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保健穴位

“疼的时候,真的要一直蹲着才能感觉好一点。”25岁的孟晓经常被痛经困扰。她只能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疼痛。长此以往,她养成了包里随身带止痛药的习惯。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公司的同事聊起了这件事。同事劝她买点艾条,试试在肚脐眼上艾灸。半信半疑的梦在同事的建议下买了一些,开始实验。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孟晓发现她的月经疼痛真的缓解了很多,也没有出现因为疼痛而走不动路的情况,这让她成为了艾灸的忠实粉丝。

1.白胤角

脾经上的隐白点,位于足内侧缘,足大拇趾下方,红白皮肉凹陷处,左右各一个。这是一个治疗出血的穴位,特别是妇科疾病引起的出血和功能性子宫出血。这个穴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用艾条或艾条灸这个穴位,一般一两次就能看到疗效。

2.尹稚角

尹稚穴是治疗胎儿错位的重要穴位,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左右各一个。一般孕期艾灸要慎重,但如果胎位转移就另当别论了。这个穴位常用来治疗胎位。如果是产后调理,可以加中脘、脾经穴位。

3.穴位

妇科常用的穴位有三个,分别是背部的脾经、肝经、肾经。选择使用哪一个有两个标准。一种是局部,即取穴要选在离病最近的地方。另一种是对应的穴位,如宫颈炎,可选择中极穴、背对肾穴、三阴交穴,即选择病变附近的中间点,中间点属于肾,故选择肾的穴位。

现在很多人都会自己用艾灸,但是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1.艾灸越热越好。

很多人认为艾灸越热效果越好。其实艾灸的温度应该是温而不灼,直到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每个人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具体温度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

对于感觉不灵敏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艾灸时的温度要控制好。温灸艾灸要选择温度可调的艾灸器。如果不可用,则不能使用。如果是手持艾条,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大约在2到3厘米,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调整。

时间越长越好。

有人认为艾灸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太多是不够的。许多人因为过度艾灸而感到不适,从头晕和喉咙痛,到皮肤变黑起泡和全身过敏。如果是单个穴位,每个穴位可以艾灸10到15分钟左右,尽量在半小时以内。如果是艾条灸,一天不能超过四个点,总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

3.艾灸时出汗是为了散寒解毒。

很多人认为艾灸只需要灸到出汗,就可以散寒解毒。其实,长时间出汗会严重耗气,不仅不能保健,还会适得其反,导致身体疲劳,怕冷。出汗是艾灸过度的表现。有几次,你可能会觉得浑身轻松,但很多时候,会加速你的体质变冷。

艾灸过程中,很多人都遇到过水泡、拉肚子的情况。这是副作用吗?你想停止这些情况吗?

艾灸后出现水泡是正常的。有时艾灸用的药物有刺激性和刺激性,用后会引起局部皮肤潮红和轻微的水泡。当出现少量水疱时,水疱的吸收需要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刺激穴位,从而刺激穴位处的经络之气,对相应的脏腑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艾灸后皮肤起泡的效果比不起泡的效果好。

艾灸后腹泻与操作不当有关。艾灸时有时外露,使腹部受凉,或艾灸后皮肤毛孔大开,却未能及时避风,使风邪入内。

家里用艾灸,一定要注意安全。艾灸时除了要避免伤到自己,还要避免不小心引燃其他物品引起火灾。使用艾灸时,应使用艾条灭火器或水将艾条熄灭,并远离其他易燃物品。

#微风项目# #39健康超级组#

未经作者许可和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