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要一个啰嗦的家长,也不要一个孩子:不听,不看,不说...

表哥离婚了,孩子归他。三岁多的小男孩,白嫩嫩的,融合了父母的优点,更别提有多讨喜了。

我20岁的表弟是个大男孩,是个男人。他没有带孩子的经验,离婚带来的抑郁让他更加疏于带孩子。我看见他整天拿着手机,他不和他的孩子交流,更不用说哄他,逗他,陪他玩。孩子们要么跟着他,要么自己玩。三岁多,只会说几个短语,话不多。他爷爷很担心孩子的智力是否有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近邻们也特别心疼和呵护这个孩子。孩子很乖,但是有一件事让大家崩溃,那就是:一旦哭了就不能玩了。就像唱一首歌,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如果不符合他的要求或他的喜欢,他可以继续发牢骚,哭几个小时。

现场的感觉就像毛毛虫拱在你心里,挠得你无聊浮躁,却又无可奈何。

还有一点:这孩子很粘人。一旦成年人表现出亲密的爱和身体接触,他会不自觉地靠在你身上,甚至像一颗橡皮糖,迫不及待地给你戴上。

后来孩子被寄养到姑姑家,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小姐姐。奶奶唠唠叨叨,我妹妹喋喋不休。短短几个月,孩子好像一下子说话流利清晰了,哭闹粘人的问题也有所改善。

《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书中说,在3-4岁时,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国内外儿童教育专家也认为,3岁以上是儿童口腔发育和语言表达的关键时期。

就在这个年纪,小男孩遭遇了母亲的离开和父亲的零沟通。所以,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却没有被看到,被理解,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好用“哭”和“粘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后来送保健活动,不仅仅是小妹妹的语言互动,还有外婆的看和照顾,只是给孩子提供了正常的发展环境。

每一个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无声的呼吁

不要做沉默的父母或伴侣,该唠叨的时候就唠叨,该唠叨的时候就唠叨。孩子愿意和你说话,也需要你和他说话。

很多家长没能陪好孩子。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布雷恩(Kimberly Brain)在《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写道: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玩耍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终身的亲密关系。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高质量的陪伴,那就尽力做到最基本的陪伴。

其实只要做到以下三点,你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父母。

你会听吗?

你在听吗?

你知道如何倾听吗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你们在同一个房间,如果孩子有事叫你,你不回应,他就会一直喊,直到你回应。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搞笑的事情:孩子在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如果妈妈的脸背对着她,她会试图把妈妈的脸翻过来,看着她的脸,只有眼睛就可以了。

真正的倾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眼睛和心灵。不仅要听声音,还要“察言观色”。有时候,你必须听到他故意没说,但他想让你知道的话。

如果你不专心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孩子们永远不会忘记提醒你。

如果叫不醒,孩子只能用其他方式表达,比如哭。

人类天生需要反应,这是他们确认自己是否安全的基础。因为每一个不确定都可能带来灾难或者死亡。

如果你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会有一圈涟漪;如果往ATM机存入1000元,手机会收到1000元的提醒;你打开一扇门,你的爱人在家...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确定的事件,人们定位了自己的存在,确认了自己的幸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回应更为重要,因为父母几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是他们探索新世界最可靠的依靠。你及时的回应让他们有了安全感,更有勇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现在很多家长都在低头。一个人拿着手机互相玩,留下孩子自己玩。如果孩子有需求,也是“嗯”“啊”的敷衍回应。如果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看见和理解,需求得不到有效回应,他会慢慢停止说话,他会收回向外探索的触角。严重的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社会交往,甚至有自闭倾向。

如果真的到了这种程度,那就要花很大力气去纠正了。俗话说的好,如果只想爽一会儿,改正的路还很长。

再者,父母对他的回应方式也影响着他对别人的回应方式。

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你尊重,他学会尊重;你敷衍,他也学会了敷衍。

互动就是来来回回,互相交流。

在教养神话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词来形容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叫做“双行道”。

这本书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条双行道——就像做生意一样,双方都要扮演角色。两个人交往,一方说的做的都是对另一方说的做的回应,也是对自己过去说的做的回应。

在这条街上,双方说的、做的、回应的,都是流动的,长期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所有的关系其实都有水的性质,只有流动才是活的,有活力的。

想要更好的影响孩子,你可以做主动的那个,主动和孩子说话,成为一个唠叨的虫子,一个老婆婆。这只适用于5岁以下的儿童。)

试着哄孩子说话,让孩子说话,引导孩子说话。有时候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会表现出是故意有点烦,但暗地里却很开心很得意。这个时候,你要忍着偷。

我们一直反对暴力,而“不听,不看,不说”是典型的成年人无法忍受的冷暴力,更不用说一个需要你细心呵护的孩子。

学会倾听,学会回应,学会主动说话,是你取得“家长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