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的临床思维。

毛国伟,在广东,大家都叫他毛老。

他是广东省中医大师之一。一个是邓铁涛先生,另一个是郭国伟先生。

上周末,我有幸参加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古圣中医馆的开馆仪式,老人给我们上了中医第一课。一个中医应有的思维——像他这样的中医大师,用了“浅识”这个词,来表现我们中国中医谦虚好学的品格。

比如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精神状态还不错,还指导着我们这些即将走上中医道路的人!“中医大师,首先你得长命百岁才有说服力!”的确,自爱可以产生大爱,长寿可以给患者信心,说明中医养生的效果。

《中医临床思维浅识》

宏观整体思维决定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独特思维;中医非常重视宏观机体的异常体征,运用视、听、问四诊,结合参考的思路,将零散的体征与患病单元综合起来,形成整体联系的综合证候,从宏观认识上整体把握病情,进而系统指导治疗。

关于养生,古代医家遵循自然,兼顾形神与五脏的统一,形成了独特的整体养生观,正如苏文的四气调神说:“四时阴阳之人,为万物之本。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同在生长之门升降。”《灵枢·本·沈丕安》“所以,智者的养生也必须四季寒暑相适,情志相和,刚柔并济。如果这样,离经叛道的恶就不会来了,你就活得长久。”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对自身的组织结构知之甚少。中医在实践中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生命运动规律。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张景岳、程中岭等医家的八纲辨证、温病学派的三焦、卫气养血辨证,都是中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智慧体现。

中医辩证思维以“阴阳”为总纲和逻辑起点,以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相互依存、消长转化、动态平衡观为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易经说:“一阴一阳即道”,认为整个世界是由阴和阳两大力量组成的,这两大力量是对立统一的,是构成世间万物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的两个基本因素。它首先提出了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然后被中医接受和吸收。

阴阳是中医辨证的总原则,决定了中医对“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和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的认识。

如《苏文·齐·田童论》说,“阴平阳为密,气为治;阴阳相分,精绝”,“此处阴阳重,阳密实,两者不和。春无秋,冬无夏,谓之圣”。

阴阳和谐,则“正气存内,邪不可为”,人无病;阴阳不和,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疾病众多。

所以调和阴阳,使机体平衡和谐,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道德经》早就提出“万物负而抱阳,冲而以为和”,指出阴阳在动态平衡中衍生万物。无论是中医的阴阳平衡,还是现代的“内环境稳态”,都是一种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

比如中医体质理论,根据年龄、性别等因素将人分为很多体质类型:小儿多为纯阳,女子多为血虚;岭南人多为阴虚火旺。西北地区的人大多比较干燥健康;财富使人容易痰湿,穷人多为弱者。情况就是这样。

此外,四气五味、盛衰之说等。中药的偏性是中药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药物的偏性可以促进体内阴阳的自和机制,从而产生治疗作用;因此,在处方用药方面,既要注意君臣辅关系的协调,又要注意药味与剂量的比例,以免矫枉过正。

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许多疾病往往具有相似的病因病机,所以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分为相同的证型,治疗方法也是相似的,即不同疾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如下:皮肤的症状不同,但病因相同,所以不同的疾病用同一方法治疗:

1.许多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多由风热毒结、皮肤瘀滞所致,临床证候为风热证。方法是解毒化瘀,利尿通络。

2.痤疮、脂溢性皮炎等。多为肾阴不足,火盛所致,多为肾阴不足证,治法为滋肾泻火,凉血解毒。

3.斑秃、脂溢性脱发、产后脱发等。多伴有腰膝酸软、耳鸣、头晕、遗精、失眠多梦等症状,多属肾气虚证,治以益气固肾养血。

4.难治性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病程长,反复发作,肾素耗竭,常导致肾阳虚证、肾阳虚证,治疗常采用温阳补肾法。

中医模式思维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中医非常擅长用模型框架来解释中医理论。

中医的模型结构最初是简单的“阴阳”矛盾框架,后来发展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由于对个体和微观方面的指导有限,后人继续“添砖加瓦”,形成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的模型,将复杂杂乱的临床诊疗论述提炼为清晰的提纲指南。

中医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是思维方式的突出体现。它完全植根于中医的诸多辨证理论,融合了汇通的四大临床经验,形成了完整的诊疗模式体系,使中医的思维逻辑更加清晰,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利用已建立的模板帮助理解中医理论,并以此为底物创新加工新的临床知识,使所学知识与临床思维有序衔接。

我觉得郭国伟先生的这些中医思想也很适合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真的是万法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给我们年轻一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