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找几首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要太长,容易解释的诗。意境更好。

苏轼《水调歌头》

陈冰中秋节,喝多了,喝醉了,写这篇文章,怀孕了。

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跳舞和欣赏月亮的影子,这是在世界上。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字前序曰:“陈冰中秋,饮酒过度,酩酊大醉,写此文,怀。”陈冰在宋神宗北部的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是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中秋之夜,他赏月饮酒至天明,故作此曲《水调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月亮简直诗意!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中秋之夜他喝醉了酒,望着团圆美好的明月,思绪仿佛长了翅膀,在天地间自由飞翔。体现在文字上,就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一部电影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存在的?”向天问酒。“苏轼视青田为友,问酒之事,显示了他豪放的个性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话,超脱于李白的《饮酒求月》。李白诗中说:“天上几时有月?今天我要停下来喝杯咖啡,问问。“不过李白在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的语气比较关切和迫切,因为他要飞上月宫。”什么时候会有明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仿佛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真想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下两句:“今夜不知是何年。”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明月诞生至今已有多年。我不知道今晚是什么日子在月宫。诗人想象这一定是个好日子,这就是为什么月亮这么圆这么亮的原因。他非常想看一看,于是他接着说:“我想乘着风回家,但是我害怕漂亮的建筑,而且高处太冷了。”他想乘着风飞到月宫去,但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寒冷。《琼语》出自《大事记》:“屈干友在江边与月戏,岂有其事?萧曲说,“你可以和我一起看。”看了半天月规,琼楼玉宇烂。“我不能忍受寒冷”,用《明太祖杂记》中的典故: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叶静可以邀请明太祖参观月宫。临走前,叶叫他穿上皮大衣。到了月宫,实在是冷得支撑不住了。这些文字清晰地描绘了月宫的清冷,暗示了皎洁的月光,含蓄地写出了对天空的向往和对人间的留恋的矛盾心理。这里还有两个词值得注意,就是“我要乘风回家”。飞上月球,为什么说要回家?或许是因为苏轼向往明月,早已视明月为家。从苏轼的思想来看,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人生持超然的态度,喜欢道家养生术,所以常有出世成仙的念头。他的《千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的那种九霄云外的感觉,说:“浩如冯旭之风,不知止于何处;这就像是独立,羽化和不朽。“也是从望月想到成仙,可以用这个词互相印证。

但毕竟苏轼更爱人命。“跳舞找出影子就像在地球上一样!”与其飞到清冷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清影”指的是你在月光下清晰的身影。“舞懂影”就是和自己清晰的影子跳舞玩耍。李白《独饮明月》说:“我唱。月亮鼓励我,我跳舞。我的影子在后面翻滚。”苏轼的《舞探影》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个词是从幻想写到天堂的,在这里又回到了爱人间的情怀。一个“欲”,一个“恐”,一个“似”,二者的转折,显示了苏轼感情的跌宕起伏。在出生与入世的矛盾中,他最终让入世的想法占了上风。

“什么时候会有明月?”这在900年前的苏轼时代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但今天科学家已经能够算出来。乘风入月在苏轼那里只是一种幻想,在今天却变成了现实。但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丰富的想象力。

下一部电影与中秋月圆的离别世界有关。“转诸葛,低洼户,不眠不休。”转和低指月亮的运动,暗示夜已深。月光转着猩红的亭子,透过雕花的门窗,低低的,找到了房间里的失眠者。“睡不着”是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聚而感到悲伤,因此睡不着觉的人。多可惜啊,月圆人不能!于是诗人怨明月说:“不该有恨。为什么要和好?”你不应该对明月有任何怨恨。为什么人走了都是圆的?这是在责怪明月故意给人难堪,给人添乱,但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同情。

然后,诗人转着笔,说了些安慰的话,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月有沉浮。此事古难全。”当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沉浮。当她被乌云笼罩的时候,当她赔钱不完整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为暂时的离开感到难过呢?这些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都做得很高调,很有哲理。

字末写道:“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单鹃”是一个美丽的样子,这里指的是嫦娥,意思是月亮。“* * *单鹃”意为* * *明月,典故出自南朝谢庄《乐府》:“千里之外,明月当空。”既然人类的离别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只要亲人健在,哪怕相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人间的明月,将两地联系起来,沟通彼此的心灵。“祝人长寿”是为了突破时间的限制;《千里* * *单鹃》就是要突破空间的壁垒。让同一个对明月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团结在一起。古人有句话叫“上帝交友”。好朋友虽然天各一方,但却能心灵相通。“千里* * *单鹃”也可以说是精神上的朋友!王波有两句诗:“然而,只要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意味深长,被传为佳句。在我看来,《一千里* * *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有同样的效果。此外,张九龄的《望月思遥》中说:“明月几时满,此时过海,天涯* * *也。”许浑《秋寄远方》说:“只待明月,千里伴君。”可以互相参考。如序言所述,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祐)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句话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所有正在承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这首《水调歌头》一直好评如潮。苕溪余音丛华说:“中秋词,自从东坡的《水调歌头》问世后,其余的词都被废弃了。”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诗也不为过。这个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道理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宽广,它的情怀乐观旷达,它对明月的向往,对人间的眷恋,它浪漫的色彩,别致的风格,流动的语言,至今仍能给我们健康的审美享受。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

数千英里的冰层,

万里下雪。

放眼长城内外,

只有鱼雨傲慢;

在河的上游和下游,

我失去了理智。

山舞银蛇,

最初的蜡像,

想和天气比赛。

一定是晴天,

看那件红色的连衣裙,

特别妖娆。

这个国家有如此多的美女,

吸引无数英雄来竞争。

珍惜秦皇的武功,

略失文采;

唐宗宋祖,

略显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我只知道如何弯弓射大鹰。

都没了,

数数浪漫的人物,

还是看现在吧。

+欣赏+

上城描写了祖国北方的雪景,热情地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写祖国的北国风光,冰封雪盖漫天飞。这里用了“千里”、“万里”等词,让人感受到祖国北疆的辽阔。用《冰雪奇缘》、《雪飘》来书写“北国”的冬日风光。《千里冰封》是静态场景,《万里雪》是动态场景,静态的树枝交织在一起,使得北方的雪景看起来气势磅礴,生机勃勃。短短三句话,十二个字,就把读者引入了冰天雪地的“北国”奇观。

接下来,“北国”的壮美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长城内外白茫茫一片,无论河流的上游还是下游都在瞬间失去滚滚波涛,把“冰封”刻画得细致入微。

群山蜿蜒曲折,白雪皑皑的群山呈银白色,看起来像银蛇在跳舞。高原起伏,雪域高原蜡白色,又像蜡象一样奔跑。这两句话用非常恰当的比喻描述了雪景。《蛇舞》《大象飞奔》的写作手法,把曾经是静态的山川高原,变成了动态的,刻画得惟妙惟肖。“我要与神争胜”这句话,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准确地反映出茫茫雪原、低阔天空、上下相连、银白无边的无边风光。你看,风雪弥漫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山峰白雪皑皑,高度越来越高。大雪不停地覆盖着高山和高原,那种高山和高原在翱翔的感觉,真的像是“银蛇”和“蜡象”要和天空一争高下。这里的描写既有真情实感,又有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外在风貌,也写出了其内在神韵。祖国不仅壮美,而且充满了生机和进取的气质,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句结尾,意境更深。用“一定是晴天”这句话来化险为夷,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让雪后的场景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再看,雪晴的时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红日照在白雪上,阳光和雪色交相辉映。此时的山川更是绚烂壮观!这里的描写,既表现了雪后祖国的河山更加绚丽多彩,也表现了革命胜利后伟大的祖国更加如旭日东升,异彩纷呈。

我将评论祖国的历史人物,以激励革命人民为祖国创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业绩。

“江山如此多美人,无数英雄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过渡到诗人要讨论的问题。无数英雄热爱祖国美丽的国土,为她倾倒,为她更好而奋斗。“引”字一方面体现了“山川秀美,不胜枚举”的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人民的爱国传统是无限悠久的,我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是如此的普遍和广泛。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封建帝王。汉武帝在位期间,为巩固统治、增强国力做了大量工作,制止了战国以来匈奴对中国北方的入侵,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区域。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八九年的时间里,他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整顿了内政,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还打败了东突,解除了外族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宋太祖是建立宋朝的第一个皇帝。他铲平了唐朝分裂的藩镇,集中了权力,结束了五代纷争的局面。这些人物,从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和在武功上的成就来看,都算得上是一时的英雄,可惜他们都是文化素养差的,因为他们都是封建时代剥削阶级的代表,他们的统治本质只能是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只能是对封建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维护和巩固。这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艺术语言,准确地选取了“可惜”、“略失”、“略逊”等比较性词语,指出了其非同时代的主人公的局限性,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和批判。一个“惜”字开头,贯穿这四句话。他们既肯定和赞赏自己的才华,又感叹和指出自己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然后他又提到了成吉思汗,一个著名而傲慢的人物,曾经统治和征服了很多地方,并传播到了欧洲(俄罗斯的东部和南部)(“成吉思汗”是蒙古语对国王的尊称,意为“强大的统治者”)。虽然是“骄之辈”,但他只是一个只会弯弓射雕塑的骁勇善战的勇士。“唯识”二字比“略失”和“略逊”更有分量,对成吉思汗的批判显然更有力。

这些评论表明,这些人物虽然是历史上的“英雄”,但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以武功建立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这些封建统治者比起同时代的英雄还是略逊一筹。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评价。

批判历史上的“英雄”,是为了衬托当下的“浪漫主义人物”,表明无产阶级的英雄更高更完美。

这个词的结尾部分是此时的高潮,含义更深更广。“过去”一词结束了上面所描述的几千年的历史,概括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放眼千古,笔力雄健。“算风流人物,也要看当下。只有在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才会涌现出更多杰出的、真正伟大的英雄!

这首诗充满了思想,语言奔放。意境深远,历久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

雪,纯净而纯粹,是利益的寄托,是人格的体现。

自古以来,诗人、词人多以雪为主;在诗歌的文学世界里,有许多关于雪的诗。毛泽东也对雪有着特殊的兴趣,有时他会用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来赞美雪。但专章叹唱三遍,本文却是第一篇。不仅如此,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传世作品,也是引起最多合唱和争议的作品。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歌智慧的第一次充分展示,也是毛泽东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的第一次艺术展示。集这么多第一于一身,这个词自然举足轻重,众望所归。

“有一流的胸襟,有一流的学识,有一流的真诗。”(沈清·德谦《说诗断语》)。毛泽东一词是古今雪诗的绝唱,其胸襟瑰丽博大,真可谓“渡六合,扫万世”(《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第一个字是大笔,写的是北方的雪景;下一部电影纵横论,评论古今人物。跌宕起伏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广阔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而独特的艺术整体,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就唱,写得不凡,始终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冬季雪景。诗人赞美雪,他们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习来书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评论祖国的悠久历史,这使得他们所见之大,所言之深。第一句唱的地域对象完全统一,一举覆盖半个中国。两三句话描述特点,点出题目。《千里》、《万里》、《北国》从地下到天上交错,文笔广阔;《冰封》和《雪飘》继承了“景”字,以静动相映,勾勒出冬天的凶猛壮阔。只有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为后面的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豪情激荡,包裹着整篇文章。

接下来的七句,从“王”字开始,分三层递出,具体描写了冰封雪景画卷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发了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望长城内外,余者茫茫”,是一片茫茫雪原,与“万里雪飘”遥相呼应;事物环顾四周,“河水起起伏伏,气势尽失”,是冰冷有力的冰,回应“千里冰封”;上下望去,可见“山舞银蛇,似蜡象,欲与神争”。群山和高原是如此的活泼和充满活力,它们似乎在向云“跳舞”,向天空“疾驰”,以雪云的高压与神竞争!这七句话大如椽子,写遍了东西南北上下里外,笔力至关重要。这七句话,献给大江万里长城,触及了中华民族永恒文明的历史深度。“我要和天气竞争”,让毫无生气的风景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感。这是个性化的雪景,也是个性化的诗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物象景观与主体意境相融合。只有毛泽东有这个绝妙的主意!诗人以想象交织眼前的景象,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黄河纵横作画,从色彩(银蜡)、形态(蛇、象)、运动(舞动、驰骋、舞蹈)等多方面描绘山川平原,突出了祖国山川的伟大形象,生动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生动的艺术描写,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飞蛇起伏的山峦,蜡象起伏的高原,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赋予了山峦和高原昂扬的斗志,使人们想起了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劳动的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描写感同身受入戏,力诱背境的文章,也只有毛泽东有此妙词!

眼前的雪中山川是那么的生动壮丽,在这里已经被淋漓尽致的铺陈出来。但诗人意犹未尽,用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力,做出了一个具有浪漫风格的惊喜场景:“天晴了,看到素衣裹红裙,特别妖娆。”这三句话拟人化了,在广阔的冰雪画卷上,想象一下,当雪晴的时候,红日照耀着祖国白雪皑皑的山川,就像一个被红色包裹的少女,更加绚丽迷人。用“必须”这个词来表达乐观和期待;“看”字承载着“希望”,表现出仔细观看的意图;“穿红的,裹素衣的”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妩媚亮丽,所以最后一句说“格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的相似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方式。有了这样一个奇思妙想作为上一部电影的结局,写出来的雪景就有了一种不加修饰和雕琢的新美。就这样,诗人捕捉到了祖国山川的壮丽和精神。能够通过客观感受艺术地描绘自然形态,就是古人所说的“题中之精”。

第一部极其讲究祖国的壮丽,那么接下来的一部自然就引出无数英雄争相向她跪拜。“山川秀美”非常精彩。一方面延续了上一部写的雪中“北国风光”,另一方面又从江山之美中汲取了无数英雄。一句“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不值一提,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话,笼统地说,与上一部电影中的广阔空间相协调,写一个浩瀚的时间,贯穿几千年,纵览中华文明史,并从《英雄无数》中引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进行点评。一个“惜”字,将看似不合逻辑的人和事,生动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略失”、“略逊”、“只知”是三个层次的贬义,以委婉含蓄的风格和幽默诙谐的语气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缺点。这些人物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有伟大的成就,是历史的巨人。可惜他们武功比文采多,只想吸收不思创新,配不上这么美的河山。然后很自然的引入了“过去,数风流人物,看今朝”这种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局。清代刘体仁说:“结之最难,结之尤难。”“要有‘不愁月圆,自有夜珠’的心结”。这就是这个词最后三句的妙处。前三个字,先是有了一个突然的转折,像独木舟划水一样,直奔下两句。“去”字前有“家具”二字,如历史上横扫“无数英雄”的铁扫帚;“易”字饱含情感。两三句话,在动词“数”和“看”中,表现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信心,丰富动人,意味无穷。古往今来的英雄都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卷走了。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只有这样,祖国才能繁荣昌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诗最警示的地方,也是诗人神光的汇聚之处。有了这个最简洁概括的结论,全诗赞美雪的“远在题外”便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