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母亲河城的蝶变

木兰河是莆田最美的?母亲河?孕育了兴化平原,哺育了360多万莆仙人,见证了莆田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哪里?无保护?到达?没有辩护?从防洪工程到水环境改善,从局部治理到整体控制,木兰河的治理对莆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6月,木兰河防洪工程全线截流。10多年来,这条曾经孕育了兴化历史兴衰的母亲河,再次见证了莆田的城市蝶变。

袖手旁观水务公司

治理一条溪流,建设一座城市。

风倚斜阳挂虎山,水托树影新城。在莆田雨湖公园,绿草如茵,环抱碧绿的湖水。夜晚,城市夜景在湖面摇曳,星光灯光呼应。在这里,它已经成为莆田市民在网络名人郊游的首选。很快,用?水上巴士?人们还可以在湖上泛舟,一路巡游到犀首和白塘湖,沿途欣赏李林水乡的风光。

当年,木兰河弯直工程完成,原16公里的行洪河道被拉直至8.64公里,缩短了7.36公里。为了减少切取拉直对原有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改变水体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河道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河流水面,形成了一个城市内湖,命名为?玉湖?。

玉湖水域面积超过700亩,不仅有效增加了莆田市水域面积,增强了蓄洪能力,也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

现在,雨湖新城从以前的郊区变成了莆田城市副中心,证明了什么?治理一条溪流,建造一座城市?历史性的蝶变。

木兰河治理后,莆田进入了城市沿溪过溪、向东向南扩展的新时代,大大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

目前,莆田正在实施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拓展城市新区的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东陀、南津、西联、北邮、钟秀四面出击,争取?一年升职,两年升职,三年巨变?。

高铁新城是莆田市南进的重头戏,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未来将成为莆田实现港城对接、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地。

2020年,高铁新城启动区首批18项目开工,正式拉开了莆田跨江高铁新城建设的序幕。其中,7条市政道路将放大莆田的城市框架,实现城市公路网的再次升级。

因水而美。

流域综合治理,碧水青山。

?在家门口散步、慢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木兰河两岸的美景,一举两得。?近日,莆田城厢区林夏街黄霞社区居民徐文杰像往常一样在木兰河左岸绿道上锻炼身体。

木兰溪左岸绿道起于木兰北,止于利港大道木兰溪桥下游的河边水闸,全长约10公里。作为木兰河全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利用木兰河堤顶防洪路作为绿道的主要园路,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步道,对堤顶沙滩和场地进行绿化美化。水清岸绿,风景美?休闲空间。

多年来,莆田市依托木兰河水系,大力推进生态亲水设施建设,保留了河流的乡愁和野性,保护了历史遗迹,建设了335.2公里的多元化沿河绿道,建设了木兰皮、兰溪等十个公园,打造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滨水景观。同时,莆田以河水为纽带,串联淡水湖景观和人文景观,构建水脉、地脉、文化脉。三脉合流?木兰溪的文化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并付诸实施。一河一策?,完善入河污染源档案;重点建设木兰河流域沿线居住区和排水大户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完成251个行政村污水处理提升和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提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共建,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

今年3月,莆田?千年木兰河,百里河山,十里风光带?项目开始了。其中,城厢区莱西至鲤城李岗桥17公里将建设林带链接溪畔山川,四幅画卷书写木兰风光,七个公园传承木兰河故事,六条长廊共享溪畔音乐,多个节点为城市注入活力。一脉三路四卷七园六廊?木兰Xi?十里风光带?。

因水而繁盛

滋养多元业态,振兴乡村。

华林经济开发区是莆田市五大经济开发区之一,曾是木兰河的洪泛区。受此影响,开发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一直上不去。告别洪水后,众多工业企业纷纷入驻。10年间,这里形成了鞋服、食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聚规模日益扩大,总产值达数百亿元。

木兰河得到有效治理后,除沿线现有园区快速增长外,还涌现出一些新的园区,如仙游县仙港工业园、鲤城区黄石工业园等。

随着木兰河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当地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HDT高效太阳能电池、华家彩高科面板、上海电气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为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战略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木兰溪防洪工程建成后,兴化平原的耕地更加丰富。在莆田涵江区,白塘湖沟渠纵横,可灌溉周边3800亩农田。三十八部电影?。这是莆田北洋地区的一片沃土,却位于木兰河下游。在洪水季节之前,经常没有庄稼。如今,这里已成为企业发展大规模生态农业的宝地。在村庄和企业之间传递?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消化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近年来,莆田环境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迫使一些粗放式的业态退出历史舞台,催生新的业态。莆田荔城区陈宫街张镇村?80后?何文魁经营着一个90英亩的采摘园。几年前,他嗅到了休闲农业的商机,选择回乡创业,将村里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然后进行集约复垦耕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记者林剑波、林爱玲、陈仲胜)