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石膏主要用来做什么?

石膏是一种良药。

智慧理论

健康维护

有一种中药叫膏药,虽然只是普通的中药。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时,驻扎在山东的一个村子里。生产队长的儿子是村里小学的老师,患有骨关节病,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死不了的癌症”——类风湿。当时他卧床不起,关节疼痛、肿胀、发热,几家医院的医生都束手无策。生病了就随便去看医生。附近公社有个民间医生,因善用石膏,外号“石膏先生”。于是生产队长请来了石膏先生,病人说:“去公社买一车石膏!”我再补充几个中草药汤剂,喝完这个膏药再说。”队长想,“中医是以钱和二为基础的。怎么能说要吃车呢?“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买下来。但是,第一次,他只买了十几斤的小袋子。回来就说买了车,放在仓库里,拿个包先用。石膏先生在他家住了几天,指导煎药吃药。刚开始石膏用量不大,一天几盎司,后来一天天增加。七天后,病人没有异常反应。王先生走的时候说:“继续加就是了,喝完这几百斤给我打电话。“王先生走后,他们按照指示做了,石膏的用量从每天几公斤增加到十几公斤...过了十多天,儿子的症状开始缓解,生产组长也变得自信起来,继续买石膏。前后两三个月,不记得用了多少膏药,估计有几千斤。生产队长儿子的病一天比一天好。他退烧了,消肿了,饮食增加了,可以下床了,又可以给学生上课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在心里,却无法想象病人是怎么喝下这千斤膏药的。

今年4月,我患上了口腔溃疡。看中医的时候,药方里有30克石膏。药师吩咐,石膏要单独煎15分钟,再加其他药。我被指示先煎膏药。这时我才明白,生石膏不像粉笔,它像粉笔。坚硬如石,沸石膏似沸石。人们喝水而不是吃石膏。原来“石膏先生”为了保证石膏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浓度,增强疗效,增加了石膏的用量。煎煮后石膏重量不减,最后和药渣一起倒掉。

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以来,一直认为石膏是清阳明经的主药。阳明病是外感伤寒的高峰期,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相持阶段。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菌血症或毒血症的表现很多,有时甚至有败血症的可能。应该说病情严重,致病菌非常活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上都强调尽快消除致病菌,首选直接绝育。现代研究表明,石膏具有相当强的抗炎和杀菌能力。中医上叫清热。但是,石膏不同于普通的抗生素。它通过钙盐的碱性改变细菌的生存环境,从而杀死细菌。

石膏煎服前后,其重量似乎没有变化,事实并非如此。在医学研究实验中,经过长时间的煎煮,单个石膏的水用pH试纸呈蓝色,说明水被碱化了,但这种变化并没有体现在重量上。

石膏是中医的感冒药,主要成分是水合硫酸钙(CaSO4 2H2O)。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膏味辛、甘、寒,属肺经、胃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清热泻火、止渴、敛疮、生肌、祛湿、止血。

中医中有一个以石膏为主角的名方——“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组成。其中石膏为君药,其次为臣药、佐药、使药。中医理论认为,一切以石膏为主的药物都有清热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杀菌消炎的作用)。改变致病菌的生存环境是杀菌消炎的主要方法和机理。有人用白虎汤治疗大叶性肺炎(不用西药),用青霉素治疗大叶性肺炎。对比治疗发现,使用青霉素后,退热曲线为:1 ~ 3天后,体温线性下降,之后徘徊在正常区域,疾病需要进一步治疗。使用白虎汤后退热曲线如下:一旦服药,体温立即下降,但降温幅度不大,如从40℃降至38℃,早晨体温又回升,但低于第一天的高温,如39.2℃。再次服药后,降温幅度也比第一天大,比如37.6℃,体温呈之字形逐渐下降,直至一切正常。也就是说,用青霉素虽然体温下降很快,但病情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体温和病情是不同步的,体温下降后患者仍然感到不适。用白虎汤,体温的变化与病情是同步的,体温下降说明病情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疾病痊愈,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过白虎汤和青霉素对大叶性肺炎的对比治疗,发现两者在疗效和疗程上差别不大,说明石膏具有非常强的清热或杀菌消炎作用,敢与现代药物比肩。

石膏在清实热的同时,还能外治表证,中治血证,内治脏腑病,抗菌范围很广。如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主要用于治疗肺气郁结;用月脉汤(麻黄、石膏、生姜、炙甘草、大枣)消肿利尿,治疗急性肾炎。医学家指出,肾炎感染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无论是细菌、病毒还是身体反应,白月汤都可以用来退烧和消肿。用西医的话来说,石膏的抗菌谱很广,是其他抗生药无法比拟的,这与石膏的碱性密不可分。

治疗内脏疾病的名方也很多,如蟹黄散、清燥救肺汤、玉女汤、紫血丹等。清热不一定杀菌消炎,尤其是清虚热。医学研究认为,这里用石膏主要是通过碱性作用来调节人体内环境,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阴阳之秘。

石膏可分为生石膏和熟石膏。石膏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外用石膏要煅烧,火煅烧的石膏就是熟石膏。中医认为,石膏经火煅后,酸味消失,寒性降低,甜味仍保留。而它的清热,或者说杀菌消炎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石膏的寒凉。外用的时候为什么要煮?中医专家认为,使用熟石膏主要是去除其刺鼻的味道,因为刺鼻的主毛是散的。外用一般是局部的,就地解决局部疼痛当然更好。若因味辛而散热邪,则不利于治疗。肯入脾,有利于肌肉恢复。寒性虽稍减,但甘寒相兼,兼顾善恶,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在石膏使用的历史上有过许多争论。根据中医理论,大剂量的感冒药往往有伤阳伤胃之弊,有“苦寒伤阳”之说,因此,为避免其寒凉,有医家主张火炙后口服。清末民国著名中医张锡纯(1860-1933)反驳说:“石膏,医家误以为是重寒而用,化散为敛,以治外感热者,而痰火则克制凝滞,一两足以伤人,是化仙丹为毒。”他还说:“看方剂书,以前的哲人用膏药,一证用一斤,一证用几十斤,膏药产后再用。但是,用户都是生石膏。”“有外生实热者,大胆用之,直接打则”。他还说:“愚人已经被临床证明了40多年,其中有成千上万的人通过重复使用石膏而被治愈。有证用几斤的,有证用十几斤的,病后饮食增加了,没有胃寒的坏处。”近圣、京师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也曾下大力气解决石膏寒的谬论,因善用石膏而被誉为“石膏洞”。北京同仁医院孔伯华之子孔思博,继承父业,以善用膏药闻名。孔思博先生曾教导他的弟子:“石膏性凉,微寒,若大胆用于热证,则无不妥之虞。”并总结了石膏的疗效,“其重能泻胃火,其轻气能舒筋解表、生津除烦、清热祛斑;驱散外邪的实热,使其从毛孔中出来。其凉性并不比其他感冒药差,但退热效果却远胜于其他感冒药。治疗伤寒头痛欲裂,火热如火者,尤为有效;而且能缓脾益气,邪热消,脾得缓,元气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