
初霜:天气越来越冷,霜冻。
立冬:冬天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积雪。
冬天的至日:寒冷的冬天来了。
小寒:气候开始变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天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当太阳达到315度时,就是立春。《二十四节气》:“正月节,立,始也...长夏秋冬也一样。”古代“李思”是指春夏秋冬的开始,其农业含义是“春种、夏长、秋收、冬储”,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差异大,四季不同。因此,虽然“李思”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的气候特征,但“李思”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显著,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的日期始于初春。立春的第一个天气应该是“东风解冻”,基本如此,但作为立春的标志,为时过早。
在我国气候学中,通常将立春定义为每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一天,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立春的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入春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更实用。立春后,气温上升,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繁忙的春耕季节。
雨水
每年2月19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30度,这是“雨”的节气。雨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变暖,降水逐渐增多,二是雪变少,雨变多。《二十四节气》说:“正月,水生于天。春属木,但生木者必有水,所以立春有雨后。而东风若融,则散成雨。”
“雨”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至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达到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左右,华南气温在10℃以上,华北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降雨前后,油菜和冬小麦一般会返青生长,对含水量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所以适当的降水对作物生长尤为重要。而此时华北、西北、黄淮地区降水普遍偏少,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如果早春少雨,雨前雨后适时春灌,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主要是加强中耕锄地,同时做好田间清沟排水,防止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俗话说“麦浇花,菜浇花”,有苔的油菜要适时追施苔肥,以争夺更多的豆荚。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要注意“冷尾暖头”,抢抓晴天播种,力争一次播完全部秧苗。
雨季天气多变,是全年寒潮过程最多的季节之一。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对已经发芽变绿的农作物、森林和水果的生长以及人们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在关注农作物、大棚蔬菜、工商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还是要注意个人卫生保健,防止一些疾病在冬末春初蔓延。
惊蛰
每年的3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就是“发呆”了。蛰是指天气转暖,春雷开始响起,唤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二十四节气》说:“二月节,万物震动,震动即打雷,故称惊雷。是一只逃跑的蟑螂。“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一首诗中说:“春雨时,东角始雷,众人潜伏,草木舒。“事实上,昆虫听不到雷声。春天回来了,天气转暖是它们结束冬眠,“惊喜地跑开”的原因。在中国,春雷开始响起的时间因地而异。多年平均来看,云南南部在1年底左右可以听到打雷,而北京的第一个打雷日是在4月下旬。“惊雷始于你”的说法与江南的气候规律是一致的。
“春雷响,万物长”,又是九月的好晴天,气温升高,雨水增多。除了东北、西北地区依然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经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3-6℃,江南一带8℃以上,西南、华南地区达到10-15℃,已经是一片和谐的春天。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惊蛰这个节气,并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中有云:“一场小雨带来新花,一声惊雷起。田家闲了几天,种田开始了。”农业谚语也说,“春耕不能歇,过了惊吓节”,“尽了力养花开,农活就齐了。”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土壤依然是冻融交替。及时耙平地面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而不耙地如蒸馒头”,这是当地人抗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江南的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已经开始开花。对水肥的要求很高,要及时追肥,干旱多雨的地方要适当灌溉。南方雨水一般能满足春季蔬菜、小麦、绿肥作物的需要,防止湿害最重要。俗话说:“麦子犁沟要三管,不如倒粪”“要想收获油菜籽,就要勤管犁沟”。要继续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华南早稻播种要抓紧,同时要做好稻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的升高,茶树逐渐发芽,要进行修剪,及时施“催芽肥”,促进更多的枝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应在开花前施肥。
“春雷吓万虫”,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纷纷发芽。要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注意。
春分
春分,古代又叫“日中”、“昼夜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阳达到0。据《二十四节气》:“二月中旬,分半,此为九十日之半,故称分。”另一篇《春秋故事·阴阳出入》说:“春分,阴阳也半相,故昼夜既寒又夏。”所以,春分的意义,第一,是指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第二,在古代,立春到长夏就是春天,春分正好在春天的三个月之中,春天平分秋色。
春分期间,除了常年冬季的高山山区和北纬45°以北地区外,全国各地的日平均气温都稳定上升到0℃以上。严寒已过,气温回升迅速,尤其是华北、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沿江、江南多雨地区同时升至10℃以上,进入明媚春光。在辽阔的土地上,杨柳绿在岸边,飞影草在长,小麦在拔节,油菜在香,桃花是红的,李白在迎春,黄是黄的。华南是一片晚春的景象。根据气候规律,此时江南降水迅速增多,春季进入“桃花泛滥”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降水仍然很少,抵御春旱威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小麦在春分时升起,每一刻都值一千块钱。”春季少雨的北方地区,要抓紧春灌、节水、拔节施肥,注意防晚霜冻害。华南仍需继续做好排水防涝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初春天气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到来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在晴天播种。群众的经验说,“寒尾暖头,不必愁苗。”根据天气情况,播种后争取3-5个晴天,保证一次播种全部秧苗。春茶已经开始发芽,要及时施速效肥防治病虫害,争取高产优质茶叶。
“二月是春分,种树施肥农田深。”春分也是植树的好机会。古诗中有“牛叫女半夜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的说法。在炎热的农忙季节,我们要继续用双手绿化祖国的山川,美化我们的环境。
清明节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15度时,是清明节齐。《二十四节气》说:“三月节,...这时候一切都干净明朗了。”所以“清明”就是冰雪消融,草木葱茏,天气晴朗,万物欣欣向荣。“柳梢绿丝烟,画清二月天”“节气清桃李笑”“雨后郊区原草木柔”等名句,都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述。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期间,除东北、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以上,从北到南到长城内外,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段”。黄淮南部地区的小麦即将开始抽穗,油菜已经开花,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小麦也已进入拔节期。后期要抓紧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正处于大批量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住时机,抓住晴天,早播种。“梨花越来越清”。此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种植要清理干净,及时施肥。玉米、高粱和棉花也将到处种植。“明日茶前,二芽”,茶树新芽生长旺盛,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名茶产区陆续开采,要严格科学开采,保证产量和质量。此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影响,天气多变。要注意防范低温晚霜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开花果树等春播作物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点。此时往往是多云转晴,充沛的水分一般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恼人的也不能忽视的是雨水太多带来的湿渍和光线不足的危害。但在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期间降水仍然很少。对于农作物和春播来说,水经常短缺。这个时候,雨水就显得非常珍贵。这些地区在蓄水保墒的同时要做好春灌工作,防止春旱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