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饮食文化有什么不同?

关于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1。饮食礼仪的差异。

用餐氛围方面,中国人吃饭喜欢热闹。很多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谈笑风生,共同营造出热闹温馨的用餐氛围。中国人在餐桌上没有任何特殊的礼仪,除非是在非常正式的宴会上。而西方人,吃饭时喜欢优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吃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一定不能失态,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发出难听的声音。

中西宴会礼仪也各有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数人都以左为尊。招待客人时,要把贵宾安排在左边座位,然后依次排列。在西方,尊重权利,男女分开坐,情侣分开坐。女嘉宾的座位略高于男嘉宾。男士应该为坐在他们右边的女性客人拉开椅子,以示对女性的尊重。另外,西方人吃饭时要坐直。他们认为弯腰低头嘴巴凑在一起吃东西是不礼貌的,但这正是中国人通常的吃法。吃西餐时,主人不提倡狂饮。中国的餐酒是必备的,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他们会一杯接一杯地喝酒。

礼仪是一种文化,有纵向的传承,也有横向的借鉴和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文化的高速碰撞与融合,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中国的传统礼仪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将会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论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相对于中国讲究“口味”的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无论食物的色、香、味、形,营养都要保证,一天要摄入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使味道一样,也一定要吃——有营养。这种饮食观念与整个西方哲学体系是相容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原因,而事物的原因往往是形而上的,二者相互连贯,形成形而上的哲学。这种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活力,使其在自然科学、心理学和方法论方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其他方面,这个哲学命题却有很大阻碍,比如饮食文化。在宴会上,你可以注意餐具、材料、服务以及原材料在形状和颜色上的搭配。但无论多豪华多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作为一道菜,鸡肉是鸡肉,牛排是牛排。即使有匹配,也是在盘中完成的。一盘“法式羊排”配上土豆泥,靠在羊排上,另一边是煮青豆和几片西红柿。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口感和谐,各有风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非常重视“吃”,谚语“民以食为天”说明我们把吃看得和天一样重要。因为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人们总是忍饥挨饿,所以才有了独特的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作为第一位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它会把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还会用来养生,这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美食的过分关注会让人对美食的追求产生敬佩。

在中国的烹饪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到了极致,以至于中国人在海外靠开餐馆谋生,这也成了我们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惜,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需求的时候,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许多传统食物都必须在热油中油炸,用小火长时间烹饪,这样一来,菜肴的营养成分就被破坏了,许多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流失了。所以说到营养,其实就触及了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软肋。民间有句谚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正是这种对美食的追求,让我们忽略了吃的真谛。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经常会说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但是,如果要进一步问什么是“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意境”,就是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仍然难以涵盖这种“境界”。

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关键在于味道。美食的制作在于和谐,让食物的原味、加热后的熟味、配料辅料的味道、调味料的和谐味道相互交织、相互协调,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的和谐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髓,菜肴的形色是外在的东西,味道是内在的东西。注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注重菜肴的味道而不过分显露菜肴的形状和颜色,是中国审美饮食观最重要的体现。

在中国,饮食上对美的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也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吻合。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中国哲学具有宏观、直观、模糊和不可预测的特点。中餐的制作方法就是调和鼎,最终调和出一种美好的味道。这个强调的是分寸,也就是整体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基于食物的美好与和谐。范围内的品种决定了中餐的丰富和多样,决定了中餐的特色,甚至决定了每一位厨师的特色。

论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饮食风格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对国民性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宴会,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一个座位。酒席要用圆桌,在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趣味的氛围。美食摆在一桌人的中央,既是一桌人欣赏和品尝的对象,也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献食,相互劝诫,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美好事物面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饮食有明显的缺点,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范畴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有利于集体情感交流,所以至今难以改革。

虽然食物和酒在西式宴会上非常重要,但它们实际上是用来陪衬的。酒席的核心是友谊,友谊是通过和隔壁的客人交谈来实现的。如果把宴会的社交性比作跳舞,可以说中式宴会就像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就像男女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的友谊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式宴会更多体现的是整个宴会的友谊,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的是相邻客人之间的友谊。与中国饮食更明显的区别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个方法是:所有的食物都是一个一个陈列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各取所需,不用固定在座位上吃饭,可以自由活动。这种方式方便了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把所有的话都放在桌面上,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涉,缺少一些中国人聊天玩乐的情调。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的差异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喜欢加入醋、姜、蒜、葱、辣椒等调料,这些调料可以杀菌、减脂、刺激食欲、帮助消化。西方人虽然调味单调,但也有很多优点。他们做菜的时候不喜欢放味精,因为味精含有钠,摄入过量对身体有害。中国很多人习惯每天买新鲜的食物做饭;西方人经常一次购买一周的食物并储存在冰箱里,每天吃冷冻食品,吃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是中国人的8倍和6倍。你要知道它们含有较多的防腐剂、色素等化学物质,对身体有害,值得生活越来越简单的都市白领注意。中国人做饭经常用火,所以油烟比较多,比较注重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则不喜欢用大火,注重厨房的通风条件。因此,中国厨师和家庭主妇的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

从膳食结构来看,中国人吃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很多,但纤维素吃得太少,胃肠功能受到影响,所以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和患癌率都比中国高得多。中国人喜欢粗粮,而西方人更喜欢面粉和大米,如精制的白粉。事实上,粗粮比面粉和大米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西方人做菜喜欢用胆固醇高的动物油,每天也要消耗大量黄油。难怪美国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爱吃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往往“敬而远之”;中国的人,尤其是广州和珠三角的人,爱吃猪肝、猪肠、猪肺等内脏,而西方人没有这个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不宜多吃;蒸的食物对营养成分的破坏较小。西方人喜欢清蒸食物(营养破坏少),中国人喜欢热炒(营养破坏多);西方人已经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是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并且红肉中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和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他们已经注意到每周吃一次红肉。国内很多报刊都曾多次报道过红肉问题,但目前国内民众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