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南的简历和生活。
南怀瑾,浙江乐清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南是独生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他从小对班级的监督就很严格。南自幼刻苦读书,12岁前读史书、读经典,为其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佛教和易经教都有研究,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广泛赞誉。抗日战争初期,南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面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艰难局面,他毅然决定参军报国。当时,他在大学毕业前转学到成都,考入国民党“中央军事学院”,在10号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参军,随抗日部队驻守西南,被任命为梁山垦荒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司令,负责筹集粮草支援前方。不久,南被调回“中央军事学院”任政治教员。目睹了官场的黑暗之后,他不想再从政,于是决定学佛。从65438年到0943年,南辞去了教官的职务,来到四川峨眉山大平寺学习禅宗。他一次在那里待了三年,伴着晨光和黄卷,每天和和尚互动。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教经典,认真研读,并始终虚心向当地僧人求教,阅读了12大藏经及其他相关梵文经典。从65438到0946,南毕业后被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聘请讲学。1947期间,南怀瑾深入青藏地区学佛,虚心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在拜师白教贡嘎上师、黄教上师、焦红上师、华娇上师后,对佛学有了更深刻的研究,被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的职位。1949年,南移居台湾,在那里设立了教授中国古籍和经典的账户,并在台湾省立政治大学、辅仁大学和文化大学担任教授。一些退台的国民党元老,如何、顾、蒋、、杨冠北等,都来捧经问安。南台湾之行伊始,就在台北设立了十万禅林台北道场、东西精粹会、新竹县十万禅林峨眉道场,教授众生禅修。后来在台北、北投、西直、高雄等地举办多次禅七法会。杨贯北、周宣德、、张等名人都参加过,他的主要课程是禁言、禅定、禅定、香火。在台北道场,南研读佛经和中国的经典著作,如《楞严经》、《楞严经》、《华严经》、《佛学》、《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以及历代政治人物的评论等,并且能够向他人学习并整合他们。他叙述了各种学说,叙述了各个朝代的变故,将圣贤经典现代化、趣味化,提供了持家之道、治国之道、平天下之道。他很活泼,很受欢迎。当时受过教育的人很多,岛内很多著名的教授和重要的政治人物,如、马等都参加过讲座。南记忆力很强,讲课时能背诗背典故。为了讲述现代政治人物的历史,他花了三个月重读《二十五史》。讲课时,可以引用历史故事、政治事件等史实,指出出处,表述清楚,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一般人除掉山里的贼容易,除掉心里的贼难。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人的心理疾病,要从心理因素入手,“心病需医”。只有加强道德文化修养,才能彻底根除。南教导人们冥想,培养他们的本性,摆脱他们的烦恼,从而保持健康,并使学生们意识到,在知识竞争的时代,更多的稳定和智慧将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保证。在台期间,他还应军方邀请在军事基地进行演讲。他的教学与政治无关。他从来没有向当局要过一分钱,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人的捐赠。倡导中华文化复兴1966南与台湾当局合作,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与台湾、香港的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交流,阐释传统文化。后来又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播文史哲佛理论,提高人民文化水平。1985年,南离台赴美生活,1988年,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公寓,每天都有讲座,来此咨询的本地学生络绎不绝。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中国大陆的家乡投资65438+7亿美元修建了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工程1992开工,1996年4月竣工。南·怀瑾成了铁路老板,他本可以从中发大财,但他一分钱也不想要。他有时会待在上海,以经常来问问题而出名。南说的主要是中国文化和人生哲学。听道者,各有所得,满意而归。前几年,在南的指导下,老古文化公司总经理在两岸推广儿童阅读活动,印刷发行了大量唐诗、四书、五经、老子等书籍,资助学前教育,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南一生著述颇丰。自1955出版第一本书《禅海的思辨》以来,已出版专著30余部,翻译成英、法、荷、西、葡、罗马等多种文字。他从教几十年,多次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讲学,无数学生落在后面。南怀瑾学院成立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旨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从南青年时代起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从大陆流浪到台湾,从美国流浪到香港。无论是在作品中,还是在与学生或朋友的讲座或交谈中,他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关注。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消失了,然后就再也无法翻身了。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永远像一盘散沙;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会有自信,也不会被外人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南认为,在中国秦汉以前,儒、墨、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化思想。六朝以后,三家之一变,即墨学说被佛教取代,儒释道成为文化主流。所以一定要深入学习儒释道的知识,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现在的学者都是西式教育,大多把人类文化知识分类,成为专攻一门学科的专家。但他忽略了一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完全了解,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因此,他主张全面深入地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人认为南与一般学者不同,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世和学识。他可以不拘泥于某一种理论,出入儒释道。近年来,南的许多作品在海峡两岸出版,但普通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究他的全部作品,所以往往从接触过的部分给南定位,导致儒、释、道大师等不同意见。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盲人摸象,各持其端,并不能真正概括南的一生。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南的学识和生平,他的学生编辑出版了《南全集》。这部全集包括南迄今为止所写的29部作品和4个相关附件,大致可以分为儒、释、道与文学、历史、诗歌四个方面。当然,这并不是严格的划分,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举一反三,有时从佛教到儒家,从道家到佛家;有时佛入道,儒入佛;有时儒教入佛道;有时佛教和道教变成了儒家。所谓四级的划分,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南善于学习,勤于写作,出版了许多书。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儒家著作。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南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仅精深,而且见解独到。列入这一类的南著作主要有《论语》、《大学原注》、《孟子旁路》、《易经杂注》等。,都是他给学生讲课的讲义。第二类是佛教作品,包括17种佛教作品。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即与中国的儒道思想接触,经历了一个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南的此类著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释经、禅理、修佛。佛经解释包括五种:楞严经大义解释、楞伽经大义解释、觉远经简介、金刚经所言、药师经救世观。因为过去流传的汉文佛经大多是唐代以前翻译的,语言古拙深奥,意思晦涩难懂。另外,它延续了几千年,古今对它的理解和解读都不一样。所以大部分读者都觉得佛经难讲,往往令人望而生畏。然而,这些佛经经南解释后,变得通俗易懂,受到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佛经翻译的特点是:一方面,他把翻译和解释结合起来,在保持原文词句意义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来说明其中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用现代的理论和学说来解释佛教的本质。第三类是关于道教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老子谈别人》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简介》。此外,前述佛教著作中的一些章节,如《禅与道概论》、《禅定与长生》、《道教密宗与东方玄机》等,也是关于道家学问的。道家的学问是从老子、庄子、百家中传承下来的,是“全面、博大、精微”的。自汉代以来,道教发生了变化,并集中于道教,其“通史”必然导致“杂奇宫廷,支离破碎”的弊端。因此,南怀瑾早年学习道教,获得了三摩地,尤其是道教文化。他曾说:儒释道中,佛教更侧重于出世。佛教的大乘虽然也主张入世拯救众生,但僧人本身更侧重于出世;而且佛教的知识是从心理学开始,然后进入形而上的途径。儒家之学,以孔孟为避难所,重在入世。道家学,庄子学更好,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不管是出去还是进来,随它便。第四类是文史诗词作品,包括五种正统策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充分发挥了儒释道的精华。他的主要作品《新生代》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诊断了青少年的问题。明确指出,只有具有良好教育基础和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提高政治水平和经济境界。同时,南还对中国的传统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编辑了一套正统谋略系列,认为谋略是君子立于天下的参考,而无良之人则可以兴风作浪,危害社会。南诗歌造诣深厚,才华横溢,意境广阔。两部诗集收录的诗歌多以党外禅诗神韵为题材,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独特。金编年体诗第一辑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从南不同时期的诗歌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南的人生磨练和为人处世。1990年9月8日,南在台北会见李登辉时,当场谈了两个多小时,谈过去和现在,谈世界,了解“和平统一”的民族大义。会谈结束后,李把南送到门口,问南有何吩咐。南回答:“希望你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这些话让李身边的人觉得南逾越了他的身份,不够礼貌。站在“台独”的立场上看南的言论虽然有些刺耳,但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天理。对于两岸谈判,他一直以“和平、和解、同心协力、发展经济、协商国家统一大业”为原则,表现出一个爱国老儒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