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核心思想

“五脏通畅,人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师,他的《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五脏真通,人和”是其基础和核心思想。

人体五脏真正通畅,阴阳调和,生理活动才能正常。如果五脏充血,身体阴阳失调,气滞、水滞、血瘀相继致病,疾病不胜枚举。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五脏真通畅”。具体来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湿、化瘀,从而恢复郁气、气血、津液的循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元稹可以理解为真气,也可以理解为元气。李东垣在《论脾胃》中说:“真气又称元气,是身体的精气,除非是胃气,否则不能滋养。”张景岳也说过:“真气即生命力。”元稹被认为是整个身体的基础,它贯穿整个人体。由于其功能和分布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不同。总之,它包含了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的脏腑经络中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的是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遍布全身的。

其实质大致可以概括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气血津液通畅,如生生不息,起着滋补的作用。气滞、津液、血瘀和阴阳杨灿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一句话,可以统一总结。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滞、血瘀是五脏衰竭的物质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更简单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身体能否维持“和平与和谐”,取决于元素是否真的通畅。元真受阻,百病生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的病理变化时说:“受阻,卫不独,虚弱,三焦无所守,四属断绝,体瘦。”强调元稹的失败其实是身体虚弱的原因。因此,在疾病的辨证中要注意“闭”字,治疗的目的是将病理性的阻塞变为生理性的通畅。说明气血津液的畅通是维持人体阴阳秘密的关键。气血津液的停滞是一切疾病的开始。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都离不开气滞、水滞、血瘀、五脏真阻的基本状态。因此,养生治病时,保持五脏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描述疾病,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除了风水、皮水、阳水、石水的分类之外,还有气血之分。可见,张仲景从病机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这也可以解释水气病过程中气血水的异常程度和水平变化。水停是因为气、阳虚、气滞、气不游。水饮之滞,气滞水滞,导致血液循环不利,进而导致瘀血停滞。同时,血瘀的停滞也会影响气水,所谓“血不利于水”。气之阴化为水,水之阳化为气,水之阴进一步化为饮、痰、瘀,水之阳化为瘀。可见,阴阳失调在病理性质的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气滞、水滞、血瘀、阴阳失调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其他疾病,可以从整体上快速把握和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高效诊治药物提供良好的途径。

从人体的病理表现来看,阴阳失调、气滞、水滞、血瘀可视为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通络、调和阴阳也被视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金匮要略》中所有的方药都遵循这种方法。所以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来总结和理解。

理气

初病在气,气不通经络,病在表。因此,治疗要疏通经络之气,及时采取各种手段疏通脏腑经络之气。在这方面,《金匮要略》多采用驱邪的汗法。比如治疗风寒、湿邪、酗酒、饮酒、风水、皮肤水、黄汗等疾病时。,鉴于这些疾病都与风寒湿的感觉有关,外感邪气可能卡在肌皮关节,营和卫经之气可能受阻,或影响肺气,忽视脏腑经络之气。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治疗原则都是疏通经络之气。

在用药上,根据元稹郁结的程度和部位,合理组方用药。在水气病的治疗上,《金匮要略》用甘草麻黄汤、杏汤、越脉汤、越脉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此病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的正确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挥。

另外,运用发汗法的目的是使全身通畅,使元稹的蒸腾气化运行旺盛。出汗是元稹通畅的标志,不是终点。所以临床用药要把握好尺度,使元真正通畅,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病后水积成痰。痰多者,宜温药,治宜温化痰,用阳气利湿。

由于气血水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异常变化,水因气、阳虚、气滞、气不下水而停止。水湿凝滞的病理变化是在气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胸痹、心痛、呕吐等病症,可表现为咳嗽、气喘、饱胀、呕吐、头晕、心悸等症状。其实质是气机阻滞,升降失控,气不能通水,导致水停。因此,在治疗和用药时,气和水都要协调。根据痰湿侧重的不同,可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疏利已止的水有力猛,如石枣汤、甘遂半夏汤、吉焦李荒丸、梨枣谢飞汤等。慢作用药物以利水蠲阴为主,包括泽泻汤、五苓散、桂苓疏肝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以姜半夏为祛痰剂,以小半夏汤为基础灵活加减,如姜半夏汤、半夏干粉、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菱角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同时,应通过打开排水口尽快排除已停的水,以缓解急迫感。症状缓解后,法治要建立在温暖的基础上。《金匮要略》中的“温药调和”,以及后世对调和的严格使用和“以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节血液

久病入络,宜活血化瘀。如果瘀血不通,气水不通,那么五脏的物质基础不畅,病情就严重了。所以《金匮要略》用血瘀之名,以示本病的重要地位。

因为血瘀是真相显现的最后阶段,所以所有疾病的尽头都有血瘀。所以《金匮要略》对血瘀的治疗散见于其他疾病,如疟疾、疲劳、肝郁、黄疸、妇科病、阴阳毒、肺脓肿、肠脓肿等。一般来说,用的药有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方剂有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白刺樊氏散、前进胃经汤、大黄芍药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血瘀症一章没有具体的方子,就是病到这个程度了,确实很难用几个方子概括。而是要把祛瘀的方法融入到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慢慢见效。如用于治疗疟疾的鳖甲万剑,在祛瘀软坚的同时,使用了行气化痰、利尿清热、补益气血之品;大黄虫丸用于治疗体虚血燥,除活血化瘀外,还使用了许多理气清热、养血补虚、益气补中之品。温经汤治疗妇科病,既活血化瘀,又用补益气血之品。也符合张仲景所谓的“察其脉证,知其错,以证治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