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陈新秋季如何补肾护肺?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是人的生命之根,生命的许多方面都依赖于肾,肾是全身各器官和生命的调节中枢。人体随着肾气的逐渐旺盛而生长发育,直至成熟,所以补肾非常重要。

中西医如何看待滋肾

中医“肾”的名称虽然和西医解剖学的名称一样,但是它的代表意义是没有用的。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五脏是系统的功能单位,比西医所说的“肾”更宽泛。

西医所指的“肾”,具体是长在胸椎12节和腰椎第二节之间,就像一对超级蚕豆。成人每个肾脏长约11厘米,重约150克。在现代医学中,肾脏属于泌尿系统,负责过滤人体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通过排泄尿液过滤掉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同时,在尿液排泄的过程中,肾脏也会通过控制排出的酸碱物质比例来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

此外,现代医学还对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进行了清晰的解构,包括肾脏可以合成和分泌某些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产生红细胞;肾脏可以激活维生素D3,促进肠道吸收的钙增加,帮助强健骨骼;肾脏分泌肾素来调节血压。因此,当肾脏患病时,还可能引起贫血、骨质疏松,甚至骨折并影响血压变化。

中医经典《内经》提到:“北方寒生水,水生咸,水生咸,肾生骨髓。肾主耳,恐伤肾……”;“藏精、控生殖、生长发育、开窍二阴、生髓、填脑、控骨、化血、控水津液、吸气”。综上所述,中医中的“肾”主要包括以下范围:

1,肾藏精

即肾脏的功能包括生殖能力和人的生命活动。中医认为肾气主导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从发育到衰老死亡都是肾气从盛到衰的结果。男性如果肾虚,就会阳痿、遗精、精子稀少。女性则是月经量少,闭经,宫寒虚寒,不孕,衰老。

2.肾主水

人体水的代谢和排泄与肾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如小便长而清(色清量大)、遗尿症、尿失禁、尿少、体肿、腹泻(腹痛、腹音、晨起腹泻)等。,都与肾气不足有关。

3.肾主骨髓。

肾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还能促进骨髓的生长和造血。肾气不足的人骨骼、牙齿强壮,肾气不足的人牙齿晃动易脱落,腰膝酸软或经常感到疼痛。肾气不足导致听力好,肾气不足导致听力差,甚至耳鸣耳聋。肾主毛发,肾气充足,毛发丰润有光泽,肾气不足则暗淡无光,容易产生白发或脱发。

4.肾主摄气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肾主吸气”。如果肾气不足,吸入的气比呼出的气少,容易上气不接下气。

从以上中医理论中不难发现,人体的形态、生理功能和活动都与肾密切相关。中医庄亚辉表示,与西医认为人体衰老与某些激素的变化密切相关相比,中医认为先天之精的保存和坚持与抗衰老密切相关,人体的先天之精处于“肾”的整体管辖之下。通过调节肾脏的阴阳,可以加强生命中的抗衰老机制。

1,肾气(精)不足

也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肾虚”或“肾虚”,有的是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精,有的是房事过度劳累,伤了肾精。由于肾主骨,生髓,肾气不足的患者会出现生殖功能下降、骨骼发育不良、髓海(脑)空虚等症状。如果儿童肾气不足,可能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脆弱,囟门闭合延迟和智力低下。成年后可引起早衰、腰膝酸软、牙齿脱落、健忘、耳鸣或耳聋,男性不育,女性因闭经、性功能低下而不孕。

2.肾阳虚(肾阳虚)

因先天或年老而肾阳虚弱,或因房事过多、久病而肾阳受损。主要症状是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体力不支。男性有阳痿、早泄、精子冷,女性有子宫虚寒、不孕、性欲减退或便溏、夜泻、尿频、夜尿或少尿、排尿困难、水肿、面色白或暗、舌淡苔、脉弱(尤其是肾脉)等,肾阳虚患者易发生肾功能衰竭,呼出气多,吸入气少,稍活动即气喘。

3.肾阴虚(肾阴虚)

常因劳累和长期患病,或房事过度所致。患有此证的人易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手心烦意乱、潮热盗汗、咽干咽痛、腰酸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

4、肾气不固

肾气受损是由于老年人肾气下降或青年人肾气不足,或由于性生活不道德。生殖功能症状为遗精、早泄、遗精;有尿频、尿量大,小便失禁、遗尿;女性月经不断淋漓,白带清稀,舌淡,脉细而弱。

针对肾的问题,老中医教你十大补肾妙招:

第一,保护好自己的脚。

暖脚是养肾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肾经是从脚底开始的,脚容易受寒。所以脚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把脚对着空调或电风扇;不要在潮湿的地方长时间赤脚行走。

另外,脚底还有很多穴位,比如涌泉穴。“肾出于泉,泉满心。”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按压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以补肾固精。

第二,大便要通畅。

大便不畅,大便停滞,浊气上袭,不仅使人心烦,胸闷气短,还会伤肾,导致腰酸乏力,恶心呕吐。所以保持大便通畅也是一种补肾的方法。

大便难解时,可用手背贴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