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能安享百岁?这就是原因!!!
药王孙思邈非常重视艾灸。他说,“普通人在家呆着,出远门,总有一升熟艾。”意思是你应该随身携带一些精制的艾草用于保健。流行的“要想健康,三里不可为”的观念,是唐代的药王孙思邈留下的,他也是一位艾灸的实践者。
根据唐史的记载,这位神医中年之前身体不太好,可谓体弱多病。孙思邈的真实经历是“小时候感冒,屡建医生门,汤药钱都用光了”。一代神医,居然因为挥之不去的疾病,失去了一切。
到唐太宗时,孙思邈被召入宫时已经50多岁了。唐太宗观察他少年时的容貌、肤色、身材、步态,感叹道:“仙门、广成子之类的神仙人物,以前世界上也有。怎么会是空话?”
为什么生病了还能享受百年寿?
历史上有过无数的总结,其中最重要的是孙思邈非常重视日常养生的方法,尤其重视艾灸的养生作用。
《唐史》记载:中年以后,孙思邈通过多次研究,证实了艾灸养生祛病的功效,开始经常用艾灸调理身体,最常见的穴位是足三里。
正是因为长期使用艾灸养生,这位妙医在90多岁的时候还能“耳听八方,神采奕奕”,甚至到了100多岁以后,还能精力充沛地写字、说话。
孙思邈一生著书80余部,在后来的许多医学名著中大力提倡艾灸。他的艾灸养生理念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金玉良言,流传至今。《钱进方耀》中指出:“灸不精,足三里叫‘长寿穴’。
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知望安的医家,总结了孙思邈的艾灸及其历代方药,结合祖传艾灸,最终创造了历史上最完善的艾灸养生法。乾隆皇帝对这种养生法在养生、祛病、延年益寿方面的功效印象深刻,于是御笔赐名“太和悬灸”。
足三里到底在哪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小腿鼻下3寸处,与解溪相连,浅层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也就是说,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后,测量四个手指到膝外眼的距离,再测量1个手指从胫骨前嵴到外侧的距离,就可以找到这个点。
艾阆中三年不用回家。
古人云:“大夫在家三年,不必来。”据说艾灸是用来自我治疗的。
艾灸的好处。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平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利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的效果。
2.温经散寒。艾叶的温热和熏灸的点燃,使热量到达肌层,温补气机,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具有温经活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解痹止痛的功效。
3、气血循环,瘀滞相生。气见热就好,见冷就凝,温度高就好。艾灸是一种温刺激,能协调气血,调和营卫,调和血液循环,促进气血循环,祛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归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艾灸疗法有很多作用。如果穴位不同,艾灸方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者艾灸用的材料不同,那么功效就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是扶阳的一大法门。
人们经常提到要补充、加强和支持杨,那么到底是什么?和肾气一样吗?它为我们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补阳气?
首先要知道气是什么。气是世界物质之源,人体之气无处不在。根据分布和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五气:元气、宗气、养气、卫气和中气,统称为杨琪。
阳气起到温脏腑、养筋骨的作用,就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
杨琪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代谢的能量,是一个由弱到强,然后逐渐衰减、枯竭的过程。阳气足则身体好,阳气弱则身体差,阳气尽则死亡。因此,阳决定着人的健康和寿命。
由于工作生活的严峻压力,或者自身的种种不良爱好,现代人往往会出现全身无力、精神疲劳、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状态,甚至有的女性还不到40岁就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过度消耗阳气而引起的。
那么阳气是如何被消耗的呢?因为运动、思考、疲劳、精神疲惫等因素,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消耗着阳气。当阳气透支时,生命就会走到尽头。
补阳壮阳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艾灸用的艾草是纯阳性植物。燃烧后力量更强,是补阳延年益寿的最佳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