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疗法与五音疗法的渊源

1,古代

中国音乐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从7000年或8000年前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研究中发现,某些图案中有乐舞行为,从中可以体会到保健治疗的意义。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鲁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人抑郁停滞,筋骨不能缩,故佯舞以传之。”原始歌舞其实是一种音乐锻炼疗法,对缓解抑郁情绪、畅通经络、调节身心确实有好处,而且容易推广实施。

2.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音乐保健疗法的意识和方法也得到完善和发展,以《乐记》中的音乐理论和《内经》中的五音理论为代表,形成了早期中医音乐疗法的思想体系。

2.1月计

《乐记》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音乐理论专著。它是《礼记》的一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弟子公孙尼子所写。汉成帝时,刘向骁编纂了23篇《礼记》,其中11篇收入《乐记》。这十一件作品包括:乐本、乐伦、李乐、施乐、乐言、乐享、乐清、华乐、魏文侯、宾某佳、B老师等。《乐记》系统整理乐理,确定五音(角、征、宫、商、羽)说,论述原乐;音乐的制作和欣赏;音乐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作用,重视音乐与仪式的关系。《乐记》云:“乐者乐,琴者乐;感物后动,听修德;音乐主心,血气平。”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与心身条件作用的关系。

2.1《黄帝内经》

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人体之气密切相关。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仅与人的五脏六腑、情绪和性格密切相关,而且可以用来表示天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灵枢五阴五味篇》中有专门的一章,从脏腑阴阳二经的性质和位置解释了五阴与脏腑阴阳二经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了调治时应取的经脉。同时列举了五谷、五畜、五果、五味,五色五时相结合,对调和五脏经络之气有重要作用。

《苏文阴杨颖香大论》和《苏文金匮严阵》用五行学说将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与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感(思、忧、怒、乐、惧)的生理心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详细地说,心属火,声为征,志为乐;脾属土,声为宫,志为思;肺属金,声为商,志为忧;肾属水,声为羽,志为惧。“在《灵枢·阴阳二十五篇》中,根据多与少、偏与正等五音属性深入分析身心特征,是中医阴阳人格与体质理论的源头,体现了辩证音乐的思想。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提出,五音健康,太少则互为关联。既然五运十支各有阴阳,阳支多,阴支少。比如A有宫音,阳有宫音,阴有宫音,太多了,少了就不够了。再比如A是阳土,阳土会生阴金B,也就是太公生少商;殷金会生出水漾C,就是生意少会生出太多羽毛;阳水会产生阴木丁,即太羽会产生少角,阴木会产生阳货戊,即少角会产生多征;阳火必生阴土,即征多必生宫少。重复太少,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不断变化发展。应用五音来表现自然的时空变化规律,成为“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基石。

3.从汉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间,中医音乐疗法在临床医学的许多方面得到了一些医生的实践和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整体理论和操作方法体系而言,发展缓慢而系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近十年来,随着人类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对传统医学的重新认识,中医音乐疗法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积极关注和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