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不再崇儒」?

独尊儒术?

汉初提倡黄老无为,使社会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思想,汉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维持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善治,德刑并用,法纪统一明确,让百姓心中有数。

再加上汉武帝提拔大量儒生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员,凡是治不好儒学的医生都被革职,所以宰相到地方官员几乎都是由儒生担任。汉武帝还设置五经博士教授经学,同时设立国子监、办学、察孝,使儒家学说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国家政策和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

汉朝建立后,废除了前秦的禁书政策,前战国各派思想逐渐复苏,尤其是儒家和道家。

汉初君主主要奉行“与民同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但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的权威空前强大。为了巩固他们的地位,迫切需要统一的思想标准。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汉武帝时,越来越需要完整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政权的权威。因为当时的学者还是互相尊重的,没有统一的思想。汉武帝即位后,魏纨、田粉、主张尊儒抑法,与主张道家的窦太后展开了政治斗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窦太后曾获全胜。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支持儒学的官员重新掌权。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将天下闻名的儒生招入长安。其中,著名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凡不在六艺之科者,孔子之术,不可齐头并进”,应“罢黜百家,独尊六经”,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在国家思想和事业推进上只采纳了儒家的观点。

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而张汤、杜周等人主张以《春秋》为狱刑,逐渐使通晓经学成为为官、为官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意识形态。但是汉武帝推崇的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截然不同。这时,儒学已经成为一个以原始儒学为主体,吸收了大量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新的思想体系。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之为排外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