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通过朗读来学习经典?

英生观察为你解答:根据学习理论,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化,一种是适应。

同化是在自我知识体系的框架内,用自己的已知体系去理解未知,将新的知识和经验带入旧的框架。所谓“我注六经”也是如此。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容易肢解学习对象的独特性和生命力。就算学的再多,也是自己去解读经典,并不会拓展自己的胸怀和视野,也不会有真正的自我超越和成长。

就成人学习而言,同化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人们常常用已知去了解未知,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识习惯。所以大部分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已经成型,不会再像孩子一样无休止的膨胀和成长。

适应是相反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六经注我”,这个过程太危险了,很容易失去自我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现代教育一批批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正因为如此,孔子和他的老人们特别强调两者的平衡:“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懒”,“质胜于文,史胜于文,柔则柔,然后君子”。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千古一叹!

2.大自然是如何学习的?

其实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叫叠加,就是把系统叠加在系统上。这是更重要的方式。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证明,在大的时间尺度上,系统演化或进化的一般规律是通过叠加完成的——即在系统上叠加新的系统。这是我们身体的构成和进化;身体外的物质世界、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也是这样进化发展的。而且,这是唯一一种在时间上大规模发生的进化方式。

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发展和演变都是通过同济的方式进行的。旧的不会被抛弃,但会被纳入新的更大的和谐体系,成为新的整体中更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庸》所说的:“万物滋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一种自然的智慧,也是生命进化的硬道理。

3.吟诵和启迪

我相信叠加也是更重要的学习和人生成长方式。而学习经典阅读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使得我们的精神体系的构建过程,除了自我体系之外,不断叠加经典体系。

读经其实就是一个反复念经的过程。这背后是对传统和古人智慧的信仰和尊重,因为有虔诚,读书才有庄严和乐趣。我念叨了很久,甚至可能见证了道教的交汇,进入了文字背后的三昧。所谓“心灵接触”,是一种感觉,一种顿悟,是舒服的。

我想,孔颜之乐也有此乐。而这种尊重和真诚的丧失,就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死记硬背。辛酸也在其中。

朗读的核心是不要失去自我,在自我意识的观察下吟诵,全心全意,真诚专注。所谓“诚抵使石开”,所谓“说心里话散了喊嗓子也没用”,都是古人的有意体验。

其实,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学习方法,一直是我们古人所提倡的。所谓“读一百遍书,其意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成年人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经典的学习,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吟诵,可以达到记忆,铭刻于心,逐渐开悟,这是传承文化智慧,继往开来的基础。其中,也有如松所说的“以史为鉴”的主旨。

古人所说的人生三难之一就是“难遇贤明之师”就算圣贤满大街走,没有人生的顿悟又怎么会知道呢?那又怎样?

反复读经启蒙,是一条相对稳妥的学习路线。况且,我真的不知道:没有外在经典的指引和光照,我们如何打开自己的内心?就算你开悟了,你又怎么保证自己不误用这颗心而误入歧途呢?

4.不懂,自在其中

读书的根本原则是:不懂,但要印在心里。经典的原意,圣贤的话或者大家的话,即使简单,也不一定能理解。

理解就是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解读对象。如果客体与自我系统同构,如果是自我系统之外的完全异质的存在,悟性只会是“我注六经”,心里只看到自己,不过是肢解死亡的经典生命。就像《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见道,理见理,情见情,色见色。”一种理解也牺牲了其他的理解,其实是对经典的误解。

我个人有很多这样的经历。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据悲观报道,战争的污染可能会恶化中东地区乃至半个地球的地理环境几十年。一天晚上,当我读到经典《祝福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的一段旁白时,我呆在了那里——我突然意识到,读了十几年的这句话,这个“家”绝不是我一直想当然的自己的小家庭!而是一个人类家庭!甚至:整个生态环境都是人和大家庭!“如果皮肤不存在,头发就会附着在上面。”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福祉怎么可能超脱于人或人?!

经典中有古人体悟到的天人之法,有来自集体无意识的信息,有丰富微妙的经验,有血泪凝成的人生和社会经验,很多都超出了自身的理解极限。庄子说“夏虫难谈而冰”。生命的过程始于夏虫的成长。很多人,甚至一些所谓的人,都走不过四季,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古人讲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孔子会活到老学到老。

一本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已经写满了文章,有哲学家的老子,有军事家的老子,有经济学家的老子,有经理人的老子,有作家的老子,有方士的老子。他们充满了话语和自信。然而,谁得到了老子的真正解读?先贤们曾这样评价《道德经》:“两手盖外,日月集三才。”很明显,有天堂,有隧道,有人性,有来自集体无意识的信息,所以没有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学好老子,如果我忍不住去读,刻在心里,又无法抗拒的话。

我发现荣格对待梦的态度也是对待经典的态度。按照荣格的理解,梦的答案就是梦本身。所以荣的梦作的一个要点就是不断回归梦本身!读书诵经是我们时不时回归经典的最好方式。

我的经历,对荣格精神分析的学习,甚至其他人的一些经典话语都需要反复背诵,而不是有意识思维的理解。

朗读就是一心一意的朗读。只要不只是他或者我。读久了,多了,你就成功了。至于叠加,至于全面的后续工作,我们可以放心地交给时间和我们的无意识!

——如果你能放下,你在里面会很舒服。

我相信:在我们体内,200万年的人。更值得信赖,我们生命的自然体智慧。

5.为什么念经可以开导人?

至于为什么念经能启迪智慧?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奥秘,叠加是更自然、更科学的方式,经典中蕴含的大智慧自然可以弥补我们后天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真诚坚持阅读的过程,可以排除杂念,让我们一心一意专注于经典。这种状态可以更好地连接我们的集体无意识,理解文字背后的三昧,甚至感受圣贤的心性。这也是儒家说“知止可以后决”,佛教说“他可以使智”的过程。排除杂念,静心,也符合荣格通过积极想象沟通集体无意识的原理。

正如《高僧传》卷XI所言:“以预定法观界时,唯寂明,静于深潭,则鱼石透彻,心明则无隐。”陈冰先生解释说:“停”是指长时间专注于一个焦点,使心安静不动,如止水无波。佛教认为,只有以平静而专一的态度,才能强烈洞察灵魂的秘密。“这里的‘停’和‘定’的意思是一样的,一心一句就能停在经典,也是一种定的状态。这也是禅宗的“和头说话”的方法,从中逐渐修炼到开悟。

在这样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感一点先天之动”,延续先天——集体无意识的智慧。这里也有通过经典改造我们自己的自觉自我和集体无意识的秘密,也包含了孔子所说的“生而有知”的秘密。

古人常说人“在一起都挺好的。”仔细调查,人家是怎么提炼他的台词的?不外乎爱好和欲望,只是长久而已。在他的情色行为背后,无非是一些核心思想,不断地被背诵,不断地被回忆,甚至下意识地被重复。

6.大声朗读的技巧

大声朗读,也有一个小窍门,就是用丹田之气(声音来自小腹)全神贯注,同时声音要清晰明了,越快越好。原因很简单。一旦我们慢慢阅读,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夹杂其中,所以我们读的不是经典,而是我们自己。为了更好的防止分心,你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用耳朵(心)听听自己的阅读声音。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在其中游刃有余——长期坚持下去,你不仅会开悟,还会强身健体。

读经典方法,从最简单到最容易;它的好处是深刻而深远的,甚至与圣贤相比,遇到真正的心灵和自我是舒服的。

阅读经典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