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的保护方式一般分为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离体保护。a .中药资源就地保护,简而言之,就是在原地维持中药资源及其自然环境。该方法可使药用动植物在适应的环境中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区域性和研发基地,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和严重受损的中药资源。一、建立中药保护区根据中药资源保护的性质和目的,中药保护区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中药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中药资源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和中药资源生产保护区。①中药资源综合研究保护区是中药资源的绝对保护区,是科研教学的综合保护区。要求选择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具有国家保护意义、中药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保护区。其目的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药用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监测。保护区取决于要维护的生态系统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保护区可以单独建立,也可以与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此类保护区一般不允许进行开发或旅游活动。②中药资源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是重要药用物种的绝对保护区。保护区内可以设立研究机构或设施。保护的对象是具有国家保护意义的珍贵、稀有、濒危中药资源。该地区可以建立在原始生态系统条件下或在发达地区。保护手段除了自然保护外,还可以结合人的工作和栽培,扩大野生种群,恢复和发展中药资源。此类保护区也不得自由开展开发和旅游活动。(3)中药资源的生产性储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又能提供部分中药产品,从而达到在保护中药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目的,贯彻合理控制、限量猎取、开发资源的保护原则。这类自然保护区可分为:轮采狩猎区、人工粗管散养(种植)区和野生至家物种区。ⅰ.轮猎矿区是根据药用动植物资源承载能力和中药材合理收获季节划定的定期狩猎保护区。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中药材资源的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基数标准和开发指标。当这个地区的中药资源达到一定的生产能力时,就进行限量开发,否则,当生产能力下降到一定指标时,就进行保护。一般是几个这样的保护区轮换,达到节约资源,发展生产的目的;二是根据中药材的收获季节,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避开药用动植物的繁殖季节(包括动物的哺乳期)、药用部位的成熟时间等容易阻碍中药材资源开发的阶段,划定保护区。上述不利于资源开发、不能保证药材质量的时间划分为临时狩猎或采挖季节,以保护中药资源。ⅱ.人工粗管散养(种植)区是对中药资源进行人工维护和开发的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可采取人工繁育、野外放养或种植、粗管等措施开发野生中药资源。当资源达到一定指标时,可以进行适时适度的猎捕和挖掘。ⅲ.野生物种和家畜研究基地是具有保护、研究和开发性质的保护区。在保持野生药材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野生物种和家养动物的研究试验,并逐步成功推广生产。b .采取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手段,处理好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也将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1)就地抚育。本质上是恢复和开发药材产地的资源。它与保护区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明显的保护区边界,或者说保护的手段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如封山育林和护林药物在各地广泛使用;在原地播种或放生药用动物到森林中恢复资源;要把药材和狩猎季节控制在某个地方。这种保护的特点是:(1)不离开原来的适宜场所;②自然资源再生与人工保护相结合。如新疆在肉苁蓉产地大力建设红柳林、梭梭林,开发肉苁蓉寄主资源;江西在盐肤木生长区放生五倍子蚜虫;黑龙江在尚志、五常等地区开展半野生、半家养林蛙,放归山林;在西藏购买贝母种子,在原产地播种,让其自然生长,都是推广产地、增加资源的重要手段。在宁夏,甘草种子用碾米机粗磨,发芽率从6%提高到90%左右。该方法简便易行。如果能在甘草主产区推广,将处理后的种子推广到适宜的地方,将对甘草资源的恢复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中国的活麝可以作为熏香和活体狩猎工具。狩猎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促进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和普及,限制或禁止使用致死性狩猎器械,将对我国麝香产区的生产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②合理收获。这种生产性保护的特点主要突出了采伐的合理性。表现在收获、方法、收获季节和收获。1.采收方法:药材的采收除了获得药用部位外,还应保证药材的原生运动、植物的再生能力和资源的良好循环。目前部分地区采用边挖边耕、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采收方式,值得推广和普及。以前收购胡黄连时,茎和苗都是当废品。西藏洛扎县和定日县的胡黄连茎苗在当地繁殖成功,为保护胡黄连资源奠定了基础。吉林省在采收刺五加时,采用留苗和部分根茎在土壤中的方法保护刺五加资源,取得了成效。目前,黄柏、杜仲、厚朴、肉桂的环剥技术已在部分产区应用,产生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此外,活麝、活熊胆、埋牛黄、活贻贝珍珠种植等,都对发展生产、保护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二。采收期:避开药用动植物的繁殖期,在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采收。药材的合理采集,在药材生产中,采集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影响药材和其余动植物的质量,造成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下降。三。收获:每一种药用生物资源都受到自身再生能力的限制。如果超负荷运转,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恢复,就会导致资源衰退甚至灭绝。合理回收应控制在资源再生范围内,以保证药材经常采集和连续使用。b .迁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物种移出自然栖息地,置于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苗圃、种植园内,将野生物种改为家养物种。通过引种繁育,动物园和植物园不仅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还扩大了它们的种源。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波莱、白木香、海南龙血树等药用植物,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龙血树在海南的成功引种,对发展血竭生产和保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一些地区还建立了许多药用植物园或专门的药用植物苗圃,如杭州药用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资源开发研究所植物园、四川南川药用植物园、南宁药用植物园等。,并引进了许多有价值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异地药用植物引种保护奠定了基础。动物园在保护中国药用动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东北虎、华南虎、麋鹿、梅花鹿、长臂猿、云豹、猕猴、河狸、环颈雉等药用动物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部分物种突破了繁殖障碍,走向品种繁育,初步达到了异地保护动物、扩大种群的目的。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也是保护中药资源的重要途径。如著名中药材川芎,已在江西、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等地引种栽培,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三七是常用中药材,历史上野生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采集,野生种质很快消失。没有人工栽培,就不会有资源提供。同样,人参、杜仲、厚朴、巴戟天等中药材野生资源较少,现在作为栽培品广泛使用。菊花经过长期的栽培和繁育,从一株野菊花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性的栽培品系,野生商品退出了市场。这说明中药材的引种、栽培、野生驯化、驯化等方法不仅是发展中药材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异地中药材资源的积极灵活的手段。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区已有20-40多个品种引种、种植和驯化成功。其中,四川有麝香、天麻、贝母、天冬等20余种,白术、木香、玄参、延胡索、广藿香等30余种已成功引入外省。云南野生种有黄连、黄柏、茯苓、胡黄连、牡丹皮、黄荆子等37种,已成功引种栽培的有附子、党参、生地、牛膝、白芷、玄参、黄芪等20余种。南药如儿茶、千年健、诃子、芦荟、苏木、益智仁、肉桂、安息香、马钱子、砂仁、血竭、槟榔等。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引进,起到了缓和市场的作用。数百种野生药用动植物通过引种驯化,扩大了药用资源,并相应地对野生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三、离体保护离体保护是目前生物种质保护的先进手段。离体保护是利用先进技术保存和研究携带全部遗传信息的物质片段,即保存药用动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从而长期保存药用动植物的种质基因,巩固和发展中药资源。目前,离体保护的主要方法有:建立中药资源基因库和组织培养。1)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建立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的直接作用是收集和保存药用动植物遗传物质的载体及其本身,避免毁灭性破坏或基因丢失。中药资源基因库的建立,有利于保持优良的药用物种和培育适合各种条件的优良品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研究材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地药材。这些药材的优良特性主要是由其固有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这种由遗传基因控制的优良药用性状,在人们的栽培、饲养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可以逐渐改变或消失。这种优良基因载体的长期保存可以为优良遗传种质的研究和保存提供前提条件。比如抗倒伏、抗病基因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就是在掌握大量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利用育种技术或高科技(如基因工程)实现的。中药种质基因库的建立可以为今后药用原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条件,同时在开展国际交流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种质保存工作已广泛开展,杭州药用植物种质基因库已基本建立。在动物医学研究中,中国麝的精液保存已经获得成功,这就是人工授精。为优秀麝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将动物和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进行体外人工培养,并诱导定向分化而获得产品的技术方法。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快种群繁殖,而且可以尽快实现野生物种的培育和人工繁育。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可以消除植物的病毒感染,培育出无病毒植物。例如,在山东省的黄茎尖中成功地培育出了无病毒植株。我国许多科研和生产单位开展了植物药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归、紫背天葵、白芨、菊花、党参、元胡、山楂、藏红花、浙贝母、龙胆草、绞股蓝、川芎、枸杞子、厚朴、罗汉果、人参、三七、西洋参、半夏、桔梗、生地、云南萝芙木和玄参。组织培养还可以直接生产药用成分或代谢中间体,提取药用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目前,从人参组织培养中可以获得高含量的人参皂苷。呋喃香豆素是从芸香属文化中获得的;从山药和怀山药培养物中提取薯蓣皂苷元;喜树茎培养物中喜树碱的提取。组织培养还可以从培养物中获得新化合物,或者应用于生物转化。例如,在芸香属的组织培养中,发现了芦丁的合成和积累(这是原植物检测不到的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