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氏县厅号

安徽郡:又称古安徽郡、翼城,今安庆市。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先民自古以来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东周时期,安庆是古代安徽的所在地,安徽省简称“安徽”。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周树德清军改为周树安庆军,故名“安庆”。安庆城始建于金镇佑五年(公元1217),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为翼城,故安庆别称翼城。从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760 ~ 1938),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摩托艇。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图书馆举办讲座,创办《安徽日报》,第一次尝试举起“新文化”的大旗。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 ~ 1908年),安庆发生了徐锡麟巡校起义和熊炮营起义,先后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个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座现代化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份报纸,都诞生在安庆。安庆被誉为“文化之乡”、“戏剧之乡”、“禅宗圣地”。这里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一步不跨红十字》、《柳池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它是统治中国文坛近300年的桐城派的故乡。它是以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界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创始人”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黄镇、“杂技皇后”夏菊花、影响中国、享誉世界的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的故乡。古徽派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汝南县:西汉刘邦四年(戊戌变法,公元前203年)设县,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属河南何英河、淮河管辖,京广铁路西线以东,安徽慈河,西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郾城县、上蔡县、平舆县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迁居平舆(今河南平舆)。元三十年(圭司,公元1293),蔡州改为汝宁府,成为河南八省之一。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在这里封了四个诸侯的儿子,叫崇汪壮,一直传到第十一世。清朝的时候,它还在运行房子。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废,改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河南省第八任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就设在这里。建国初期,成立汝南专署,1950年设立汝南市,1951年市并入汝南县。现在是汝南县,即汝南县,属于驻马店地区。

裴军:又名郭培县、沛县,始建于汉初。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泗水县改为裴军县,并在此治襄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五福郡,东汉改郭培。三国魏迁都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复旧治,后为郡,迁沛县。南朝、宋朝迁都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已经过时了。早期沛县所辖区域包括安徽淮河以北、西飞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江苏沛县、丰县等地区。东汉时改为州,后又改回沛县,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县政频繁迁置。但是,作为一个姓氏,郡望意义上的裴军主要是指西汉时期的裴军。

陈留县:秦王嬴政二十六年(陈赓,公元前221年)设在陈留县,汉武帝元寿元年(不再,公元前122年)设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当时的管辖范围是从豫东到民权县、宁陵县、开封市,西到尉氏县,北到演金县,南到淇县。北魏时期,改为君邑。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废黜,隋唐均为汴州陈留郡。1957丁友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浔阳县:西晋永兴元年设立浔阳县,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九江郡改为江州,唐天宝元年(仁武,公元742年)改为合阳郡,唐甘源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改为江州。

临川县:三国时期孙吴为县,当时隶属江西省南城县和抚州市。西晋时期,迁至江西省抚州市西部地区。

庐江郡:秦时为九江郡,楚汉时其一部分为庐江郡,汉代为蜀。隋炀帝年间(公元581 ~ 600年)设庐江郡,辖于蜀(今安徽庐江)。当时属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管辖。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立泰山郡,后属山东省泰安县管辖。东汉时有亳县,西晋后迁至山东费县西南。唐朝时,为赣锋郡。宋代时改为丰府,即现在的山东省泰安市。十四年(,公元1136),泰安军迁址,后改周。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 ~ 1735)有太安府,东平、肥城等郡都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来源于“泰山安天下”这句话,意思是国家和人民都很安全。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繁荣的大汶口文化形成于5000多年前。

淮南郡:汉代设立淮南国,辖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为寿春(今山西寿县)。曹魏政权时期还建立了淮南国,后来又建立了淮南郡。当时位于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寿州在隋朝也被命名为淮南郡(唐代寿州的寿春郡)。唐朝时有淮南道,治扬州。从今以后,湖北的英山、安陆、应城,淮河以南、江以北,都是他们的县。唐中期以后,淮南任我使,扬州也被治。宋朝时有淮南道治扬州。之后分两路:西界在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两路分界在安徽凤阳、和县。

永安县:政府所在地新城(今河南光山)。

河间县:又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大始祖刘邦时期,统治于颍州(今河北河间)。西汉文帝第二年(归海,公元前178年)改为河间国。北魏时,郡改回乐城郡(今河北献县)。之后不是一个县就是一个国家。隋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隋初年(伊丑,公元605年)及唐天宝、至德年(公元742-758年)改颍州为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县)。早期的河间县由河北省的献县、交河、阜城、武强四县管辖。

临汝县:早在百万年前,临汝张湾村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仅次于云南元谋人。五千年前,景山公园公园、七岭槐树驿和张达、纸坊阎村和中山寨、安沟水库神德宫等地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原始文明村落。三皇五帝时期,汝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他曾两次带人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广请教治国和养生之道。后来把当时最富有的汝河流域封给了雷祖二子常毅,公主。黄帝死后,昌邑之子列文继承皇位,成为五帝中的第一个皇帝——颛顼。颛顼死后,他让玄韬叔叔的孙子高辛扮演帝喾。秦死后,又传给儿子尧。尧继位后,想让位给圣人,他逃到汝州北部的嵇山。后来尧让位给颛顼的后裔舜。三皇五帝时代,汝州属昌邑部落管辖,昌邑后裔产生了颛顼帝和舜帝两位伟人。夏末,都城在今杨楼范固镇一带的霍国强盛起来,成为夏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霍侯支持商汤统一天下,霍西南的高士伊尹为商丞相,为统一商作出了巨大贡献。汝州是世界上霍姓的发源地。商朝时,霍作为灭夏立下汗马功劳的诸侯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统治了南至伏牛山东,西至禹州,北至嵩县,直至登封的广大地区。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9年,周武王率领大军打败了商周,并出兵包围了霍都。霍侯在开城投降,周武王封他的儿子为新霍侯。霍在整个西周相对安全,经济突飞猛进。在迁都洛阳后,汝州的战略地位变得十分重要,于是把霍地让给了儿子,把霍改为梁,把子孙迁到杨楼,为梁孝义建了小霍城。春秋时期,蛮国崛起于梁国西南,梁、霍一度被纳入自己的版图。曼国被楚国灭后,汝州成为楚国的北境。后来,郑国打败了楚国,把汝州纳入了郑国的版图。战国时期,位于洛阳东南的凉城战略地位受到军事家的重视,凉城地区成为封建王朝的中心。郑被韩国灭后,梁地归韩国管辖,改南梁,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这时,南梁附近出现了几个大城市,如朱仁城(庙下东区)、城(梁古城)、居(临儒镇一带)、居(杨楼石台村一带)。汝州是梁姓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县级管理。梁县位于汝州西部,属三川县管辖,贾县、阳城县位于东部,属颍川县管辖。汉承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郡。公元前206年,三川郡改河南郡,梁郡属河南郡。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3年,在上庄乡于淼村建立了修国,并安置了周朝后裔姬甲。公元前112年,在小屯地区设立为安国。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阴,梁郡属河南阴。三国时期,还是梁县,属魏国河南殷管辖。东南部的小屯地区属禹州颍川县管辖。公元280年,司马燕在洛阳称帝,历史进入西晋。河南阴分河南郡、荥阳郡,汝州仍为梁郡,属河南郡管辖。东部小屯地区属襄城县管辖。东晋十六国时期,会盟频繁。317年属东晋,后属前赵。公元365年,属颜倩,划归河南县。公元369年,属先秦,划归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属后燕,划归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属秦朝末年,划归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属于东晋。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时期,政府设县,扩大虚名。汝州的建制随着北朝的变化而变化。北魏时期,汝州属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州。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市设立南乳源郡。公元527年,在这个叫羊楼梁的老城区设立了鲁北县。后设在此寺东,石台县设在霍城。在这个小村子里,在乳源县城东设立了成安。鲁北县自西向东依次为石台、良县、枝城、南乳源。公元534年,北魏分为西魏和东魏,汝州属于东魏。同年,南乳源县改为乳源县。公元539年,恢复鲁北郡,在成秀旧址建立成秀郡,并迁至成秀县。公元543年,鲁北县改为汝阴县,城治县废弃为梁县。公元577年,汝阴县改为河州。文帝四年(公元584年),建立益州。杨迪大业初,益州改为汝州,管辖梁县。大业八年,由修县迁至乳源县,废乳源县。改汝州为襄城县,下辖修县,统领修县、凉县、杨寨、东乳源、汝南、山东等县。唐朝时期,国家建制多变:公元621年,襄城县改为益州,辖修、梁、雍三郡;公元627年,梁县移至成秀县,成秀县撤,庐山分益州;公元634年益州改汝州,领梁、郯城、鲁山三县;公元695年,在今天的宝丰设立吴兴县(后改为龙兴县);公元712年,临汝县在今临汝镇建立;公元738年,徐州襄城县划归临汝县,隶属(东都洛阳),辖叶、襄城、郯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公元758年,临汝县改为汝州。唐代汝州是东都洛阳的东南门户,设东都防御使,戒备森严。五代时期,汝州属梁、唐、晋、汉、周五朝,建制沿袭唐制,至今仍为军事重地。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临汝县改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宋时汝州建制仍攻唐制,1105年,贾县划归应昌府。宋元和五年(公辅字1115),汝州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领两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公元1127年,汝州被晋国占领。汝州属南京路,属晋国中央直辖,统领梁(含今汝阳)、郯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郡。公元1207年,湘乡县属徐州;公元1208叶属禹州。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军政合一的省级地方建制。汝州隶属河南江北南阳府,下辖、佳县、鲁山三县,宝丰废县为镇,下辖梁县。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元兴省进行了大改革,改为“城步郑玄部”,只主管民政,但人们习惯称之为兴省,简称省,下有县(州)、郡。汝州仍属南阳府管辖,梁县划入汝州,领贾县、鲁山县。1475年四月,汝州东南设立宝丰郡,汝州领三郡。公元1476年农历九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离南阳太远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为由,邀请河南布政使好友宪宗皇帝朱见深将汝州从南阳分离出来,直属于行省管辖,汝州成为河南唯一的直隶州,由县级州升格为地级州。同年65438+二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附近设置益阳郡,将原嵩县、鲁山县、汝州县的部分地区划为益阳地,汝州领芦苞、知县。明代在中央负责吏治的按察使司,设置了41个按察使司叫巡路,河南有两个,分别是河南路、河北路、汝州河南路。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地位不变,领鲁山、宝丰、佳县、益阳四郡。民国元年(公元1912),汝州继承河洛道,仍领四郡。公元1913年,实行省、州、县三级管辖,直隶汝州改为临汝县,隶属许昌府。公元1947属于豫西五区。1949年仍属许昌特区,1951年张庄村、莫中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1954 10划归洛阳地区管辖。1986年撤销建制,市(地)管县,划归萍乡山城。1988年8月,临汝县改为汝州市,属直辖省,由平象山市管理。

华阴县:古称华阴县,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八年(公元前199年)曾祖父刘邦设华阴县(因在华山北,故名华阴),治所在陕西省华阴县以东,南朝、宋时迁至陕西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仁武,公元742年),化州改为华阴县,由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统治,唐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恢复化州,故城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河东郡:古代有四个河东郡:①指今山西全境。(2)秦初(陈赓,公元前221年)郡县位于安义(今山西夏县),当时位于山西省的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东晋时,迁居蒲坂(今山西永济周浦镇)。隋唐时期属周浦河东县。隋朝时,蒲坂一分为二,设河东郡为治所。明代,并入河东郡,划入周浦。(3)唐朝时期有河东道,也有河东节度使。这条路在周浦统治,我们的使团在太原(今山西太原)统治。(4)宋朝时有河东道,位于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当时的管辖范围仅限于北方的长城以内,也位于陕西省的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和河东北路。南路治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治在太原府,太原府当时在山西黄河以东的夏县。明朝时,河东县并入周浦。

清河县:西周至春秋中期,先是卫国之城,后被齐国占领,成为齐国之地。它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唐吉河一带。因其水草茂盛,古代齐国称之为清河。西汉五年(济海,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刘邦改清河郡,后改州。永光后期(公元前43-39年),郡治庆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州,迁甘陵(今山东临清)。当时的管辖范围是在河北省清河县到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元朝以后,管辖范围在河北省清河市,山东省枣强县、南宫县、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高唐县、平原县。明代清河县改为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清河县隶属直隶广平府。民国初,清河县隶属直隶济南道。民国三年(桂畴,1913)改为大明路。民国十七年(陈武,1928)划归河北,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九月,中国* * *生产党在冀南建立抗日根据地,辖区为清河县。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八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清河县为冀南十三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 11,清河县改为晋安区二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九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随即废止。清河县与冀南二区同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地区。1949 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至葛仙庄。6月7日撤销衡水地区1952,165438,清河县划归邢台地区。4月28日1958,邢台地区撤销,清河县归邯郸地区;同年2月20日,12,清河县撤销,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撤销邯郸地区,清河县与南宫县一起划归邯郸市管辖。5月23日,1961,邢台地区复置,南宫县亦属之。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划归邢台地区。1970,邢台地区改为邢台地区,接替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为邢台市管辖。

江陵县: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县,汉代设江陵县,归南郡管辖。南北朝时,齐国迁都江陵县,统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当时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和四川东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和清朝也都是江宁府。江宁也是县名,要么在市区,要么在郊区。清朝时,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会。民国时期,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立南京后,江宁县迁至南京郊区。

京兆:又称京兆郡、京兆尹,其实“京兆”不是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区域行政区域的称谓,“尹”是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景改名为三辅之一,统治长安(今陕西Xi安)。三国、曹元年(庚子,公元220年),京兆尹改为京兆郡,设在长安(今陕西省xi),当时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北,Xi市以东,渭河以南至滑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称帝为秦公,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改称京兆州。魏明帝青龙三年(毛毅,公元235年),荀帝封为秦王,京兆改为秦。齐王(曹方)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京兆郡,现在Xi安下辖五郡,除周至、户县外。西晋时,京兆郡仍设在长安,管辖范围比三国魏朝小。十六国至南北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先后建立长安(后秦称长安),设京兆郡(或殷)。隋唐都是长安,建了新城。隋朝时,称大兴城。唐高宗永辉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称长安城。长安城周边的都城地区,以永州为京兆府,设置京兆尹。上述赵婧是指首都及其附近地区。隋唐均设荆(县、府)或永州,作为县级建制统一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唐朝以后,长安不再是首都,其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是当地重要的大都市。金元在陕西设置京兆府(道),与建都之地无关。当时,它位于陕西秦岭以北、xi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的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知府为京兆尹,符合晋朝以前“京兆”的含义。民国政府成立时,废“京兆”之名。

河南郡:秦时名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沈冰,公元前205年),改河南郡,置洛阳(今河南洛阳)。当时位于河南省南部的洛水、沂水下游,双叶、贾鲁河上游,黄河北部的原阳县,下辖22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金梦、偃师、巩义、荥阳和河南省。东汉时,由于洛阳是都城,为了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官员被称为殷,而不是太守。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在禹州复置为河南郡。唐朝时是洛州河南府,管辖范围比汉代河南郡小很多。元代河南道,明清河南省。民国时期在河南省创办,一直延续至今。

肇州县:位于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平乐县历史悠久,始于三国时期,后成为历代都城。唐朝时定为乐州,后改为赵州,后改为平乐郡,后改为赵州。宋代时赵州改为平乐郡,元代时改为平乐府,明清亦如此。民国时期改为平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乐社成立。1958年,该署撤至梧州,平乐县划归桂林管辖。

武功县:又名蠡县、、郯城、眉县,秦国,战国时为郡,现位于陕西省眉县东部地区。梅县是西周部落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与扶风县并称“邰国”。周宣王三十四年(丁伟,公元前794年),秦庄公在此建城,因地面形似眉毛而得名“伊美”。梅县正式建立于战国时期,境内有白起城,周先王二十年(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49年)定为武功县。秦始皇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渭北设郡,眉县,渭水县以南仍为武功县。故旧志为“武功太白,三百里登天”,西汉使故城于陕西蓟县东四十里。东汉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武功县撤地,迁至渭北故城(今杨凌地),故治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西晋太康八年(丁伟,公元287年),今称秦国,后称鄢县。汉朝(前赵朝)西晋灭亡后,其地名称为郾城。北魏时期,舞阳县设在武功县。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公元445年),郾城县改为平阳县,西魏大同四年(戊午,公元538年),改为郾城县。北周时,县被废除,杨梅改为武功县。北周保定元年(辛巳,公元561年),在境内东南设置温塘县。北周天河元年(徐兵,公元566年),云州县设在县城西南。北周建德三年(吴佳,公元574年),废郾城县。隋黄凯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周城县改为渭滨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改为渭滨县。隋以宁二年(武寅,公元618年),在鄢县以东设立全峰县,在晋美县设立鄢县。唐武德元年(武寅,公元618年),郯城县改益州,废之,迁今县址。唐贞观八年(吴佳,公元634年),撤销县,其地并入鄢县。晋朝时,改名为牙亭。从元祖到元十六年(吉茂,公元1279), 该县升级为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 清朝时属陕西甘州(今陕西关中地区),县属凤翔府管辖。民国初,属关中路。不久之后,国家分裂被重新划分,道指被废除。鄢县是92个省辖县之一,1938划归陕西省第九督察办。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 12 1根据国务院调整市县规模的通知,撤销县的设立,并入周至县,并于1961年9月根据国务院简化汉字方案的通知精神,将该县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9月,27件西周国宝在眉县马家乡杨家村出土,被誉为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王宁贤、王腊干、王明锁、王、张五位农民与巴金、王蒙、张艺谋一起被评为2003年全国优秀文化人物,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为保护27件西周国宝作出了巨大贡献。古宛殿:用希望建成的殿,又称翼城殿、安庆殿。

润安堂:用希望建堂。

裴国堂:希望建立教会。

陈留堂:我希望建立一个教会。

浔阳堂:用希望建堂。

临川堂:建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殿堂。

庐江会馆:用希望建造会馆。

泰山堂:用希望建堂。

淮南堂:用希望建堂。

永安堂:建立一个有希望的大厅。

河间会馆:用希望建造会馆。

林如堂:用希望建造殿堂。

华阴堂:用希望建造殿堂。

河东会馆:建一个有希望的会馆。

清河堂:用希望建造殿堂。

江陵堂:以希望筑堂。

长安堂:有希望才能建堂。

河南会馆:用希望建造会馆。

赵州堂:建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殿堂。

五公堂:设堂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