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什么不灭赵?
秦始皇启动统一中原的引擎时,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实行“胡夫骑射”的军事改革以来,国家形势一直很繁荣。随着自身军事实力的有效增长,赵在对外战争中基本上是赢多输少。赵武灵王亲自乔装成使者,探察秦国地形,意图攻九原绕过函谷关,灭秦。由此可见,在齐楚相继衰落的背景下,赵国不仅是东方六国对抗秦国的中坚力量,也是秦国战略安全的威胁。
而赵也知道,他们和秦之间将会有一场大战。而这场战争绝对决定了中原的最终走向。之后,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关系到各自国家命运乃至整个中国的世纪大战——长平之战。
对于长平之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一场全民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最后赵国经济实力不如秦国,像齐国这样没有远见、目光短浅的国家也不愿意支持赵国的粮草。赵只好用主战的赵括换下坚持不下去的廉颇。这里不是赵王故意为难廉颇,而是真的撑不住了。
不过最后换成赵括的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赵括在这场战争中被杀,而赵最后的有生力量,多达40万的士卒,也被于昌平所杀。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下降。对于的白起将军来说,赵现在是一只秋天的蚱蜢。虽然很累,但在这个高海拔消灭赵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当时秦国最好的机会和选择。但令人不解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什么选择与赵国达成和谈,而不是放弃这个机会?
据史书记载,是秦失和的问题,说是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打算胜灭赵。但由于秦代相应侯接受了赵国说客的大笔贿赂,怕他在灭秦后立下大功,要在手下生活,于是以迟疲惫,急需休息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王赵翔同意了。
韩伐元勇,赵伐六城求和,正月兵不战。田雷听说了这件事,从此就和范雎结下了仇。秦王也相信邪恶,决定让秦军休息一年。最后错失良机,导致邯郸之战惨败。
虽然史书上是这么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秦王赵翔一向英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枭雄和智者,但他为什么如此睿智,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田雷是一位将军。行军打仗他懂得不少,但总体布局还是比秦王差。秦王知道邯郸可以一蹴而就,但当时的国家不只是秦和赵。
长平之战,秦饰演名师赵。也就是赵拿了自己的上党地方。在其他五国眼里,秦国打了赵自己找地方。
所以,我也乐于看两国打仗。但如果当时秦国要在邯郸灭赵,情况就变了,会引起其他五国的恐慌。
此外,在长平一战中,秦国已将15以上的男人全部出动参军。如果攻打邯郸,灭了赵国,这些人醒悟过来,在自己身上捅几刀,那么秦国就和赵国同归于尽了。这一点可以从后来的邯郸之战看出来。所以,当时虽然想有绝对的实力拿下赵,但还得保证自己的窝不被占。所以长平之战后不灭赵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