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为气之母。

在气血关系中,如果说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那么血就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气以驱寒温煦为主,血以营养润泽为主,所以血到哪里,就一定会到,但到了哪里,就不一定跟着到。这和我们人类的“母子”关系何其相似。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气血不足,必然会表现在面部。气虚导致面色萎黄。比如有的产妇生完孩子后,面部皮肤缺乏光泽,显得苍白,手部皮肤粗糙,指甲没有血色,不光滑。这是因为她们产后睡眠不足,缺乏活力,显得憔悴苍老。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所谓的“母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血液可以滋养人体各个部位的气,血液也在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所以血液充满了气,而血虚则导致气衰。人体任何一个部位,如脏腑、关节等一旦失去供血,就会出现气虚或气功能丧失等疾病。血虚患者往往会出现气虚的症状,就是这个原因。

血虚的症状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叫做“一精五白四不养”“一细脉”指脉弱,“五白”指面白、唇白、甲白、舌白、目白,“四不养”指心不养(心悸、多梦、心神不宁)、肝不养(耳鸣、胁痛、情志失常)、目不健(头晕、视力下降)、目不养。

中医认为“肝藏血”,“血能载气”。气只有依附于血才能存在于体内,以血为载体才能运行全身。人体脏腑经络中气的生成和解除了与先天之气有关外,还取决于后天之气的不断滋养,而后天之气在脏腑经络中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血液的运化。当大量失血时,往往会使气得病。出血过多,气失所附,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汗出、脉细等症状,相当于失血性休克。因此,在临床治疗大出血引起的气虚证时,需要配合止血、补血等方法。

“血能养气”、“血能载气”反映了血在气中的基础作用,所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血为气之母。一般来说,血属阴,气属阳。气血阴阳协调平衡,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反之,气血不和,百病皆由此而生。因此,调整气血关系,使之恢复到协调平衡的状态,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