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灵,人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饥渴有益于健康?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由道中的精与神结合而成的,那么人要想长寿,就必须保持精神与神的和谐,保持精神不离开身体。《太平经》提出“爱气敬神,重精”,长寿的关键在于保持神的活力,使之与身体融为一体。精气三要素被道家视为生命的“三宝”,显然比单纯用“气”或用阴阳变化来解释人的生命构成要深刻得多。
道教认为,人如果洞察了宇宙与天道之间的阴阳变化之道,就可以通过回望自身的身体结构来把握生死变化的规律。因此,道家不仅从哲学的角度解释生命现象,而且从医学的角度探讨身心的特征及其关系。道家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将人体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变化相比较,提出了宇宙之大,人体之小的思想。
道教特别是用“气”的运动,把身体的五脏六腑连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五脏之气在人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体形体的主宰。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主要取决于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清则身体好,五脏之气浊则疾病多。所以道教非常重视通过意念来调节“气”在体内的循环运动,使之作用于四肢经络和五脏六腑,通过疏通血气来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道教把行气炼气作为达到长生不老的方法和途径,并贯穿于各种道学之中,形成了系统的气功理论和实践。道教气功主要是指各种自我身心锻炼,以内功修炼为主。道经等文献记载的气功功法有上千种,既有守一、行气、打坐、静坐、内丹等静态功法,也有导引、按摩、吞津液等动态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