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1968:整个世界又凉又热。
1961 1 10月,即将卸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发表告别演说,照例表达了对美国的骄傲。说完,他背过身去,说了一句让后人警醒的话:
“庞大的军队和大规模的军事工业的结合在美国是前所未有的。每个城市、每个州议会大厦和每个联邦政府机构都能感受到它的全面影响。我们承认这种发展是绝对必要的,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巨大影响。它涉及到我们的人力、资源、生命,甚至我们社会的结构。”
“在所有政府部门中,我们必须警惕军工复合体无法证明其正当性的影响,不管它是否以这种方式追求它。权力极不恰当的恶性增长的可能性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这是美国官员第一次明确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存在。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 1二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判断,战争已经烧到了美国本土,美国必须参加世界大战。
1个月后,他下令成立战时生产委员会,全力动员美国经济。
战时委员会设立12地区办事处,在全国各地经营120办事处。它的任务是指导企业生产战争所需的钢、铝、橡胶和其他材料,并控制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
办公室官员帮助企业申请银行贷款。
其实说到底,战时生产委员会就是国家出钱,企业出力,共同发动对外战争。事成之后,国家赢得荣誉地位,企业获利,皆大欢喜。
美国参战的四年间,政府发了6543.8+075亿美元的军事合同,生产了飞机、坦克、大炮、子弹等武器,远远超过了轴心国的总和。特别是海军舰艇是二战结束前日本的16倍。
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成为二战最大赢家,绝非偶然。
然而,在美国产能爆炸的同时,几乎所有的巨额军工合同都被100家大公司拿走了,其中通用汽车公司拿到了合同总额的8%,相当于14亿美元。
而且二战期间,美国为了研究新的尖端武器,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和科学研究发展局,绑定了大学和军队,雇佣了6543.8+099万科学家,每年拨款6543.8+05亿美元用于科研。
钱在哪里,好处就在哪里。
经过二战巨大的合同滋养,美国军队、大企业、学术界赚得盆满钵满。
这也是军工综合体的基本盘。
二战结束后,美国立即成立北约,参加朝鲜战争,军队在美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后美国军费从未低于6543.8+0500亿美元,这是军工综合体持续扩张的肥料。
到1957年,仅美国国防部就拥有1600亿美元的资产,3200万英亩的土地,雇用350万人,每年支付超过100亿美元。
兰德公司为美国空军服务,IBM生产的集成电路卖给五角大楼,国际电报电话公司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生产精密仪器。
可想而知那些企业赚了多少利润,科学家、工程师、工人的收入增加了多少倍,他们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
这些人加在一起,足以覆盖美国相当一部分人。
艾森豪威尔大声疾呼,无论我们在武器系统上花多少钱,他们永远不会满意,并不断要求继续增加军费。
这就不用说了,就像古代地主兼并土地一样。谁能和钱过不去?
到了1960年代,艾森豪威尔下台的时候,军工综合体及其分支机构已经成为美国参与二战的最大受益者。
当然,美国参与二战的受益者不止这些。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第一次有能力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美元自然成为世界重要的结算货币。
西欧和东南亚国家二战满目疮痍,军事政治影响力和经济生产能力都比美国差很多。
于是拥有国际影响力和经济生产能力的美国在世界上脱颖而出。
将近一半的商品在美国生产,销往世界各地,然后用廉价的原材料和利润送回美国,为美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繁荣的国内经济。
短短15年,美国GDP从2000亿美元飙升到5000亿美元,家庭收入从3083美元增长到5657美元。几乎60%的美国家庭已经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甚至装配线上的工人也可以开着汽车到处跑。
美国辉煌的50年代,基本上是当时人类能想到的最高水平。
这一切都来自二战。
换句话说,美国的企业、白领、工程师、工人等群体,包括军工综合体,都是美国参与二战的受益者。
美国梦终于在美国传播开来。
所以整整一代美国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既然是利益集团,就最怕改变。
他们跟随美国的脚步,进入人生的高光时刻,所以他们要转移进步的阶梯,焊接火车的车门,让自己永远处于一个相对高级的社会阶层,后来者永远在身后吃土。
上世纪50年代,军工复合体、银行财团、国会议员和中产阶级达成默契,要保护现在的一切,不做任何改变。
于是有了反对* * *产品主义的麦卡锡主义,有了僵化教条的学校课程,有了在枯燥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沉默的一代”。
这些东西虽然没有明确的程序文件,但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因为当一代人有同样的诉求时,他们必然会用自己的言行来推动国家实现他们的诉求。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发达国家也在这条路上狂奔。
比如英法西德,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经历过二战的大佬们组成政府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很正常。
人民在战争年代立功,为什么不能进入政府治理国家?为什么战争英雄不能早点退休,选一些无能的人执政?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5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实是二战英雄的权威政府,是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
2.美国的担忧
美国的繁荣之下,暗流涌动。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发达国家在二战前就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但当时的工业化只是国家的硬件。
机器可以在大规模生产中代替人力,枪支可以在科技进步中代替弓箭,社会组织从分散的田园生活转变为集中的都市生活。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世界发达国家与工业革命前相比进步不大。
和国家级一样大。
英法有巨大的殖民地,奴役落后国家的人民。德国积极拓展对外空间,想为德国人民在阳光下找到一席之地。
美国自不必说,大谈民主自由,却一直想排挤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运行规则。
在这些发达国家的骨子里,还是弱肉强食的本性,社会达尔文主义属性非常丰富。
小到个人层面,信奉“社会发展”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和个人权利的束缚。
人的利益是资产增值之外的一个旁路的东西。如果真的给不了人家利益,那就算了。
换句话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硬件产业化后,一切不符合工业化国家制度、思想、文化、理念的东西都需要改造,完成软件的产业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会变。
怎么改造?
我觉得应该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同时给每个人平等和自由,让人们不怕官,不怕商,不怕军阀,不怕资本。
总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但现在的权威政府和固化的社会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是美国的第一隐忧。
既然权威政府不愿意做思想文化改造,那就只能等年轻人来做了。
我们之前说过,二战后,欧美国家恢复了和平,国家经济进步,个人收入一直在增加。然后人们会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大的期望,必然会想多生孩子。
所以欧美国家迎来了婴儿潮。
以美国为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22岁下降到20岁,一些高中女生甚至辍学结婚。
随后几年,美国生育率飙升,几乎与印度持平。相当多的家庭有三个以上的孩子。
美国人口从1.950年的1.5亿猛增至1.960年初的1.7亿,其中40%在1.7岁以下。换句话说,年轻人已经成为美国的主流人口,将近一半的人口是鲁莽的青少年。
年轻人总是憧憬未来,但是美国的年轻人发现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完全不一样。
比如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听话,要勤奋,要诚实,所以他们心里已经接受了这套道德说教。
然而现实世界是,经济发展之后,大部分美国人不满足于努力工作,开始觉得温暖好色,想方设法花钱改善生活。
美国从生产国变成了消费国。
工作的年轻人很少像父母一样存钱,而是选择花光所有的工资甚至贷款去买自己想要的车、烟、酒、衣服。
据统计,1952-1956期间,美国人的债务从274亿美元增长到425亿美元,分期贷款增长63%,汽车销售数据增长100%。
这是短短四年的数据,10年后翻了一倍。
在消费国家长大的美国年轻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父母的艰辛,他们根本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坚持传统的道德说教。他们只是觉得,“你落伍了。”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上一代人的道德说教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他们下意识的想把车门焊上。
当青少年成为美国主流人口,现实世界与理想和道德脱节的时候,美国必然会被撕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中老年人和年轻人。
这是美国的第二个担忧。不过没关系。年轻人迟早会形成自己的* * *知识来抵制上一代的道德说教和二战后的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婴儿潮一代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他们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反对封建主义、权威和自由。
年轻人的诉求与美国的历史进程不谋而合,于是出现了《冲锋陷阵》中的60年代。
3.青年运动
美国黑人是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百万美国黑人为军队工作,属于一群睁着眼睛见过世面的人。他们明白自己的处境,决定改变黑人的社会地位。
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许多受过教育的城市黑人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并转变为当地黑人的领袖。
这些富有远见的黑人不再是一百年前种植园里的奴隶。
195565438+2月,黑人女子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蒙哥马利乘坐公交车,拒绝给一名白人男子让座。结果,她被警察逮捕了。
黑人领袖正在等待他们的机会。没想到美国警察找上门来了。你还在等什么?快点。因此,黑人领袖组织黑人反抗公共汽车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要么坐公交车上下班,要么干脆步行,这意味着他们不服从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
由于黑人运动声势浩大,次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共交通中的种族歧视违法,黑人抵抗运动告一段落。日后名扬天下的牧师马丁·路德·金也在这场抵抗运动中崭露头角,上升为新一代黑人领袖。
当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是一个黑人领袖。艾森豪威尔卸任美国总统后,约翰·肯尼迪当选为新一任美国总统。这个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当选时,他只有45岁。他想在美国建立一个医疗系统,改善城市穷人的住房条件,并颁布一项民权法案。无论是个人魅力还是执政理念,肯尼迪都符合美国年轻人的期待。
于是,肯尼迪在民众中的威望高涨,年轻人把肯尼迪当成偶像,希望肯尼迪能带他们改变沉闷的现实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1963中,肯尼迪痛斥了美国因为阿拉巴马州的种族运动而面临的“道德问题”:“如果一个美国人因为他的黑皮肤而不能享受我们都追求的充实自由的生活,我们当中有谁愿意改变他的肤色,体验他的感受?”
几天后,肯尼迪提出了禁止公共场所种族隔离和就业中种族歧视的法案。肯尼迪用这一行动赢得了黑人的心。为了支持肯尼迪,金牧师带领20万人在华盛顿游行,在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金牧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观众中的黑人、白人、拉丁裔和其他族裔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虽然他的演讲是对黑人自由的呼吁,但“自由”这个词本身就是美国黑人和年轻白人的相同诉求。你说什么政治都没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候代表更多人的诉求。
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使他脱离了黑人领袖的身份,成为了肯尼迪那样的年轻偶像。
黑人反种族歧视和白人青年反权威,从而合流。约翰·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也成为美国朝野的偶像。所以在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美国的白人青年也被鼓动起来站出来反对权威政府,他们的主要阵地就是学校。
为什么是学校?
因为婴儿潮这时候才20岁左右,而且大部分都在读书,白人青年的反抗运动其实就是学生运动。
196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在校门口进行政治活动募捐,在校内发放政治读物,被学校明令禁止。学生们很生气。如果你关心天空和土地,你怎么会关心我们张贴海报?我看你不开心很久了。反击。于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爆发了“言论自由运动”。学生占领了学校的行政楼,近75%的学生罢课。这一事件是美国学生运动的开端。
随后几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未间断。校园一度成为警民交战地带,发生了类似武斗、革命派、保皇派斗争的校内冲突。现场一片混乱。而且伯克利的学生运动很快就蔓延到了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美国的年轻学生也蠢蠢欲动。美国成了火药桶,遇到星星之火就能燎原。
4.世界1968
时间终于来到了1968。当年4月,牧师金遇刺身亡,6月,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两个事件是美国青年运动的转折点。金牧师说过美国青年偶像。
罗伯特·肯尼迪是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后,他继承了哥哥的政治遗产,成为美国青年的新偶像。他的政治理念倾向于照顾底层的黑人、印第安人和贫穷的白人。而且自从约翰逊总统决定出兵越南后,罗伯特·肯尼迪一直反对出兵越南,同时反对约翰逊总统继续执政。
在美国人眼里,罗伯特·肯尼迪比他哥哥更有人情味,他觉得自己将来当总统,一定会实现美国青年的理想世界。
为什么反对越战能赢得美国青年的支持?
主要原因是美国出兵越南,必须要征兵,而第一批新兵就是年轻人。如果抵抗入侵者,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必须报名参军。但是越南没有侵略美国,为什么要去越南打仗?美国想要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去越南送死?
美国青年想不通。特别是电视上播放了美军在西贡枪杀囚犯的画面。当美国青年看到满地的脑浆时,他们坐不住了。原来美军才是反动派。
在国内压迫年轻人,在越南杀人,那我支持你干什么?
美国青年表面上不想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而死,实际上也不想成为既得利益者的炮灰。
你焊车门在家吃肉,送我去越南给你送死。你看起来真丑。罗伯特·肯尼迪遇刺案现在表明,反对越战,在体制内改革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金牧师遇刺事件表明,既得利益者连黑人领袖都不放过,民间抵抗力量也面临毁灭性打击。
无论是朝野都无法实现美国青年的诉求。他们觉得梦想幻灭,最后发现最大的敌人不是总统,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就在美国镇压国内抵抗的同时,美军现役人数增加到354万,在全球有2000多个军事基地,在越南作战的人数超过54万,军费预算连年增加。
据统计,越南战争期间的军费开支达到3500亿美元,比二战和朝鲜战争的军费开支还要大。军工联合体在二战中养肥了,可想而知军工联合体在越战中赚了多少钱。
金牧师遇刺后不久,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爆发了美国最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这件事的起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左翼学生发现了该校与国防部智库合作的秘密文件。学生们认为哥伦比亚大学间接卷入了越南战争。
学生反战,学校开战,这不算什么。
后来学校决定在附近的公园里建一个体育馆,周围的黑人可以免费使用底层体育馆,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可以使用上层的体育设施。
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在学校的设计上,面向大学的体育馆出入口很豪华,但是面向黑人社区的出入口又小又窄,导致黑人社区领导咒骂。这是一个种族主义体育馆。这一次,哥大引爆了青年学生和种族歧视两大雷霆。
左翼学生和黑人发起抵抗运动,占领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学楼等建筑,而纽约警方则武装清场,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最终有700多人被捕,132名学生和12名警察受伤。
同年,伯克利战火重燃,校园示威、骚乱、占领校舍事件天天发生。打、砸、抢、打是题中应有之义。
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只是最著名的事件。
1968前6个月,美国101所大学爆发了221次学生示威。除了哥大和伯克利,哈佛、斯坦福、杜克、普林斯顿等名校都有参与。
美国的山川河流都是红色的。
1968的学生运动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矛盾的总爆发,美国注定有此劫。
二战后,科技进步使电话、电视、报纸等媒体进入千家万户,世界各国越来越同步。再加上婴儿潮、经济增长、权威政府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性问题,所以美国的学生运动、黑人运动与其他国家遥相呼应。
于是在1968,整个世界忽冷忽热。
5438年6月+10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当选捷克斯洛伐克* * *生产党第一书记,很快推行“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包括恢复大清洗受害者的名誉,学习西欧国家引进市场经济,修复与欧美国家的外交关系。
杜布切克的执政理念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的热烈欢迎。
眼看捷克斯洛伐克即将失控,几个月后,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决定派20万大军和5000辆坦克到布拉格,强行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这就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布拉格之春。
4月,西德学生领袖鲁迪·杜奇克(Rudy Dutschke)被枪杀,西德学生愤然离开,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门口举行罢工。一些比较激进的人,日后组成了红军旅,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5月,法国学生罢课游行,军警用催泪弹镇压。因此,学生们聚集在凯旋门唱“国际歌”,并在法国军队和警察之间设置路障和巷战。
受法国学生影响,近千万法国工人罢工游行。
工人和学生合并,* * *打着“告别戴高乐”的旗号,要求二战英雄戴高乐下台,重组法国政府。
戴高乐说:“改革可以闹,但不能闹。”学生和工人用漫画回应:“他就是麻烦制造者。”
戴高乐被迫逃离巴黎,在巴登-巴登找到军方支持,才敢返回巴黎发表强硬讲话,表示不会辞职或更换总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他将采取其他措施。
所谓的其他做法,只能靠军队来打压。
后来戴高乐用工会瓦解工人,用军警镇压学生,轰轰烈烈的法国“五月风暴”告一段落。
6月,意大利工人占领工厂,米兰和罗马的学生罢课示威。一向懒惰的意大利人今年也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墨西哥的学生工人对执政的革命制度党不满,组织了全国罢工委员会,要求政府进行社会和教育改革。
5438年6月+10月,英国学生在美国大使馆前抗议越战,利物浦工人罢工,北爱尔兰爆发民权运动。《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说英国正处于动乱的前夕。
很难说同一年爆发的同样的事情是偶然的,更不用说受到了某个国家的指示。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国家贴标签,那一定是苏联。
1968的革命动乱,其实是那个时代的问题。
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要反封建,婴儿潮要反权威,第三世界国家要反殖民,少数民族要反压迫。
这些东西像涓涓细流,最后在1968汇聚成一条大河。
大江大河用鲜血染红了1968,也冲走了坚固的世界墙。
5.青年的使命
20世纪末,世界陷入冷战。
无论是追随苏联的东方集团,还是追随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都有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
两个阵营的年轻人都想改变现状,所以只能向另一个阵营学习。但由于地域和信息差异的限制,各国青年向对方阵营学习的过程必然会有偏差。
换句话说,他们看到了自己阵营的缺点,却没有看到对方阵营的缺点,看到了对方阵营的优点,却忽略了自己阵营的优点。
所以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改变现状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盲目的冲动,觉得对方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就像90年代中国人盲目崇拜美国一样。
既然过程有偏差,结果也会有偏差。
美、法、德年轻人讨厌的消费世界,是捷克斯洛伐克年轻人追求的幻想。捷克斯洛伐克青年不喜欢的制度,是美、法、德青年幻想中的乌托邦。
这样的青年运动,很难担负起建设理想国的重任。而且全世界的青年运动都是学生和工人。与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相比,青年运动缺乏一个稳定的核心领导团队。
年轻人朝气蓬勃,有改变世界的野心,但除了热情,他们拿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政治经济纲领。即使是名声大如黄金的牧师,在原有体制内追求平等和自由,却对造成不平等和自由的既得利益者无可奈何。
说到底,他们有能力摧毁旧世界,但不知道摧毁旧世界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因此,世界青年运动的历史使命就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摧毁既得利益者的堤坝。
这样,就类似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使命。
68年后,世界青年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到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时,他们的热情已经消退,他们发现建立一个理想世界已经无望。曾经风起云涌的青年运动消失了。
最重要的是,婴儿潮一代已经长大了,他们要工作养家,没有时间谈理想。
他们驱散了崇高,耗尽了热情。
6.里根时代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运动给两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军工复合体,银行财团,产业资本家等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被美国青年的力量所震惊,担心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于是决定结盟,稳住阵脚,盈利到底。
第二是知识分子。他们觉得60年代破坏性太大,不利于美国的稳定发展,甚至可能颠覆美国的根基。
这两部分人达成* * *谅解,美国青年和黑人回归正常生活,新右派就这样走上了美国的历史舞台。
在美国走下坡路的时候。
美国原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二战后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这些工业产品的利润丰富了美国。但是战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日、法、德、英重新崛起,制造出来的工业品抢占了美国的市场份额。美国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
再加上70年代初的滞胀危机和中东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国经济惨淡,企业日子紧,个人不敢过度消费。
新右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国家不应该对经济指手画脚,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才是最好的。同时,应给予企业税收优惠,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活力。
新右派的想法很受欢迎,因为减税并把它们留在你的口袋里是件好事。谁愿意为国家付出更多?
于是新右派推举里根为总统候选人,并让里根以白宫为自己的代言人。里根还承诺,只要他当选总统,一定会出台减税政策。
倍,天地同力。
1981年,里根成为美国新总统。里根上台后不久就签署了减税25%的法律,并顺利获得国会通过。
减税的另一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美国政府不能大手大脚花钱。所以在减税的同时,里根大幅削减联邦预算,国会顺利通过。
结束了吗?
号码
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最大的既得利益。如果我们不养活他们,里根总统任期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减税和削减联邦预算的情况下,里根推出了654.38美元+0.5万亿的五年国防计划和654.38美元+0.8万亿的六年核战略计划。
这是里根对军工复合体的回归。至于“星球大战”,不过是欺骗苏联和美国人民的噱头。
里根和新右派一起,把美国改造成“小政府、大市场”的模式,通过“经济全球化”卖给世界各国。
你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的心而杀人?这就是了。
美国不仅支持大企业在全球盘剥利润,还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
有些国家没注意,很快就掉进了美国的陷阱。变相成了美国的殖民地,还谄媚地认为:“学美国一定会发展”,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苏联同志,不要东张西望,是你。
那么什么是新的权利呢?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上的自由竞争,政治文化上的保守权威,无视社会的平等正义,只关心经济和资本的发展效率。
就在新右派和里根正在改造美国的时候,英国新右派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当上了首相,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竞争。法国总统密特朗先是将工业集团国有化,然后迅速转变为私有化的信奉者。
几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纷纷开启“休克疗法”,试图向欧美国家靠拢。
至此,美国进入了世界单一霸权的新时代,世界也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
7.摘要
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30年的变化,也是以美国为主线,把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串联起来。
我没有提倡什么,也没有贬低什么。我只是理清了历史脉络,告诉大家,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历史趋势也有自己的源头。
明白了那堆旧纸里的东西,你才能清醒地走向未来。
最后,回顾二战后30年的历程,我觉得美国没变,世界也没变。仔细想想,似乎一切都变了。
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但世界各国都看到了60年代暴力运动后人民的力量。
河流冲垮了大坝,大坝重建后就不是原来的大坝了。
前工业时代的浑水被冲走,后工业时代所需要的平等、公平、自由、包容等理念深入人心。
从当时的立场来看,美国青年是失败的,从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他们是成功的。
正如老师所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战屠龙者被他们引以为傲的年轻人打败了。60年代的屠龙者,最终被他们视若粪土的生活打败。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主义青年永远不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