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玄昆、文的书法中体味艺术人生——渤海佛教徒冯志良
从表面意义上看,书法是指书写的法度。在生活中,书法一词有以下含义:第一,它是一部文字作品的代名词或所有文字作品的总称;第二,一个艺术范畴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康有为在《易洸周爽谈》中说:“唐嫣构,宋商逸曲”,从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追求最高最严谨的法度,其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之最。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中国的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用图片记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文字。因为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毛笔,书法就产生了。古往今来,汉字主要是用毛笔书写的。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和手指书法,其书写规律基本相同,但与中国书法并不完全不同。
欣赏书法艺术并不容易。欣赏它的困难在于它太抽象了。抽象本身就在于区分再现的艺术能够直观地捕捉到生活的一幅画面、一个场景,让观者参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当然这也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比如绘画、影视、戏曲、素描等等。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特别是受过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能够识别或感知不同线条的美感,对古代书法帖有常识性的了解,经过长期积累达到一定的书法欣赏水平。
书法艺术的抽象应该等同于音乐和舞蹈。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长短和快慢,节奏的舒缓或流畅,音调的明度等。都与书法息息相关。其相似性取决于作者对音乐声音或书法线条的驾驭能力,集中在生活与抽象艺术之间,以应用抽象的语言符号创造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抽象、不固定、不具体地反映生活,但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于抽象,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得出的结论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对于观看者来说也是不稳定的。但是,要欣赏音乐,就要掌握音乐欣赏的规律。掌握这个规律也是欣赏者的基本音乐素养。欣赏书法也要掌握书法的语言,对书法线条的美感有一个确切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像掌握音乐欣赏的规律一样。
中国书法的传统美学,一直是与自然相结合,与自然山水、云、风暴、闪电相比较;或者与龙、蛇、鸟兽相比较;或者相对于人文而言,晋代人狂放飘逸,崇尚畅所欲言,为书法氛围崇尚“韵味”;唐朝的人忠义,所以唐朝的书法风格达到了“规约”;宋人继承金代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容礼仪,书风崇尚文字的“姿态”。也就是说,无论哪个书法家,都很难与时代大背景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差异。这就是孙郭婷所说的“过去淘气时,现在有不同的缺点”的意思。比如形容王僧虔的书法:“谢佳之子不正,则风流人物也”;形容魏夫人的“若舞插花”一词,用来形容书法之美。形容王羲之的书法是“字势雄健洒脱,似龙跃天,虎卧凤阁……”而“每一个‘点’都像是从山上落下来的石头”;“每一个‘横’都像千里云雾”;“每一次‘撇脂’都像一头折断的犀牛”;“每做一个‘竖’,就会像一条枯藤一样万岁”...其实不同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直线”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偏”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弧”给人活力的感觉;“曲线”给人一种动感;“圆线条”给人柔和的感觉;“方折线”给人硬朗的感觉,还有厚重的粗线条,灵巧的细线,浑厚的斑驳线条,无边的飞扬白线。古人还把书法中自然、动感、浑厚、凝重的线条比喻为“漏痕”、“断壁”、“断钗”、“锥形砂”、“印印泥”。
所以无论是真、草书、隶书、篆书还是行书,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都是在这些不同的线条的组合和作用下形成的。欧阳询的楷书严谨险峻,用笔凶险万分,化险为夷。是简约、硬朗、内厌、直斜线条的结合,形成这样的风格;颜体楷书宽广、婉约、大方,笔画浑厚、向外,首尾转折,多为圆笔画。刘公权的楷书和面部结构大体相似,而刘体更倾向于挺拔苍劲。赵萌的楷书意味深长,迷人而宁静。这支笔采用连贯、轻盈、动感的线条风格。然后其他字体,如隶书、篆书、北碑、行书,都有相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比如欧体对应曹全碑;颜式对应石门明,赵体与王羲之一脉相承。至于草书线条的运用,更是多变多彩。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草书,每一次字体的变化,都伴随着艺术美的强化过程。
有人!只能用毛笔字写!毛笔字和书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每个人都会写书法!也许有的人书法写得工整!顶多一个写书的!书法不一样!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具有创造性。书法家挖掘个人气质、学术支撑等资源,形成个人风格,这就是创作。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书法是书法家用一生做出的终身创作!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呢?
1,中国美学原理的写法;
2、笔画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准确;
3、点画和线条同时获得优异的表现;
4、字体结构高档,构图无缝;
5、笔锋墨气十足,神韵自然流畅;
6.点画线条丰富多样,人物生态;
7.一字一貌,防雷,气质和谐;
8.作品呼应人心,气象大方优雅;
9、传统* * *性融合个性风格,雅俗* * *奖励;
10,作品尽量避免瑕疵,突出模特的经典效果。
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也是一种高雅的养生方式。安静可以修身养性,活跃可以强健筋骨。挥墨可以强健筋骨,陶冶情操。每天都可以临摹牌匾,沉浸在古体书法中。用笔写字时可以全身活动,腰、臂、腕、指尖都会参与其中,气息调整,注意力集中。久而久之,势必强健筋骨,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学习书法,是延年益寿的良方!古往今来,在书法艺术中,大多数有成就的书法家都长寿。自汉代以来,封建社会著名书法家的平均寿命为25至40岁,平均寿命乐观。例如,唐代书法家刘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余士南80岁。
字如其人,被很多人用来形容书法的内外修养和个人魅力,因为书法写得好不好是培养个人外在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有的领导从小学习汉字,历尽艰辛,一举成名。他们不仅口碑好,还能写一手好字,给人印象,立马更上一层楼!比如老一辈领导人毛主席,书法艺术就很优秀..今天,在政治、教育、文学和艺术领域,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书法!比如杨洁篪,唐国强。
书法艺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多年的努力,不是一天就能达到的。书法艺术没有捷径,练字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从临摹拓片、吟诵拓片,到创作书法作品,都要认真细致,一笔一画,反复学习。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铁棒磨成针”的魅力。所以,只有全神贯注,全身心的投入,持之以恒,静心,才能取得正果。从事书法艺术,对磨练人的意志大有裨益。
如果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能陶冶情操,磨砺意志,那无可厚非!但只是泼墨写几个字,远不是书法!要想提高书法艺术,就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书法的门道。因此,书法艺术也是显示个人文化教养的文化“符号”。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争取名利。所以古代的官员大多因为读书多,文化修养高,所以书法出众。书法文化的这种修养也体现在宗教文化的内涵上。比如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几乎都是书法大师,比如怀素大师、佛印和尚,还有现代大师启功、赵朴初先生!书法墨水无处不在!名山大川、佛教度假村、寺庙、学校等地方随处可见书法家题写的匾额和墨宝。
书法墨宝是古代文化交流的媒介。《兰亭集序》、《怀仁集圣教序》都是书法爱好者的好教材。古代人通过练习书法来进行某种交流,例如,一起唱歌和绘画,交流他们的书法经验等。,甚至信件和诗歌都可以作为一种交流的形式。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一手好字还在。互联网时代,书法家来来往往更加频繁和广泛。普通的书法艺术展和书法比赛,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很多人在书法圈找到了知音!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类型。书法艺术主要是通过汉字书写过程中的笔墨造型美、点画美、构图美来形成审美境界,从而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书法艺术用抽象的“点、线、笔、画”,把原本有实用价值的文字升华到艺术境界。正如宗白华所指出的:“中国的书法是一种律动的自然,表达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象的意境,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所以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艺术美的方向,成为一个表达的民族,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特点。书法艺术中确实蕴含着深刻的传统艺术思想,它不仅体现了书法家的品格和胸怀,而且将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外化到作品中,使艺术贴近自然生命的节奏。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是对书法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概括。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就体现了魏晋影响下的鲜明个性和自然性。整幅作品不仅笔法流畅,而且含蓄蕴藉,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权威飘逸、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
中国的书法艺术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音不能在不同的地方传播,而是停留在不同的时代,于是文字诞生了。作家,所以是意音之迹。”(语出《林藻之书》,马宗火编)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最早的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描绘符号——象形文字或者图画文字。
描绘汉字的符号最早出现在陶器上。原始描绘符号只代表混沌的一个粗略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出现了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工陶瓷上,有许多类似文字的符号,它们是先民的交流功能、记笔记功能和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然不是可识别的汉字,但确实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些简单描述类似文字的彩陶。这些符号与图案区分开来,促进了汉字的发展。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然后是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在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中,有24种刻有记号的陶片,有些类似殷墟甲骨文,而且都是单个的独立文字。二里岗文化被发现有书写系统。这里发现了三块有字的骨头,两块一字,一块十字,好像是为了练习刻字而刻的。这让文明又前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本能,用来形象化一个具体的事物。虽然简单混乱,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趣味。这种简单的书写因此可以被称为史前书法。
如上所述,书法艺术与汉字书写密切相关。早在3000年前,刻在龟甲和动物骨头上的甲骨文就已经奠定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元素。秦朝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为最重要的书法风格。今天在泰山、琅琊、碍石、会稽的石刻上,还能看到这一时期的书法痕迹。此后,汉代出现了豪放的隶书和自由飞舞的草书。魏晋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逐渐完备,而且出现了钟繇、王羲之、等杰出的书法家,对后世的书法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是书法艺术的又一个全盛时期,尤其是楷书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颜真卿、刘公权、欧阳询等著名的楷书家。到了宋代,受文学思潮大势的影响,书法更注重书法家的情感和个性的表现,形成了所谓“宋人意趣”的整体艺术风格。元明清时期,书法继承了古意,各种基本完备的书法风格也得到了相应的繁荣和发展。总之,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神韵,隋唐的尊法,宋元的尊意,明清的延续,近代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冯志良,笔名何子倪,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易经文化中心策展人,中国百家姓博物馆策展人,中国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中心策展人,北京风水博物馆策展人,北京图海书画院首席文化顾问。冯志良先生是著名的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法理学专家、音乐编辑、网络新闻营销创始人和开发者,曾提出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2013冯志良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良先生知识面广,书画造诣深,痴迷文史。他也是研究古代词人和家谱的专家。冯志良先生著有《渤海诗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源》、《如何编家谱》、《如何编家史》、《如何写自传》、《易经新解》、《百姓寻根手册》500余部、《中国姓氏宗谱》30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