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健康成为负担。

刘又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平均寿命明显延长。中国即将进入老年社会。如何在老年时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如何充分发挥“余热”,回报社会,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很难分清是非。

人的健康长寿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遗传,二是后天环境和生活习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后天因素是最重要的,即出生后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精神状态,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文化修养,甚至朋友的数量,是否遭受过重大的精神打击等。都和健康长寿有关。所以所谓的“养生”,即注重摒弃不健康的行为,注重生活习惯上的“保养”,是合理的。

但作者并不赞成“过度养生”,甚至反对为了一己私利,以“养生”为名,宣传没有科学依据的食品、药品、疗法。如果把养生看得太重,以至于成为心理负担,盲目接受不科学的宣传只会带来伤害,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试想一下,几乎所有的古代帝王都比我们更注重养生,但活得长的却不多。他们死于巫师精心炮制的“长生丸”是常有的事。

再过不到两个月,我就75岁了。目前感觉还是精力旺盛,看起来也年轻了很多。写这篇文章的两个多月前,我到武汉前线抗击疫情,在接受了严峻的心理、身体、生活、饮食等挑战后,稍作休整,几乎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我的观点是“不要太注重养生”才是最好的养生。有时候,过度的“健康”会成为心理负担。

那些已经被科学认可的建议应该被严格遵守,如不吸烟,适当的体育活动,避免空气污染,保持清洁的饮食等。至于一些对养生有争议的观点,比如饮酒、动物脂肪摄入等,笔者的观点是,不必绝对禁止,但要适度,不能过度。作者不赞成以养生为目的服用药物(包括中药)。药物只能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每天的营养,包括维生素,完全可以从合理的饮食中获得。如果有的读者还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包括吸烟),而且很难马上改变,也不必过于担心。以笔者为例:我知道不吃早餐、躺着看电视、熬夜、晚起都不是好习惯,但是因为我长期形成的习惯,已经适应了这些规律,一旦打破重建,一方面会很难,另一方面也可能不适合我。我绝不是向读者鼓吹这个。我只是说,如果你有无法改变的“坏习惯”,你不必太担心。有时候可以顺其自然。

比起养生,更重要的是乐观面对生活。尽量保持好心情,乐观大方,宽容他人,不与他人计较无意义的琐事,必要时有点“阿q精神”,可能对健康大有裨益。每当有人问我“你怎么看起来这么年轻”,我的标准答案是:“我不和别人争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不用说和别人较劲,让对方不开心。”再者,如果你认为自己年轻,那么不管你的心理年龄还是生理年龄,你实际上都可能年轻。(连载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