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I
基因表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基础上,通过繁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的,使生物界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以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分子和细胞部分为基础,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是高中必修书“遗传与变异”一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该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一直是统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同时,这部分涉及大量的实验和分子知识,也包含了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复习课中,对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等知识点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重复和比较,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基因的相关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安排两个课时。
3.学习情境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和推理能力。我班学生综合素质好,思维活跃。在复习阶段,如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归类改编,让学生在总结整理题目、体验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
4.教学策略的选择
复习课上,老师满嘴灌水是很常见的。学生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回忆和掌握大量的知识,是一个枯燥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节复习课中,选择相同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应的例子。通过老师对例题的讲解和学生对延伸问题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达到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第二,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相应的知识点和题目,学生可以掌握:
(1)确认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dna及其数量关系指导的蛋白质合成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回忆科学家的研究和实验过程,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科研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分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和运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大实验;
(2)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2.教学困难
(1)与遗传有关的几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rna在dna指导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位置;
(dna引导的蛋白质合成中的计算问题。
第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1)进口
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发学生的主动记忆,通过材料之间的关系图,理清各种遗传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出复习题目:遗传物质的基础。
提问:本章提到的基因相关物质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回答所学的遗传相关物质的类型,并做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图表。
(2)审查
简要回顾了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
目的:使学生在填表和看图的过程中,记住并理解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复习内容:(1)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
(2)dna和rna的分子结构;
(3)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投影填写图表并回答。
(1)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和结果
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填写)
(一)r型肺炎球菌感染,小鼠未死亡。
r型细菌是无毒的。
肺炎链球菌S型感染,导致小鼠死亡。
s型细菌是有毒的。
(c)灭活被S型肺炎球菌感染的小鼠,小鼠不会死亡。
灭活的S型细菌是无毒的。
(d)用R型活细菌和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灭活的S型细菌含有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e)r型活菌+s型细菌dna→ S型细菌。
Dna是引起R型细菌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
(f)r型活菌+s型菌蛋白→只有R型菌。
(g)r型活菌+s型细菌荚膜多糖→只有R型细菌。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2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综述介绍
新课学习
第一个环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二个环节: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探究:草原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稳定?
第三个环节:知识转移的应用
整合审查
组织学生观察,指导观察方法,找出生态瓶中的食物链。问题:为什么生态瓶中的生物有的活的时间长,有的死的快?
1.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引导他们找出巴克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参与搜索活动。
2.问:巴克森林在1906年以前是什么状态?(PPT演示)
(发展性评价和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
3.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4.为什么开巴森林在1906之前还能保持稳定?
5.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同学做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可以存活很久。
6.总结概念,写在黑板上。
问题串设计(PPT演示)
1.图中哪个物种最早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个怎么理解?
2.哪种生物最终达到了顶峰?你能改变它的顺序吗?陈述你的理由。
3.从图中还能看出哪些规律?你能解释一下这条规则吗?
4.和你的同学谈谈这条定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评估学生的答案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制定活动规则和流程,组织教学。
规则如下
A.大家准备三种头饰:草,老鼠,狐狸。
2 b .出现的顺序是草→鼠→狐,数字从小到大表示生物量的变化。
C.玩草的同学被玩老鼠的同学抓住了,说明他吃了。这位同学把老鼠的头饰换成草减少老鼠增加的意思,等等。
D.当后一个生物多于前一个生物(1: 2)时,捕食停止,有同学换另一个头饰表示这个生物部分死亡。
E.大约有3只被猎杀的‘老鼠’被‘草’代替,1被‘狐狸’代替。游戏在大致恢复到原来的比例时结束。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
1.你能通过上面的游戏说出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吗?
2.指导学生阅读84页教材,关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在黑板上写字。
1.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环保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2.下面的生态系统还能保持稳定吗?(PPT展示生态系统图片)
1.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2.你怎么想呢?
家庭作业:学习计划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自我调节。
1,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
第三,抗力稳定性和回弹稳定性
第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5.设计制作生态槽,观察其稳定性。
小组讨论和交流。课前观察制作的环保瓶,交流制作过程,了解相关食物链(每组交换环保瓶)。
阅读教材第82页“凯巴森林破坏原因分析”活动的自然段1,写出凯巴森林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看了84页关于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书,分析并写出存在于其中的食物链。
2.解读图形“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曲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3、阅读课本第85页【小资料】《漂洋过海的屎壳郎》
提出问题: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上的生物量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假设只有当草原上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草原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
学生回忆并再现本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自己的收获,进而形成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1。了解学生的课外实验,并进行评价。
2.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好地引入新的课题。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的“活动”数据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构建关键概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关注学习过程。这样形成的概念会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是空壳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本质内涵是抽象的。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和讨论,解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
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
通过形象活动,学生可以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诱导和提高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的回忆和讨论,可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1.课前组织学生自制生态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课堂上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和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
3.在新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对教材活动材料的分析。大部分食肉动物被捕杀,黑尾鹿数量先增后减的现象再次导致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提高。
4.课堂上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5.角色扮演活动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获得了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身心愉悦的感觉。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3
高三生物教案中减数分裂的复习。
知识的本质:
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以及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了解同源染色体、突触、四分体等相关概念;掌握第一次和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之间区别。
在下表中写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和同源染色单体的数量(2N=4)。
精子,初级精母细胞,精母细胞亚群,精母细胞
染色体(条纹)
染色单体(条带)
DNA(个体)
同源染色体(对)
例子的理解:
例1,下图显示了雌性青蛙在繁殖过程中一个卵母细胞内DNA含量的变化。为了方便研究,在细胞分裂成两个后,只测量其中一个卵母细胞。请分析回答:
(1)b处发生的情况是_ _ _ _ _ C处的细胞称为_ _ _ _ _ _细胞。
(2)c→d→e是_ _ _ _ _,E处的细胞叫_ _ _ _ _ _ _。
(3)从e→f→g的过程为_ _ _ _ _ _ _ _ _,G处的细胞称为_ _ _ _ _ _ _ _ _。
(4)h→i表示发生了_ _ _ _ _ _,I处的细胞称为_ _ _ _ _ _ _。
(5)我之后会分裂成_ _ _ _ _ _ _ _,进入_ _ _ _ _ _阶段。
解析:减数分裂与受精的结合对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本质和意义有重要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扎实的基础知识。
回答(1)染色体复制初级卵母细胞(2)减数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的第一次分裂(3)减数分裂是卵子或极体的第二次分裂(4)受精卵(5)丝胚的发育。
例2。右图显示了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根据右图,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①细胞可能是次级精子、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② 1和2、3、4是该细胞的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1和2为一组,3和4为一组。
④在这个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
3和4是常染色体
a、只有1语句是正确的;只有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c、只有三种说法是正确的D、四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解析: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把握细胞分裂的特点:此图为减数分裂后期,细胞质均分,故只有④正确,答案为a。
自我评估
1.观察四分体时期效应的材料()
a、粘液层B、嫩柱头C、嫩花药D、成熟花药。
2.YyRr基因型个体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种精子,包括()A、1 B、2 C、3 D和4。
3.图为一组关于同一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以下说法是正确的。
a、染色体同源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不能同时出现上述细胞。
C和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
d、上述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分别是① ② ③。
4、下列说法是错误的。
①受精卵中所有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②果蝇的精原细胞含有四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含有两对染色体③雄性输精管两侧结扎后,精巢仍能产生精子,第二性征不会改变④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全部在精子的头部,细胞质全部在精子的尾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从精细胞到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成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成为精子的颈和尾;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被丢弃;但是所有的线粒体都留在并集中在颈部。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1)细胞核中含有_ _ _ _ _ _ _ _ _ _ _,以便遗传给下一代。
(2)丢弃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可使精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精子的快速运动主要依靠_ _ _ _ _ _ _ _ _ _的摆动,其动力主要产生于_ _ _ _ _ _ _ _ _ _。
(4)保留全部线粒体的意义在于线粒体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课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教案评价稿范文
★高中生物细胞增殖教案书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中生物细胞分化教案全集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安排随笔4篇
★有哪些实用的生物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小技巧
★实用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